開放型人格及其敵人|陳慶森
優越感
有一個創業的朋友,每次我們聊到競爭對手,他立馬噴別人,評價別人這裡不行,那裡不行——那真是LOWER啊;他們就是一群騙子,圈投資人的錢;你看他們做的東西,有什麼技術含量。和他聊天,能深深地體會到他有一種優越感。
他曾經是天子驕子,畢業於頂級學校,畢業後到全球500強工作。如果不出來創業,他可以過得非常舒服。但是也看到這種優越感造成了他心態上比較封閉,雖然對競爭對手的信息非常了解,但是沒有加工利用這信息,就是問自己別人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的邏輯和依據是什麼,是被環境和當前條件所迫,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主動選擇,競爭對手所採用的策略是不是有效的。
後面又發現他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視角,導致了他對用戶的需求不敏感,做出來的產品偏理工男思維,做自己認為好的東西,而不是客戶需要的東西,所以走過很多彎路。
自戀
人總是比較喜歡和自己類似的東西,自戀也正常。有些投資人看到自己帶出來的徒弟,怎麼看都覺得很喜歡。他的思想體系非常封閉。思想上的近親繁殖和生物類似,容易滅絕。
先入為主
有個朋友,我們一起討論項目,聊到某個項目其他機構投了,他一臉不屑的樣子,覺得別人是傻逼,自己就一定是對的,真理就把握在他手上。
如果你追問他幾句,你這樣覺得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評價這個項目。他會高談闊論一番。其實,他講得都是他的觀點,都是他以為,他覺得的東西,完全沒有事實的依據去支持他的說法。真不知道別人是傻逼,還是他是傻逼。
像judge別人的事情,再簡單不過了。但是自己的經驗不是事實,這只是一個有待論證的命題,一個假設,一個猜想。決策不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大膽假設,但是需要小心論證,「入乎其內」,去看現實是怎麼樣的,找到事實和依據,使用論證方法再得出結論。其實,做投資和搞學術,創造知識的過程非常類似。
但是我一般都不這樣做,上了年紀的人都比較溫和,不喜歡教育別人。畢竟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外人的一句投和不投說得輕巧,承擔責任的還是機構本身。
分不清自然規則和社會規範
我從小就是一個愛智慧的人,在我認知能力不是很高的時候,分不清自然規律和社會規範。自然科學是可能存在真理的,它以實驗和觀察作為檢驗基礎;但是人類社會很多都是規範性的東西,也就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比如說地方的風俗、道德和國家的法律。如果我默守這些東西,那麼思想的世界都被固化了——我把這些東西視為真理,去要求別人。這樣我成了真理本身。
所以,需要把物質的世界、自然界、實際的存在這些東西和思維區別開來,特別是搞清楚存在、思維和語言之間的關係。思維和語言是虛的,不是事物本身,它們只是指代事物。事物也沒有好壞之分,是我們出於某種需要賦予了它意義,這是人類價值層面的事情。我們把很多東西強加在事物上,包括那些我們認為的真理。
批判精神和新型的知識觀
能有這種認識離不開一種批判的精神,就是敢於否定自己,不從眾,不唯書不為上只為實。同時提倡一種非先驗性的知識觀——提出假設和猜想,論證,得到結論,跟據現實情況和環境作出調整,追求一種沒有終局的進化。
拯救者和教育者
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權,容易成為一個拯救者和教育者,覺得別人都不行,都應該學自己,按照自己這個模版去生活。個體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不被尊重的。到處裝B就是在告訴別人,自己比別人牛逼,在間接否定對方。注重個人感受的人都不喜歡和這類型人相處。只有對方意識到這個問題,有這個需要時,提醒下對方的效果又是不一樣的。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做投資這幾年,聊了好多人,沒一萬,也有幾千了吧。感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背景,經歷的事情都不太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觀點、想法和鮮明的立場,自然每個人的命運也不一樣。見的人越多,感觸就越深。好像每天都在看小說,而生活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扮演一個角色。不是每個人都帶著主角的光環,更多是一些小人物,被生活所困,經歷人生的滄桑和磨難。
我不想改變誰,也沒有能力改變誰,我保持沉默,我用心觀察和體會。
推薦閱讀:
TAG: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