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繁與簡
有一段時間未更新了,近來喜得千金,初為人父,被虐的懷疑人生,心緒浮沉,始終無法靜下心來。幸而老母來助陣,始得小閑。
這兩日京城有先生來訪武夷,兩番茶談,頗有靈犀,故有此一篇。
1.
在子舟看來,茶是繁複的。
制茶而言,需要注意的細節實在太多,且大多無法完全由人力掌控。諸如採制標準、制茶流程這些倒還好,有深明的茶理可循。
若至於岩茶,做青、焙火,皆是八分看經驗,二分天註定。倒青、搖青、發酵幾項,步步為營,步步驚心,稍不留意,則前功盡棄也。
焙火則是更考究焙茶人的對茶的理解以及遐想。理解的是茶葉之前所經歷的種種,遐想的是茶葉經過碳焙之後能成就如何的光景,再則去實現它,通過如何的手法與技巧,皆是不容差池。
經過了這麼多些的小心翼翼與日夜煎熬,終得一縷茶香。
2.
而話又說回來,茶亦是簡單的。
自精製而成之後,茶始由繁入簡也。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精製出來之前,茶就像還沒打開箱子的貓;而精製完成之後,箱子已經開了。裡面是何光景,諸君一望便知。
在表現它時,只要遵循科學指導的細節,幾乎無往不利。不太差的水質、正確的水溫、合理的茶水比例、合理的浸泡時間,只要注意好這幾個點,你沖泡出來的茶是怎麼樣的,它的本質,其實大概也就是這樣。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即使是沒有接觸過茶葉的人,經過極簡單的學習,都能大致把一泡茶表現出來。
若是一個茶我們給它打個六十分,那麼經過簡單的學習,一個沒接觸過茶葉的人,最差也能把它表現出五十五分的模樣——若是老手,又有了些許的講究與氛圍的影響,或許可以把它表現出六十二三分罷。
3.
由繁入簡,乃是人之道,亦是茶之道。
接觸過許多的茶友,皆沉迷與岩茶眾多的品種、層出不窮的山場之中。私以為,其實如此,大可不必。
事茶之人關注這些是情有可原。比方來說,挑選品種,是為了後期銷售,新增的商品品種;關注山場,是作為一個參考,在後期的精製中,茶葉品質是否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而品茶人,茶葉拿到手,剩下的事情,便只是品鑒了。再優秀的品種,再名氣的山場,若是沖泡出來自己不喜歡,那就是不喜歡了。
或許諸君要提:關注品種與山場,是可以給自己提供一個購買價格的參考的。表面上如此,而實際上呢,你不能確定茶商給你說的是這個品種這個山場,而這個茶便真的是這個品種這個山場的。若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品鑒確定,必然是基於茶的本質而定的,那又何必執著於品種山場呢?
那還不如難得糊塗,也不去管它甚麼品種,也不去管它甚麼山場 —— 這茶我喜歡,我多喝兩杯;這茶我不喜歡,不喝了。
4.
如此這般,便也不會感嘆茶葉水深,各種說法令人眼花繚亂、頭昏腦漲了。
也便是如此這般,拋去表面的,方能更好的探尋茶的本質。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