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社交恐懼症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懼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趁著還沒有受傷,我想就這樣趕快分道揚鑣。
——太宰治《人間失格》
網上曾出現過一個孤獨等級表
能做到十級的可以說是很耐得住寂寞了。
但是,有這麼一類人:他們習慣孤獨,恐懼人群。社交之於他們,就如獨處對於我們一般。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他們不是喜歡孤獨,只是習慣了獨處。
自1980「社交恐懼」出現在精神診斷手冊中,就出現了「害羞」和「社恐」的激烈爭論:有人認為是心理學家把「害羞」這種人格特點給致病化了,還有人認為「害羞」就是社恐產生的原因。
但害羞和社恐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存在 :
1 、害羞是人格特點,沒有好壞之分
2、 許多害羞的人在社交的時候對自己並沒有負面情緒和評價
3 、雖然患有社恐的人同時也伴隨害羞的特點,但害羞並非是致病的原因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AD
恐懼症是繼抑鬱症、酒精依賴後的第三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 其終生患病率為 13.3%
目前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對社交恐懼的判斷標準是:
1、當個體處在陌生的人群或被他人注視的社交或表現場合時,感到明顯的恐懼;
2、暴露在害怕的社交場合下,幾乎總是會焦慮或恐懼。
3、個體意識到恐懼是過分或不合理的;
4、避免令其害怕的社交或表現場合,否則需忍受巨大的壓力和焦慮。
5、明顯干擾了個人日常工作、職業或社會功能。
你是否有以下這樣的困擾:
害怕和陌生人溝通;
不會主動維繫感情;
想開口說話就覺得累;
說話時總是躲避別人的眼睛;
聽到電話的第一反應就是煩;
聚會時嘴巴都用在吃吃喝喝上;
即使無聊到死也不想答應別人的邀約....
如果你存在以上的大部分情況,那你很有可能已經陷入了社交恐懼症之中......
我們對社交感到恐懼,是因為我們存在太多自動化的消極偏差思維。認知偏差產生後,人們會被社交焦慮情緒沾染,這個過程有三個階段,被稱作「惡性三循環」理論:
>>>>
第一個階段:害怕、期待
當社交焦慮者準備要與他人交往時,首先內心會充斥著恐懼感,他們會擔心自己表現得不盡如人意,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這些顧慮會使他們對之後的將發生的交流產生消極的預期,並且這種消極情緒會不斷被強化,使得他們的擔心更加嚴重。他們會糾結於是積極應對還是倉皇迴避,但總體來說,在這個階段,他們還是期待著接近他人的。
>>>>
第二個階段:羞恥、自責
當負面預期不斷變強,社交焦慮者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和內疚感會越來越嚴重,並且不斷在腦中重演他們覺得之前發生的不得體的事,這會使得他們的羞恥和自責在不斷加深。在羞恥感的影響下,他們會覺得他人的話語和行為變得充滿惡意和輕視感。在這個階段,他們已經不再期望嘗試或想要接近他人,行為的典型特徵是退縮。
>>>>
第三個階段:憤怒、怨恨
羞恥這種情緒體驗,能夠通過責怪那些比自己更有優勢的人而得到減輕。因此,發展出憤怒、怨恨的情緒後,他們將攻擊和指責的目標從內部轉向外部,開始抱怨他人自私自利,不為別人著想。在這個階段,他們行為的典型特徵是攻擊或者被動攻擊。
在這三個循環中,情緒逐漸向負面、陰暗情緒升級,消極的情緒和認知觀念在不斷被強化。
事實上,青少年時期為社交恐懼症的多發期,但其病因複雜,目前普遍認為社交恐懼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認為社交恐懼與以下因素有關:
家庭教育
父母不良的教養方式是社交恐懼症發生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對孩子缺少關愛、理解和支持, 會使孩子在社交中產生被冷落、被孤立等相似的體驗; 父母的嚴厲、懲罰, 會使子女在社交中過分苛求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態度, 渴望他人和外界的認可, 從而極易產生害羞、挫敗感和恐懼感; 父母的過分干涉和過度保護, 會使子女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獨立和熱情, 剝奪自身實踐的機會而使依賴性增強。
自身經歷
兒童期虐待是發生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遭受過應激性、羞辱性的事件,或有被虐待、被忽視的經驗,更有可能會導致兒童形成不良的心理應對機制、低下的自我價值體驗及不安全的人際和依附關係,是異常人格形成及精神障礙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對抑鬱症、焦慮症、物質依賴、進食障礙等多種精神障礙的出現和預後有重要影響。
社會環境
當社會普遍生存壓力較大時,人的情緒會變得低落,而長期的壓抑易使人患上社交恐懼症。人們把一些自己難以承受的東西壓抑在心裡,但是這些潛意識卻會時時刻刻的干擾你。就像一座冰山,露在外界的僅僅是一小部分,水面以下的才是最大、最主要的部分。對於社交恐懼症不嚴重的人來說,讓自己潛在水底下的東西浮上來,更有利於緩解你的情緒。
社交恐懼症一般採用的療法有以下幾種:
系統脫敏療法
又稱交互抑製法,這一方法於本世紀50年代由精神病學家沃爾帕所創,它是整個行為療法中最早被系統應用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主要是讓患者緩慢地暴露於導致神經症焦慮、恐懼的刺激,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
滿灌療法
它與系統脫敏療法正好相反,治療一開始就讓患者進入最使他恐懼的情境中。一般採用想像的方式,鼓勵患者想像最使他恐懼的場面;或者講述、用錄像、幻燈放映最使患者恐懼的情景,以加深病人的焦慮程度,同時不允許患者採取堵耳朵、閉眼睛、哭喊等逃避等措施。滿灌療法雖然所用時間短,解決問題比較乾脆,但對患者身心衝擊較大,故須謹慎施用。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對於社交恐懼症而言,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法。
無論採用哪種方法來克服社交恐懼症,最主要的辦法都只有——自己行動起來
1、學會溝通
用輕鬆友善的心態對待自己和他人,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把你願意與人交往的念頭表達出來,朋友會讓你的世界更開闊。煩惱時,也能有一個傾訴對象。除此之外,做個好的傾聽者同樣重要。這會讓你得到更多人的歡迎,在傾聽別人的過程中,你也會學到更多東西,你會發現——「原來事情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傾聽會讓你更加寬容,會體諒,包容他人。
2、專註當下
墨菲定律: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會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會發生。
所以,不要過分關注「可能會出醜」,不要給自己很大壓力;專註於現在發生的,不要為還沒有發生的事忐忑不安。你可以每天設定一個交談的小目標,盡量多說,延長自己的談話時間,享受談話和交流的過程。總之,就是專註於目標,專註於當下。
3、接受不完美
不否定自己,不斷地告誡自己「我是最好的我」。接納自我,不完美沒關係,不成功也沒關係。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沒有什麼比現在更重要的了。停止對自己的挑剔、批判、責難做起,不再急於從負面情緒中逃開。不必刻意向那些對自己不友善的人示好,你只需要關注那些和你一樣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同伴就好。
獨處,是短暫的止痛藥,但更是種慢性毒藥
保溫杯里泡枸杞,秋衣秋褲不離身,年輕人不談八卦反而愛養身,如果你覺得我們的文章能帶給你一丟丟的共鳴,請不要吝嗇,多多關注與轉發~
參考文獻:
1、郝偉. 精神病學 第六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3-117
2、Maggee W J, Eaton W W , Wittchen H U, et al.Ago-raphobia, simple phobia, and social phobia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ry [ J] .Arch Gen Psychia-try, 1996, 53(3):159
3、劉興華,錢銘怡.社交恐懼症的評估方法[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3,17(03)
4、麻愛華,於相芬,劉西俊,王相立.童年期虐待、應對方式、自尊與青少年社交恐懼症的相關研究[J].精神醫學雜誌,2013,26(01)
5、 王雪梅,王振,徐海婷,等. 早年創傷經歷與強迫症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2011,20(1):7-9
6、何全敏,潘潤德,孟憲璋. 童年虐待和創傷經歷與社交焦慮的關係[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8,16(1): 40 -42
7、 MacMillan HL,Fleming JE,Streiner DL,et al. Childhood abuse and life time 4 psychopathology in a community sample[J]. Am J Psychiatry,2001,158(11):1878 -1892
8、楊昆,楊明輝,劉海平.陪同式系統脫敏治療社交恐懼症的對照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9年第13卷第4期
9、呂建周,楊靜娟.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社交恐懼症對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5年第13卷第2期
10、曹海江,周文軍.不同方法治療社交恐懼症的實驗研究.長沙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3月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宜呈農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