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藥方《神仙粥》剖析
在1900年王圓祿道士打開神秘的藏經洞數萬卷遺書中,有百餘卷至今還沒有被認識的敦煌醫學遺卷。在藏經洞里沉睡了八百多年的《神仙粥》便是其一。神仙粥果真有神仙般藥力嗎?筆者擬就膚淺剖析。
遺卷介紹
敦煌遺書P.3810《呼吸靜功妙訣》文後,附有養生神仙粥食方,古方題「神仙粥」三字,全文共3行73字。我將原件標點抄錄附下。改正的字在括弧內標出,行間以「/」隔開。原卷中俗體和繁體字,一律錄為現行簡化字。
神仙粥/山藥蒸熟,去皮一斤。雞頭實半斤,煮熟去殻(殼)守搗(搗)為末,
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雨(兩)在內,尤妙。
食粥後,用好熱酒/飲三杯妙。此粥,善補虛勞,益氣強志,
壯元陽、止泄精。
神妙。
《神仙粥》是《呼吸靜功妙訣》之附屬藥方,就兩文字體上分析,大約是北宋初期寫本,早不過五代時期。從書法藝術上看,字體流利、規整,原文有句讀,但錯謬甚多,抄寫者水平也不會太高。
卷文剖析
用適當的中草藥和適量的米穀同煮為粥,叫做葯粥。葯粥療法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部分,是以葯治病,以粥扶正的一種葯膳食養食療方法。早在《周書》中就記載「黃帝始烹谷為粥」。馬王堆出土的醫書中,就有用加熱石塊煮熬米湯來治療肛門癢痛,以及用青梁米粥治蛇傷等的經驗記載。北宋著名詩人張耒,在《食粥說》里雲粥是「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南宋大詩人陸遊《食粥》詩中寫到:「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可見多食粥能延年益壽。近代名醫張錫純,應用山藥粥很得心應手,全國著名老中醫岳美中先生說芡實粥可治療遺精和泄瀉。
藥物與米穀配伍,同煮為粥,相須相使,起到協同作用,能收到藥物與米穀雙重效應。葯粥在祖國食療百草園中,是一朵普通而獨特的奇葩,是我國傳統療法與藥物的有機結合。
古方先述藥名、後炮製、再服法。選主葯山藥、雞頭實,配以食物粳米及佐葯韭子,以及藥引溫酒送下。
山藥系薯蕷科植物之塊莖。《中藥大辭典》載:味甘平,入肺脾腎經。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等功用。治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遺精。《本草正》曰:「山藥能健脾補虛、滋腎固精、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藥品化義》載:「補陽,治腎虛腰痛,滑精夢遺,虛怯陽痿」。《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葯,並載:「補虛贏,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所謂上品葯,均指尋常服食之物,「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若與粳米煮粥,長期服用,則可達到強壯身體,健康長壽之目的。《本草續讀》載:「凡上品之葯,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因此,中老年人,經常服山藥粥,好處良多。現代醫學已經查明.山藥營養豐富,內含澱粉酶、精氨酸、脂肪、碳水化合物、VC及碘、鈣、磷等成分。澱粉酶又稱消化素,因其能分解成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所以有滋補效果,若與芡實同服,又可效果協同。山藥粥適用於身體虛弱,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虛勞咳嗽等虧虛者。
雞頭實,又名芡實。《中藥大辭典》載: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味甘澀,性平,無毒,入脾腎經,固腎澀精、補脾止瀉、治遺精。《方脈正宗》載:「治脾腎虛熱及久痢.與山藥俱炒燥為末調服。」《本草新編》載:「芡實能澀精補腎,與山藥並用,各為末,日日米飯調服。」《實用藥物手冊》稱:芡實治療遺精、滑精.與韭子同服更好。」《本草擇要綱目》:「粳米合芡實作粥食,益精強志,聰耳明目」;《經驗方》:「雞頭實,粳米煮粥,日日空心食,可益精氣、強志意」。《本草求真》亦載:「功與山藥相似,然山藥之陰,本有過於芡實,而芡實之澀.更有甚於山藥,且山藥兼補肺陰,而芡實則止於脾腎而不及於肺。」過去每逢荒年欠收.老百姓常以芡實代糧充饑。《神農本草經》列為補品,並載:「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神仙當然不足為信,耐老尚可值得研究。現代醫學亦已查明:芡實含多量澱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人體必需之營養素,還有鈣、磷、鐵、多種維生素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因此,前人說芡實是「強壯滋養收澀葯」,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粳米:味甘苦、性平、無毒。入脾胃經。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壯筋骨通血脈,除煩渴止瀉痢。作為神仙粥重要成分的梗米,有極好的健補脾胃、滋養「後天」的作用,前人對此頗多讚譽。《本草經疏》譽它為「五穀之長,人相須賴以為命者也。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謂:「粳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貧人患虛證,以濃米湯代參湯,每收奇效。米粥油大能補液填精,有裨贏老。」《醫藥六書藥性總義》稱:「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張耒《粥記》雲:「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食物本草會纂》雲:「合芡實煮粥,食之益精強志」
韭子,為百合科植物韭菜的乾燥成熟種子。味辛甘、性溫、無毒。入肝腎經壯陽固精,治陽萎夢遺。《聖惠方》:「治虛勞,泄精,用韭子二兩,溫酒服。」《千金方》:「治夢泄,韭子二升,稻米三升,煮粥服。」
古方淺探
具有中醫營養學特色的古藥方《神仙粥》,在下述諸方面是很有醫學道理的。
(1)醫食同源:食物與藥物關係極為密切。許多藥物是古人在尋覓食物時發現的,有些食物在食用時發現其治病功用。其中很大一部分既是食物又是藥物;既可以充饑,又可以治病。諸如山藥、芡實、粳米等皆是。
(2)藥味特性:所有食物,從祖國醫學角度來看,如同中草藥一樣,都具有性味特性,也就是都具有「四氣」、「五味」。該方所選諸葯(山藥味甘性平、芡實味甘性平、韭子味甘性溫、粳米味甘性平,均味甘性平溫)。甘味葯多有補益作用。五味與體內五臟又有密切聯繫,味甘性平溫善於走脾,而補益脾氣。
(3)辨證用膳:《神仙粥》體現了辨證用膳的思想方針。辨證是中醫學的核心,也是中醫營養學的核心。對於體質偏於虛弱,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全身疲乏、四肢無力者,可常食些甘平溫之食物。該方中諸葯都具有這一特點。
(4)配伍得當:中醫治病一向講「理法方葯」。理論、治法、方劑、藥物缺一不可。為了配合治療,加強療效,對食物、藥物均需作相應的選擇,這就是所謂藥物配伍。《神仙粥》選配藥物,有相輔相承功效,我們稱其為協同作用。
(5)藥理:李時珍在「粥」節曰:「薯禎粥補腎精固腸胃」、「芡實粥固精氣明耳目」、「韭子粥溫中暖下」、「梗米粥養脾胃」。以粳米配合薯蕷、芡實、韭子煮成粥,營養很豐富,且相互協同,再經慢火熬煮,營養成分又極易為人體所消化吸收,不僅有增氣充虛,強體適腹功效,更能治療諸多疾病。
(6)劑型:粥是藥用價值既廣泛又便於服食的一種好劑型。千百年來,中藥的劑型,一般為湯丸散膏丹,近代又發展了針劑、片劑、膠囊等。從中藥劑型上探討,葯粥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劑型—粥型。它起碼具有兩大特點:①具有流質和半流質的特點。不僅吸收快,而且可養胃氣,粥與葯相得益彰,脫水者補液,對虛弱者尤為相宜。②與丸散膏丹相比較,既可適宜長久服食,無副作用,又可根據病情,靈活加減藥味。《綱目》引妙齊和尚日:「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終日覺臟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故作此勸人每日食粥。」藏經洞出上的藥方《神仙粥》,正是山中僧食用之佳肴。
(7)炮製與比例:山藥先蒸熟去皮一斤,雞頭實半斤,再煮熟去殻搗為末,粳米半升,慢火煮,空腹服。加韭子末二三兩,食後飲好酒三杯妙。根據北宋早期衡制折算,山藥596.8克,雞頭實298.4克,粳米332克,韭子80克。查《薩謙齋經驗方》之「山藥節」山藥100克、梗米50克;《經驗後方》之「芡實粉粥」節芡實100克、粳米100克;《千金方》「韭子粥」節韭子400克、粳米600克。《神仙粥》方各葯比例基本與《薩齋經驗方》、《經驗後方》、《千金方》相附。其炮製均附合古今所用之葯粥。
(8)《神仙粥》藥方是道家《呼吸靜功妙訣》之附方,道家氣功與葯療配合為一體。以呼吸調養脈腎而修心,輔以補藥,達到「補虛勞、益氣強志,壯元陽、止泄精」之功用是顯而易見的。並且正合《丹經》「心為火,腎為水,以火煮水而水化氣」之理。
此外,《神仙粥》方中之首葯山藥之名,於探討敦煌藏經洞的封閉時間頗有補益②此不贅。
歡迎各位讀者掃碼關注天生芡實,天之滋味,生生不息。
http://weixin.qq.com/r/myrF3UTECBl3rQC_93_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敦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