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組學發高分文章的科研思路,2-5分?>5分?>10分?
很多科研人員做完代謝組學拿到結果之後經常有一個困惑:下一步應該怎麼辦?(文末有福利)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做完之後才來想的,而是在做之前就需要考慮到。整體的實驗設計肯定是走在所有步驟之前。而代謝物因種類繁多、性質差異大,沒有任何一種方法適合檢測所有的代謝物,特殊的代謝物肯定是要用特定的方法才能有效檢出。因此有沒有特別關注的代謝物類別?重點聚焦於檢測哪些目標代謝物也是事先需要明確的。
因此在開始之前,需要考慮兩點:
1.整體的實驗設計;
2.檢測目標。
實驗設計時需明確目的是什麼,如果是單純的發文章,那很簡單,運用新技術(比如脂質組學),找個沒人做過的方向,即使非常簡單的結果就能發文章。比如下圖這篇文獻就只檢測了2個人群(老年和青年)的脂質代謝物,得到的結果是哪幾類脂質是有變化的,哪幾類是沒有明顯改變的。僅用了20例樣本做了最簡單的脂質組學,發了影響因子2.6分的文章。
當然,很多人的目標不只是發低分文章,做科研的終極目標是可以研究出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在最開始找對方向並做對方向,就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而代謝組學就是一個可以快速有助於定位到關鍵信息(關鍵代謝物)的一種技術手段。
代謝組學可以挖掘已知代謝物與疾病之間的潛在關係,比如EET類代謝物不只和炎症相關,還能調節血壓,還影響腫瘤的發生髮展,還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病、腎臟疾病、疼痛、過敏等密切相關。這也是為什麼代謝組學被廣泛應用於篩選biomarker。
總結來說,做代謝組學的價值有兩大點:
1、 發文章(單純的代謝組學或者已有的研究加入代謝組學提高文章質量);般若:代謝組學聯合其他研究的文獻案例2、 發現新的研究方向(藥物靶點、潛在的重要機制),為發高分文章做鋪墊。
確定好研究目標和檢測標的,做完實驗,找到差異代謝物之後呢?下面以代謝組學中的氧化脂質為例,簡單說明一下:
一、樣本量不大且只做代謝組學並直接發文章
根據實驗設計的具體不同以及選用的代謝組學方法的差異,可以發2-5分(也有少數情況大於5分的),案例如下:
1、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Unique Fatty Acid Oxidation Products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F:2.334 Anal Biochem. 2001 May 15
樣本類型: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患者的頸動脈斑塊
樣本量:10例,無對照組
研究內容:19個氧化脂質的檢測
結果:斑塊中檢測到了氧化後的脂質,說明氧化脂質和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可能參與斑塊的形成或作為斑塊形成的標記物。
2、Plasma oxylipin profiling identifi es polyunsaturated vicinal diols as responsive to arachidonic acid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intake in growing piglets
IF: 4.81 J Lipid Res 2013
樣本量:每組8隻*7組
研究內容:32個氧化脂質靶向檢測
般若:2-5分的文章思路--氧化脂質代謝組專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