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謙慎|翁萬戈先生寫給我的十五封信

2018年7月28日,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專門為一位老人慶祝100歲生日。

他是著名社會活動家、學者、收藏家翁萬戈先生,他出身常熟名門望族,生於上海,高祖翁同龢為晚清名宦、兩代帝師,也是晚清重要的書法家。

翁萬戈

← 1921年

2018年 →

翁同龢

在百歲壽慶上,翁萬戈先生宣布,將跟隨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翚的《長江萬里圖卷》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

清 王翚《長江萬里圖卷》局部

?

翁萬戈先生曾說:「我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為了我的人生。」

翁氏家族的收藏,由六代人代代守護,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其中書畫、碑帖的收藏數量甚眾,精品也多。

書法中的唐開元年間精寫本《靈飛六甲經》(世稱《靈飛經》四十三行本),是翁氏家藏書法中年代最早的精品之一(現已轉讓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一作品於晚明被發現,後被摹刻入石,清代又被多次翻刻,對清代小楷書法有很大的影響;而翁藏四十三行本則為各種拓本的祖本墨跡,在唐人寫經中也堪稱為精美者,對研究唐代寫經,墨跡和拓本之間的關係均有重要價值。此外還有文徵明家書卷、董其昌書法、陳洪綬畫卷等明清名人書畫。

《靈飛六甲經》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1985年,謝稚柳、徐邦達、楊仁愷、楊伯達等先生訪問萊溪居,觀賞翁氏家藏書畫,翁先生仿先賢故實,作「萊溪雅集圖」記一時盛會。

2000年,翁萬戈先生將其家族收藏的80種,542冊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書轉讓給上海圖書館;2010年,翁先生向北京大學捐贈明代吳彬繪《勺園祓禊圖》

翁先生曾說:「我在這好似天涯海角一樣的美國東北山林間,夢想已經告別的家藏古籍,免不了斷續的懷念,但更為它們重返祖國,有說不出的無限欣慰。」

他還說過,人們都說他是收藏家,其實他只藏不收,因為他保存的是先人留下的藏品。對於這些藏品他盡了自己的責任,就是認真地研究、整理、出版它們。

明 吳彬《勺園祓禊圖》

1991年秋,白謙慎教授還在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為了籌辦西方的第一個中國篆刻展,開車到翁先生的萊溪居借其所藏翁同龢自用印,就此與翁萬戈先生結識。

白謙慎曾在《萊溪居主人的情懷——記翁萬戈先生》一文中談到:

從那以後,我曾多次陪師友和帶研究生到萊溪居,觀賞常熟翁氏的書畫收藏。在研究中國文化遇到問題時,我也常向翁先生請教。每次聆聽翁先生對社會、文化、人生的見解時,讓我感嘆的不僅是他的淵博學識,更是一位前輩既深且廣的文化情懷。

……

翁萬戈先生為在西方介紹中國文化奔走、奮鬥凡數十年,成就卓著,除了他得天獨厚的條件、過人的才智和精力外,更重要的是他對祖國文化和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他曾告訴我,他在整理高祖翁同龢的日記時,常常能感受到先人在遭逢內憂外患時的苦悶心情。他還告訴我,四十年代他在紐約,華人租房也會受到一些白人的歧視。如今,他為祖國建設事業的巨大進步而歡欣鼓舞,言談時只要涉及這個話題,他總是興奮異常。

白謙慎教授與翁萬戈先生保持了23年的書信往返,直到2014年後漸漸以電話替代了通信。2018年7月,他將保存的翁先生的五十多通書札交由上海圖書館收藏。經授權,展玩特此轉載白謙慎教授發表於《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專文,並增補大量圖片。(原文中配圖為白謙慎教授特別授權發布,未經允許,請勿擅自使用)

翁萬戈

_______________

翁萬戈先生寫給我的十五封信

文 / 白謙慎

2018年7月28日,是著名社會活動家、學者、收藏家翁萬戈先生的百歲華誕。波士頓美術館為此舉辦慶典,謙慎躬逢盛會,為這位請益近三十年的前輩稱觴。7月初,我將翁先生的五十多通書札交由上海圖書館收藏。今選其中十五通,附以按語刊布,藉此介紹翁先生日常活動的方方面面。

2018年7月28日,翁萬戈先生百歲壽宴上

翁先生是老派人,凡是赴約,必寫信感謝;收到我寄給他的論文,必寫信告知;我給他寄賀年卡,他也必回寄,還常在卡上附言。

翁先生長我三十七歲,與我的父親和老師們同輩。但他寫信遵循舊時一些慣例,稱我為「兄」,不熟悉舊時書信文化的年輕讀者千萬不要為此詫異。

翁先生寫信紀年,有時用中法,日期寫在署名之後,但更多地則採用西方慣例,寫在信的右上方,寫法也一如西例,1991年11月8日,寫成11-08-91。我在過錄這些信時,全部改為中國當代書信的紀時方式,既求統一,亦便於中文讀者閱讀。特此說明。

信 札 及 按 語

(一)

白謙慎先生

多謝您10-19-91來函及三頁複印的印譜,可惜我手頭已經沒有「瓶翁珍秘」以外的三方了!

我十月中參加華美協進社為紀念美術廊25周年大宴時,看到耶魯美術館館長,談到您正辦的篆刻展,屆時願借那幾方,沒有什麼問題。

匆匆不一,順頌

撰安

翁萬戈

1991年11月8日

謙慎按:

這是翁萬戈先生寫給我的第一封信,而我認識翁先生則在十個月前。1991年1月25日,由王方宇先生和業師班宗華教授聯手策劃的《荷園主人——八大山人(1626-1705)的生平與藝術》展覽在耶魯大學美術館開幕。當時耶魯大學美術館館長是倪密女士(即密密·蓋茨Mimi Gates,現任敦煌基金會會長),開幕晚宴時,她特地安排班教授的在校研究生分別與不同的貴賓坐在一起。與我同桌的前輩,是劉先女士。她的丈夫姓羅,中國留學生都稱她「羅太太」。羅太太是晚清名宦、安徽貴池劉瑞芬的曾孫女,母親則是大儒沈曾植的侄女。上世紀四十年代她在重慶工作,與張大千、傅抱石、黃苗子等為好友,又曾和攝影家丈夫羅寄梅先生遠赴敦煌拍攝千佛洞。自六十年代起,她在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工作,是方聞教授的助手。她是張充和老師的遠親,所以我在進耶魯讀書之前,充和老師就介紹我認識了她。翁萬戈先生夫婦在我們的臨桌,我就這樣認識了他們。

進入藝術史領域後,我了解到西方尚沒有舉辦過篆刻展覽,於是在1991年1月10日向倪密館長建議,在耶魯大學舉辦《方寸世界——中國篆刻藝術展》,她很爽快,一口答應。

耶魯大學美術館並沒有印章收藏,要辦展覽就必須借。旅美華人前輩中不少人有名家印章,如充和老師就藏有多枚清代印章,其中有楊澥、吳昌碩、趙穆的印章。那時我還不認識王以雷兄,不知他收藏了數百方齊白石的印章

1991年10月1日晚,我和翁先生通了電話,告知我計劃於1992年春天在耶魯大學舉辦篆刻展,詢問他的印章收藏情況。翁先生告我,高祖翁同龢的自用印還有不少在他手中,可以借展。4天後,我與當時任耶魯美術館亞洲部主任馬麟博士(Colin Mackenzie,現為芝加哥美術館中國部主任)驅車前往翁萬戈先生家看他的印章收藏。這是我第一次造訪萊溪居

1991年秋初次拜訪翁萬戈先生時合影

10月中旬,我在《吳昌碩印譜》中查到,吳昌碩曾為翁同龢刻過數方印。因不久前在萊溪居只見到吳昌碩為翁同龢刻的兩方印,所以複印了印譜中的相關內容,寄給翁先生,請他看看是否還能找到其他的吳昌碩的印。翁先生1991年11月8日的信就是回答我這個問題的。

(二)

白謙慎先生:

去年十二月十四日賜書已悉,願借五件(四印一硯)無問題,為了避免錯誤,茲將其中三印(即金屬印,龜紐,象牙連環印,及吳昌碩印)打出,附上,請核對。Mackenzie先生信已來,當另覆。Loan Agreement也收到,日內當填好寄出。

新春已到,祝

康健快樂!

翁萬戈

1992年1月2日

翁萬戈先生1992年1月2日致白謙慎的信

謙慎按:

1991年年底,我已決定向翁先生借展四方印和一個硯台。翁先生信中提到的金屬印是清人做的字母套印。翁先生信上沒有提及的,是一方很大的翁同龢私印,邊長6-7厘米。信中提及的那方硯台是一個漢代瓦當改成的。因近代印人有以瓦當文字入印的,所以選了這個瓦當。

由於有中國大陸西泠印社滄浪書社的支持,海峽兩岸篆刻家的參與,在美國的收藏家們借予作品,《方寸世界——中國篆刻藝術展》於1992年3月1日至7月31日在耶魯大學美術館成功舉行。展品包括大陸沙孟海先生、台灣王壯為先生等當代篆刻家的作品。印章實物,除了充和老師和翁先生的藏品外,還有安思遠(Robert H. Ellsworth)先生藏趙之謙印章王方宇先生藏齊白石印章等。劉先女士借展的是傅抱石為她刻的一方小印,印面僅筷子頭那麼大,石章四側刻滿了小字邊款,如同微雕,亦是一絕。

張充和題籤的1992年耶魯篆刻展小冊子

方寸世界——中國篆刻藝術展 耶魯大學美術館(1992年)

王方宇先生和夫人沈慧女士參觀篆刻展(1992年)

(三)

謙慎兄:

適自西、葡之游歸來,得3-14短箋。知五月中下旬,大駕與商偉先生將惠臨寒舍,歡迎之至(請先用電話約準確時日)。出門已三星期,俗務紛紛,一星期後,漸就頭緒(尤其是報稅之事已完成)。謹此奉答並祝

儷福

翁萬戈頓首

1996年4月10日

謙慎按:

收到翁先生此信時,我正在美國中部的西密歇根大學藝術系任教。1996年5月28日我要回到東部參加耶魯大學的畢業典禮,計划到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查找研究資料,並去看望翁先生,於是在3月就和他約了。翁先生信中提及的商偉,是我妻子在北大讀本科時的同班同學,後來讀了袁行霈先生的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我當時也留校工作,因商偉喜愛書法,字寫得很漂亮,我們交往頗多,還經常一起到袁老師家裡聊天。1986年我出國留學,兩年後,商偉到哈佛大學東亞系從著名漢學家韓南教授(Patrick Hanan)治明清白話小說,成績斐然。畢業後,留在哈佛大學任教,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講席教授。我去哈佛大學查資料時,就住在商偉家,並和他夫婦一起前往翁萬戈先生家拜訪。那天正好台北故宮博物院張光遠先生也在,我們一起觀賞了翁先生的部分收藏。

1996年訪問翁先生 前排左邊為張光遠先生,後排右邊站立者為商偉

(四)

謙慎兄:

多謝幾小時前的傳真。Purdue榮譽學位事,校方仍在保密。但您為Ichiyama之顧問,故不妨將時日報告:May 18(Sunday)9:30am。我今年3月底動身去台北、香港、北京、上海,5月5日歸萊溪居,5月16日飛芝加哥轉西辣斐德,5月19日晨再回來。我兄能在5月17日開車至W. Lafayette住一夜,即可參加Purdue的典禮。Ichiyama君一定會歡迎而且安排一夕住處也!蒙祝賀,謹此致謝!

關於張岱,字宗子,其弟平子之正名,我未查出。張岱(1597-1684?)見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I, pp. 53-53。佔兩column,但不及其兄弟,或須查《紹興府志》等書(「平子」不見《明人傳記資料索引》,亦不見《清人室名別稱字型大小索引》)。

又老蓮致平子信及畫之頁在《陳老蓮父子合冊》中,其內有一頁dated為丁卯,故舊時定其他老蓮各頁之無date者亦為丁卯1627。弟細觀之,認為不然,故其無年月者亦「約」定之,此「約1633」之由來也。匆匆不一,順頌

康吉

萬戈頓首

1997年1月22日

謙慎按:

這是翁先生髮給我的傳真。當時我正在為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籌備的艾略特(John Elliott)藏中國書法展撰寫一篇關於中國尺牘書法的論文(英文發表後譯成中文,標題為《中國書信:私語的公眾化》),其中用了翁先生舊藏陳洪綬冊頁中的一開,翁先生在其專著《陳洪綬》中已有討論,所以向翁先生請教一些問題。

陳洪綬自畫像

Purdue即普渡大學,位於美國中西部,以工程著稱。抗戰前,翁先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抗戰爆發後,翁先生赴美留學,在普渡大學完成了學業。畢業後,翁先生走上了文化藝術之路。鑒於他的傑出成就,母校決定在1997年5月18日的畢業典禮上,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對一所大學而言,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是十分嚴肅而又重要的大事,學校有關部門會廣泛徵求相關領域的學者的意見,準備材料,供校長在畢業典禮上做簡短介紹。信中提到的Ichiyama教授,是當時普渡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由他負責和專家們聯繫,聽取意見。當時高居翰,方聞、班宗華等前輩都還很活躍,普渡大學自然會諮詢中國藝術史領域的權威。而我剛剛出道,就被普渡大學邀為校外顧問,大概是因為我比上面提到的學者更熟悉翁先生的中文著作。翁先生的許多著作都是用中文發表的,他本人十分看重這方面的成績。

1997年普渡大學授予翁萬戈先生榮譽博士學位

普渡大學離我當時任教的西密歇根大學路程為200英里,開車三小時,所以我決定開車去參加慶典,但最終未能成行。因為那年的春天,我得到了波士頓大學的聘用通知,要辦理各種離校手續,賣房子,收拾行裝,瑣事繁多。

1997年夏季,我返回了美國東部。從那以後,我就能常去萊溪居向翁先生當面請教了。

(五)

謙慎我兄:

十月十二日,您陪著袁教授光臨敝居,榮幸之至,長談樂甚,並觀覽秋日景色,偷得浮生半日閑,且多得教益,至今仍有愉快的回憶。

囑尋啟老為董其昌展覽所寫短篇,茲找到,奉上。又憶及袁教授願得陳洪綬《博古牌》中陶淵明、杜甫兩頁,茲以原件複印,鬚眉畢露,可謂只下真跡一等,請代送呈袁教授,多謝多謝。

此間葉落滿園,日日掃葉,仍不見功。匆匆不一,順祝

儷福

弟萬戈頓首

1997年11月1日

袁教授十月十三日大札已奉讀,請代致謝。

謙慎按:

信中提到的袁教授,即袁行霈教授,我妻子的古典文學老師。妻子大學畢業後,分配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工作,專門負責邀請北大中文系的老師為電大講學,和袁老師都又多了一層工作上的關係。1997年,袁老師應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的邀請訪學一年。這年秋天我受聘于波士頓大學,得以與袁老師時常見面。翁先生是著名的宋版書收藏家,袁老師是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於是,我安排了這次訪問。

10月11日,我開車到哈佛大學接了袁老師,駛向翁先生坐落在新罕布希爾州山中的萊溪居。從波士頓出發,車程大約三小時。但開出了波士頓一個多小時後,車子便開始在紅葉夾道的山路上行駛。袁老師有《新罕布希爾道上》(收入散文集《學問的氣象》)一文描述那天見到的景色和他的感觸:

那天碧空如洗,陽光燦爛。高速公路兩旁人煙稀少,大片的丘陵上高高低低地布滿了森林和草地。有些樹木還保持著夏日的濃綠,有些樹木則已染上了秋色,黃了,或者紅了。公路旁邊的風景,如同一幅長卷漸漸打開,每一個片段,每一個細節,筆墨、色彩雖不盡相同,但都統一在秋光之中。這大片未開發的處女地,蘊涵著原始的美,卻又不失其秀麗。我想像在唐朝浙東的風景,大概也是如此吧。難怪那麼多詩人都到那裡去尋覓詩料,而且寫出許多絢爛的詩句,那位到處漫遊的李白就不必說了,就連隱居在湖北的孟浩然也有一次浙東之游,寫了《宿天台桐柏觀》、《宿建德江》這樣的名作。這樣想想,也便有四句詩隨口而出了:

兩廂紅葉涌如潮,讓我通衢入碧霄。

採得秋光添逸興,高歌一曲伴清飈。

由於機會難得,袁老師希望能在路上停車多看看,我便打電話通知翁先生。他對我們的興緻表示理解,說不用急。

就這樣一路欣賞秋色,看到特別美的景緻就下車來流連一會兒,在下午四點半鐘左右我們才抵達翁萬戈先生的別墅——「萊溪居」。這座別墅坐落在一帶小山之麓,前面橫一道小溪,溪水清澈見底。周圍不過三五人家,只有一條路通向外邊,真是隱居的好去處。……我們進得門來,寒暄過後,他先不讓座,說要趁天還沒黑帶我們參觀別墅周圍的環境。他帶我們爬上屋後的小山坡,山坡剛剛剪過草,踏上去鬆鬆的、軟軟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陽光分外柔和,這別墅以及周圍的景色籠罩在一片溫暖的色調之中,遠離城市的喧囂,靜謐閑適。

回到屋裡後,翁先生一趟趟地從藏書之處抱來一函函宋元善本讓袁老師欣賞。那天觀賞的宋版書《施顧注蘇詩》、趙蕤的《長短經》、許渾的《丁卯集》、《集韻》等。由於袁老師是北大的教授,晚明名宦、大書家米萬鐘的勺園就在現今北大的校園,因此翁先生那天還專門拿出了晚明畫家吳彬為米萬鍾畫的《勺園圖》與袁老師一起欣賞。十多年後,翁先生將這張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獻意義的畫作捐給了北京大學。

翁萬戈先生和袁行霈教授一起觀賞翁氏藏善本書

翁先生夫婦向袁行霈教授展示吳彬繪《勺園圖》

翁先生夫婦向袁行霈教授展示吳彬繪《勺園圖》

翁先生和袁老師談得十分投機,晚上八點多才到附近一家中餐館就餐。餐後時間已晚,翁先生留我們在他家過夜。

次日上午,翁先生又帶我們參觀了他的書房,並出示了翁同龢舊藏陳洪綬繪《博古葉子》

博古葉子-陶淵明

博古葉子-杜甫

(六)

謙慎我兄:

多謝傳真寄來尊著一篇,對晚明早清之書家「臨」古人書多所闡發,至為欽佩。方宇學長已作古人,願我兄對八大再接再厲,以抵於成,亦學界之大幸也!

匆匆不一,順頌

闔府康吉

弟萬戈頓首

1998年6月7日

謙慎按:

1999年6月17日至19日,由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和大陸滄浪書社共同主辦的『《蘭亭序》國際學術研討會』(簡稱『蘭亭會議』)在蘇州太湖之濱的明珠大酒店隆重舉行,出席者共五十餘人。來自美國、法國、日本、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二十多位書法史學者發表了論文,並進行了討論,為世紀之交的《蘭亭序》研究譜寫新篇。

我提交這次會議的論文《從八大山人臨〈蘭亭序〉論明末清初書法中的臨書觀念》,很早就開始準備了。因為文中要討論翁先生收藏的一件非常重要的《八大山人書法冊》,我向翁先生要了圖片。初稿完成後,便傳真給翁先生,請他過目。

翁萬戈先生藏《八大山人書法冊》

(七)

謙慎兄:

適得6.12.98大札,附《書法報》載我兄《紀念王方宇先生》一文,一氣讀完,可謂既富感情,又多故實,並以學問參入,誠紀念文中可資篋藏之作。電傳大作中小錯誤兩處,自當改過,以去大純中之小疵,請勿念!

拙著《陳洪綬》昨日以UPS寄出,想此函到時,該三大冊已壓閣下書桌矣!回憶此書自交卷至出版,幾一年半,念及「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書逾二十磅,可謂重乎?寄自滬濱,可謂遠乎?一笑!文旌在八月中想可返美,弟則九月二日即啟程作遠東之行,再會面時,想在紅葉正茂之時矣。

匆匆不一,順祝

闔府安吉

弟萬戈頓首

1998年6月17日

多謝賜大文《十七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山西的學術圈對傅山學術與書法的影響》,自當在晚間啜茗細讀。

謙慎按:

1997年10月6日,王方宇先生在紐約去世,我撰寫了《紀念王方宇先生》一文,發表在1997年12月17日《書法報》上。但因路途遙遠,《書法報》一直沒有給我寄樣報,直至1998年6月12日,我才收到華人德兄寄來的樣報。當天我就複印了文章,並與我在《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剛發表的關於清初山西學術圈的論文一起寄給了翁先生。王先生生前與翁先生的交情很好,兩人經常就一些學術問題切磋。2017年12月13日,我還與王方宇先生的公子王少方一起訪問翁先生,在那裡少方拍攝了父親寫給翁先生的信。

翁先生信中提到的贈我的三大冊力作《陳洪綬》,也就在他寫信的那天(6月17日)就抵達我家了。

翁萬戈先生撰《陳洪綬》

翁先生贈書籤名

(八)

謙慎我兄:

多謝5/17/04手書及照片6幅,甚佳。高兄所攝四人讀《長江萬里圖》,精彩!我倆在橋上,頗似「不知魚之樂」之情景!

我將有歐行,6月20日歸。大駕如再光臨,歡迎歡迎!即頌

教安

弟萬戈頓首

2004年5月25日

謙慎按:

翁先生信中提到的兩張照片,都由我的學生高翔所拍攝。看畫那張照片中站立的兩位年輕女性,左邊的是高翔的妻子孫蓓,右邊的是喻瑜。喻瑜是武漢人,本科畢業於美國最著名的女子學院——衛斯理學院,老師是劉和平教授。她在我的指導下獲碩士學位後,到芝加哥大學讀博士,師從巫鴻教授。目前任波士頓美術館亞洲部主任

2004年帶研究生觀摩翁萬戈先生收藏

翁先生提到的另一張照片攝於戶外小溪的橋上,溪中有魚,我們卻沒在觀魚。

和翁先生在萊溪的小木橋上合影(2004)

從我進入藝術史領域以後,常隨老師去博物館和私人藏家家中看書畫。當了教授有了自己的研究生後,我也沿襲了這一傳統。近二十年來,美國的學術風氣變了,重思辨,輕審美;重理論,輕實物。社會科學的方法佔據上風,藝術史研究中藝術鑒賞的成分在衰退。不過,帶學生到收藏家家中觀賞原作卻早已成為我的職業習慣。在任教波士頓大學期間,我曾多次帶研究生和訪問學者到翁先生家看書畫。每次去,翁先生都會準備好許多書畫作品,和我們一起欣賞,並親自為我們講解。翁先生年事漸高後,客人的訪問都由他的女兒以思安排。有一次我和以思約拜訪翁先生的時間,當我說,我們又要去打擾翁先生了,以思說,父親很高興你能帶著學生去看畫。

在波士頓大學任教18年,我已經記不清我多少次帶學生到萊溪居了,不過印象最深的就是2002年5月5日那次訪問。那年春天,哈佛大學汪悅進教授休學術假,邀我到哈佛為研究生講授「中國書畫研究方法」。哈佛大學有6位研究生修此課,3位旁聽,我在波士頓大學的研究生王珅也修此課(學分在波士頓大學拿),共10位學生。5月5日是星期日,我們開著3輛車,浩浩蕩蕩地開向萊溪居。帶學生和師友訪問萊溪居,通常都是我開車,往返六七小時,並不輕鬆。可這次不同了,我坐在Zoe Kwok(郭爽怡)的越野吉普中,位子高,視角佳,以輕鬆的心情觀賞沿途風光。Zoe是夏威夷長大的華裔女孩,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中國藝術部研究員

到了萊姆小鎮,我們在那裡吃了午飯後,便到翁先生家看畫。學生們見到萊溪居的美麗景色,紛紛拿出相機拍照,並在草地上和翁先生合影。翁先生新建的畫室落成不久,寬敞高大,翁先生掛出了他收藏的一些大軸子,其中有「號稱天下第一大王原祁」《杜甫詩意圖》,此畫縱321.3厘米,橫91.7厘米,王原祁「經營盤礡,兩月始成」,無疑是一件精心之作。光緒十三年(1887)六月初七日,翁同龢以約200兩白銀的高價買下這件巨幅畫作。我雖已多次造訪萊溪居,但這也是第一次觀賞。

2002年春帶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生拜訪翁萬戈先生

翁同龢舊藏王原祁畫《杜甫詩意圖》

翁同龢舊藏王原祁畫《杜甫詩意圖》 哈佛研究生看翁先生藏畫(2002)

看畫大約一個多小時後,翁太太程華寶女士過來招呼我們用茶點。茶歇期間,大家有說有笑,輕鬆愉快。本來在我打電話聯繫看畫時,翁先生說,這次來訪的人多,就不一定準備茶點了。結果,翁太太還是準備了。

翁先生夫婦和哈佛有特殊的感情,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們的女兒以思就是哈佛大學的本科生,並曾獲總統獎學金,以後又上了哈佛醫學院。以思上本科時,和以後成為著名的董其昌研究專家李慧聞(Celia C. Riely)是同學。

我後來才知道,翁太太那天原來不打算準備茶點的原因,並不是人多,而是她的身體不好。五天後,她就要做大手術。一年後,翁太太因癌症去世。當學生們在草地上嬉戲時,在茶歇時朗朗歡笑時,哪裡知道,翁太太已患重病。所以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翁太太坐在沙發上,望著眼前說說笑笑的年輕人時,臉上露出的微笑。

翁先生妻子程華寶女士

(九)

謙慎兄:

多謝寄贈《明清書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趕快拜讀尊譯《董其昌署款演變》一文,得益非淺。C. C. Riely原著的出版社、日期等等,似不見於「注」中。我很想買一部,不知應從何處?

文中開始比較王方宇先生及我對畫家署款的研究,並稱我為「更徹底」(p. 116),又說「將陳洪綬的署款基本上全部列出這一具有開拓性的工作……」使我汗顏!我與王方宇間互相切磋之事,在我自傳中當詳述。以年齡而論,我是王先生的「後學」了!

· 關於此書p.116第二段中「鉤」字印成「鈞」字,必是「手民」之誤,頗為遺憾。

· p.128,談趙左畫了上博藏《摹松雪翁高山流水》軸(圖二十一、二十二),然後緊接以「這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的畫作上,趙左寫著『摹李營丘華山圖』……」我讀之頗為不解,請教。[想其中必脫落一段?]

現開始讀薛教授《王鐸奇字》一文,不再啰嗦,此祝

撰安

萬戈頓首

2009年4月25日晨

謙慎按:

2007年8月18日,由蘇州書法家協會組織的「明清書法史國際研討會」在張家港舉行。我本人不但提交了論文,還擔任了李慧聞女士的論文《董其昌的「董其昌」「其昌」署款演變研究及其對董其昌某些作品系年及鑒定的意義》的翻譯。2008年,由華人德兄等編輯的會議論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拿到樣書後,寄了一本給翁先生。李慧聞的論文十分細緻系統地研究了董其昌的署款,並將這一研究運用到作品真偽的鑒定和系年中,是一篇具有研究方法示範意義的力作。她在論文的一開始,便提到了王方宇先生在研究八大山人、翁先生在研究陳洪綬過程中排列署款、研究其演變的意義。

翁先生以為李慧聞的英文論文已經發表,問我發表於何時何地。其實,近二十餘年來我翻譯過數篇李慧聞的論文,都是她專門為在中國大陸舉辦的學術研討會撰寫的,此前都從未發表過。十多年前,我曾將她撰寫的《董其昌傳》譯成中文,並和三聯書店簽了合同,將收入《開放的藝術史叢書》中。只是她太嚴謹(她本科讀的是數學),對我翻譯的每一句話,都要核對斟酌,所以至今還未完成校讀工作。近期她在一位旅歐的專職翻譯的幫助下,加快了校對工作。希望這本書能早日和讀者見面。

翁先生寫此信時,91歲,好學如初,求知若渴。不但一一指出文章中的別字和遺漏處,他還提到了書中薛龍春的論文,看來他是打算通讀此書了。

(十)

謙慎兄:

茲查家藏王翚,最早者為1671為榮子西園作山水長卷而已。

王時敏家書、王鐸花卉卷、其友人為作扇面冊皆待以思、以學來時幫助攝影,不會忘記也。

匆匆,此祝

撰安

萬戈頓首

2009年12月12日

謙慎按:

大約從2006年開始,我和章暉女士合作研究楓江書屋藏王時敏致王翚七札,以後章暉又以王時敏的晚年生活與藝術為題,在中國美院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無論是在我與章暉合撰的論文還是她的博士論文中,都使用了很多書札作為基本史料。信中提到的《王時敏家書》圖片便是我向翁先生索要用來研究的。

楓江書屋藏王時敏致王翚七札寫於1666-1668之間,我們想以此為線索,重構王翚在這期間的藝術活動。翁同龢喜歡四王吳惲的畫作,加上王翚是常熟人,所以翁家收藏的王翚很多。因此,我去信向翁先生詢問,他是否有王翚作於1660年代的畫作。

楓江書屋藏 王時敏致王翚七札 卷

信中提到的王鐸花卉卷、其友人為作扇面冊,是我代薛龍春求的圖片。2008年至2009年,當時還在南京藝術學院任教的薛龍春(現為浙大教授)獲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優秀青年學人」計劃的贊助,前往波士頓大學做訪問學者,我是他的合作指導教師。2008年10月26日,我帶他和研究生孫凈、黃書梅一起到翁先生家看書畫。因他研究王鐸,去之前我向翁先生詢問,在他的收藏中是否有王鐸的書畫。翁先生竟然找到了兩件和王鐸有關的作品:一件是《明季諸名公贈王文安公畫扇冊》。王鐸一生為人作書畫無數,我們今天幾乎看不到有他人為其所作、有其上款的書畫。翁同龢卻收藏了由十幾張友人為王鐸作的書畫扇面裱成的冊頁,對研究王鐸具有重要的文獻意義。薛龍春見之喜出望外。

翁先生和薛龍春在看畫

翁同龢舊藏友人為王鐸作書畫扇面冊

梁元柱為王鐸畫扇面

孫國光為王鐸書扇面

翁先生找出的另一件作品則是王鐸1645年的一個花卉卷,上款為「芝三親翁」,薛龍春考證出為王鐸親家梁雲構之子梁羽明。回國後,他準備撰寫和這兩件作品相關的論文,委託我向翁先生索要圖片。

王鐸花卉卷(局部)

(十一)

謙慎我兄:

茲寄上光碟一枚,其上為:

  1. 王鐸寫生花卉卷
  2. 友人為王鐸畫扇冊
  3. 王時敏家書冊

希望可以適合閣下之要求。

近來小女以思幫助數字攝影,效率甚高,希望能將尚未攝影之書畫,可以盡量照完,以備研究之用。

匆匆不一,此祝

撰安

萬戈頓首

2010年1月15日

* 照片純為研究之用,如欲發表時,請先示知登載何出版物;以便斟酌。如無問題,自當出允許書也。

謙慎按:

翁先生退休前,是教育電影製片人,曾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拍攝中國藝術品。萊溪居的地下室有拍攝室和暗房。隨著數碼照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極少拍攝膠捲沖洗照片了。但此時翁先生年事已高,拍攝家藏書畫數碼圖片的工作便在他的指導下,由女兒以思或兒子以學協助完成。

每次向翁先生索要圖片,我都會具體說明做何研究之用。當文章寫成要發表時,再向翁先生申請發表許可。雖說翁先生從未拒絕過我和友人的請求,但這個程序卻是要走一遍的。這是心照不宣的規矩。

(十二)

謙慎我兄:

多謝賜下《中國書畫》一冊(內有大文《王鑒生年考》),我的顧洛阜收藏集出版了(一月十七日),我尚未見到。如在得到多冊時當奉贈一冊請教也。匆匆不一,敬祝

撰安

萬戈頓首

2010年1月22日

謙慎按:

2007年,在研究楓江書屋所藏王時敏致王翚七札卷時,我意識到學界傳統上認為王鑒的生年很可能是錯誤的。2009年,我和章暉合撰的《王鑒生年考》在《中國書畫》2009年第11期發表。收到樣刊後,我寄給翁先生請他指教。

信中提到的顧洛阜(John M. Crawford, Jr.,1913-1988,齋號「漢光閣」)是美國最大的中國書畫收藏家之一,也是西方最早的中國書法收藏家,收藏中有黃庭堅的《廉頗與藺相如傳》、米芾的《吳江舟中詩》等赫赫巨跡。顧洛阜是翁先生的老朋友,2010年初,翁先生編著的《美國顧洛阜藏中國歷代書畫名跡精選》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刊行。翁先生寫此信時,他本人尚未收到樣書。2010年5月,翁先生收到了樣書,並在6月寄我一冊。

《美國顧洛阜藏中國歷代書畫名跡精選》

翁先生贈書籤名

在向翁先生請益的二十多年中,我寫的書和論文,通常都會寄給他請教。我也有幸多次獲得翁先生的贈書。除了上面提到的《陳洪綬》、《美國顧洛阜藏中國歷代書畫名跡精選》外,我近年的研究中經常引用的中西書局出版的《翁同龢日記》,就是翁先生所贈,其他的贈書還有《萊溪詩草》、《萊溪居讀王翚〈長江萬里圖〉》等。

翁萬戈先生的《萊溪詩草》

《萊溪詩草》扉頁翁先生的簽名

(十三)

謙慎我兄:

日前蒙寄下薛龍春先生大文《明季諸名公贈王文安公畫扇冊》考及附函,極感。讀後欽佩之至,亟草函答薛先生,請轉寄為感。

此文為「濃湯」,要慢慢喝,日後研究到此冊時,再細讀,以書畫觀之,各項之高下不一,以歷史觀之,各友的重要性也不一樣。這都是將來最須深入研討之處。

匆匆不一一,此祝

教安

萬戈頓首

2010年3月7日

謙慎按:

薛龍春在2009年8月結束了在波士頓大學的訪學,回國後撰寫了《〈明季諸名公贈王文安公畫扇冊〉考述》(《中國書畫》2010年第11期)和《王鐸〈銀灣園?集序〉及王、梁二氏交往考》(《中國書法》2010年第11期)這兩篇以常熟翁氏家藏為研究的論文。除了在信中提及薛龍春的論文外,在與我通電話時,翁先生也表示過對薛龍春研究工作的讚賞。

(十四)

謙慎道席:

蒙賜大文Reinventing the Past, 多謝,多謝。歸來需要大量休息,現狀頗佳,可能在聖誕時可以復原,目前已能自由行動,開車購物矣。匆匆不一,此祝

撰安

弟萬戈頓首

2010年10月8日

謙慎按:

翁先生信中所說的「歸來」,指的是2010年9月的大陸之行。2010年9月13日上午10點,「翁萬戈先生向北京大學捐贈明吳彬繪《勺園祓禊圖》儀式」北京大學圖書館隆重舉行,翁先生是為了捐贈吳彬的名作專程前往北京的。勺園是晚明官員米萬鐘的園林,現在北京大學校園內。將《勺園祓禊圖》捐贈北大,也有「物歸其所」之意。由於已是92歲高齡,翁先生長途跋涉後,竟要兩個多月才能完全恢復。

翁萬戈先生與北大校長周其鳳在《勺園祓禊圖》捐贈儀式上

明 吳彬《勺園祓禊圖》

翁先生自1980年代初從紐約遷居新罕布希爾的萊姆鎮後,一直住在那裡。2003年夫人去世後,一個人住在萊溪居。在很長的時間內,除了每周有人去打掃衛生外,他都是自己把垃圾桶拿到屋外,到小鎮的郵局取信、買報、購物,非常獨立。

翁先生信中提到的我的論文,即2008年發表在普林斯頓美術館出版的論文集中的英文長文《黃易及其友人的智識遺產:對〈重塑中國的往昔〉有關問題的反思》(點擊閱讀)。此文的撰寫緣起於2005年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舉辦的「重塑中國往昔:武氏祠的藝術、考古與建築」(Recarving Chinas Past: Art, Archaeology,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Wu Family Shrines」展覽和學術研討會,以及展覽研究圖錄。在圖錄中,兩位主要作者Cary Liu(劉怡瑋)和Michael Nylan(戴梅可)的幾篇文章認為武氏祠非常可疑,很可能是後世偽作。這兩位作者向學術界歷來關於武氏祠畫像和碑文是漢代文化遺迹的傳統看法(從宋代的洪适、清代的黃易,直到當代的蔣英炬、信立祥、巫鴻、鄭岩等人的論著)提出了挑戰。但我發現,《重塑》的兩位主要作者缺乏研究中國古代金石銘文以及著錄這些銘文的早期著作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和知識背景,他們所使用的材料和論述中包含著非常嚴重的錯誤。所以我撰寫長文指出普林斯頓研究圖錄中的翻案文章在論證方法和事實材料方面包含著嚴重的錯誤,反駁圖錄的兩位主要作者關於武氏祠乃後世偽造的謬論。

我的論文中譯本,發表在《中國美術》2018年第2期上。

(十五)

謙慎教授足下:

日前蒙賜《中國書法[2012·7贈]衡山家報》彩色小冊及其複印黑白一份,多謝多謝。連日應酬來賓,及與小女以思共同工作,故疲乏之極,不能細讀及致謝,實深歉疚。兩日來得在雪花飄舞窗外之安閑環境中,略事休息,並再從事學問,爰作書略表對烏瑩君對文徵明九封家書研究之欽佩!

邇來年老氣衰,一切遲鈍,忘老友恕之!蛇年已屆,謹此祝

新春萬福!

翁萬戈頓首

2013年2月24日

謙慎按:

在翁先生的收藏中,有一件非常精彩的文徵明書作——《衡山家報》,是文徵明赴北京翰林院任的途中和到北京後寫的九通家書裱成的一個手卷。向至親報平安,不必拘泥於日常的禮節和客套,文徵明用草書直抒衷腸,心手雙暢,神采飛揚,在文徵明的書作中是難得的精品。2008年10月薛龍春在翁先生家看畫時,見到這件作品,留下很深的印象。

翁同龢舊藏文徵明家書

烏瑩君(現任職天一閣博物館)是薛龍春在南京藝術學院任教時的碩士研究生。薛龍春回國後,覺得通過研究這一手捲來訓練學生效果非常好,便委託我向翁先生要了《衡山家報》的圖片,指導烏瑩君完成了《千金家報:文徵明的九封家書》一文,文中提供了信札的釋文和考證,是一個很詳實的研究,對研究生來說,不啻很好的訓練。

發表烏瑩君文章的《中國書法》增刊封面

烏瑩君文章

作為一個學者和收藏家,翁先生總是慷慨地向研究者提供自己的藏品資料。而且他提供給我們的圖片,都是不曾被研究過的資料。而我們對於翁先生的支持,報以認真細緻的研究成果。二十多年來,我和學生們涉及常熟翁氏收藏的研究,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成果外,還有:白謙慎《常熟翁氏藏八大山人書法冊的初步研究》《晚清文物市場和官員收藏活動管窺:以吳大澂及其友人為中心》《從全形拓到博古花卉:以吳云為例》、《晚清官員日常生活中的書法》喻瑜關於清初收藏家安岐的碩士論文陳霄的《一個被遺忘的晚清大收藏家:關於景其濬的初步研究》應非兒的《國初虞邑人書畫》(正在研究)等。翁先生對我們的研究工作也予以肯定。正是在這種良性的互動中,私人收藏於藝術史研究的積極意義得到彰顯。

* * * * *

我和翁先生的通信,始於1991年,終於2014年。2014年以後沒有通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慢慢地用電話替代了通信。美國在十多年前便已是交了月費後,可以無限地打長途。翁先生健談,我打電話去,有時能和我聊上一兩個鐘頭。他閱歷廣,見識高,和他聊天,既受益又愉快。

以往每到年底,翁先生和我都會互寄賀年卡,他的卡中也常附數言。但隨著電子賀年卡的流行,我漸漸地不再給師友們寄賀年卡了。我們正處在書札文化消亡的時代,流風所被,我也難免其俗。不過,每年農曆的大年初一,我照例會給翁先生打電話拜年。

翁萬戈先生給白謙慎的賀年片(約1998或1999冬)

2015年夏天我海歸,受聘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那年的5月18日,我帶著我在波士頓大學最後一位研究生陳霄和上海大學的訪問學者陳一梅前往萊溪居拜訪翁先生。由於翁先生年事已高,那次我們只看了翁同龢臨《衡方碑》,和1860-1876年某些月份翁同龢日記的手稿。之所以看翁同龢日記手稿,是要選一些頁面為陳霄關於景其濬的論文做附圖之用。景其濬在晚清是和顧文彬齊名的書畫收藏大家,也是翁同龢的結拜兄弟,但由於去世較早,後世竟然將他遺忘了。翁先生對陳霄的發現很感興趣。

海歸後,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回到波士頓度假,也總會去看望翁先生。2016年8月17日,我和妻子與李慧聞一起拜訪翁先生,在萊溪居與老友艾思仁(Soren Edgren)不期而遇。艾思仁研究中國古籍,曾為翁先生所藏古籍編纂中英文目錄。那天翁先生精神不錯,還興緻勃勃地向我們介紹了他的寫作計劃。

與李慧聞(右)、艾思仁(左)拜訪翁萬戈先生(2016年8月17日)

從第一次在耶魯大學的八大山人書畫展開幕晚宴上見到翁先生到今天,27年過去了。參加那次晚宴的前輩,季遷先生、方宇先生、充和師走了。翁先生健在,羅太太也健在,快一百歲了。一周前我和翁先生通電話,他正在寫關於沈周的專著。翁先生曾笑言,他把自己的寫作計劃訂到了115歲,我衷心祝願他能實現這一計劃!

2018年8月15日于波士頓

摘要

2018年7月28日,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專門為一位老人慶祝100歲生日。

微信平台搜索「展玩」即可關注我們

? 展玩圖文消息版權已交由版權機構代理

嚴禁門戶網站、自媒體平台等未經授權複製、抄襲或抓取,違者必究

展玩所使用的圖片、視頻等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聯繫我們以妥善解決


推薦閱讀:

TAG:美術館 | 書畫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