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職場倦怠了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這幾年更是成為年輕的億萬富翁的溫床。2017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平均年齡為55歲。其中約有30%低於成熟年齡50歲。

毫無疑問,這些年輕的富翁們——他們或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或是負責企業運營的高管金領,無一不是年輕有為的代表。動輒千萬甚至上億的年收入一方面傳遞出只要你努力勤奮就能獲得財富,但是另一方面又似乎在暗示,只有金錢財富才能彰顯成功。

於是,一個個人生勵志故事促使著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職場競爭愈加激烈。為了滿足自己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追求,我們頂著壓力和焦慮披荊斬棘,希望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曆盡萬難之後功成名就、達到人生巔峰。但是,是否有人想過,到達人生巔峰之後的生活真的有那麼美好嗎?奮鬥的過程中日益被「掏空」的感覺在走上巔峰後真的會消失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史蒂文·貝格拉斯在他的《自我驅動心理學》一書中向我們揭示了,在他為各界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財富》500強企業管理者甚至是好萊塢巨星等提供的心理諮詢服務中,他發現,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不同程度感到「精疲力竭」。表現為成功之前的焦慮不安以及成功之後的倦怠,這就是精疲力竭症。

《自我驅動心理學》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

《自我驅動心理學》這本書是美國《財富》雜誌推薦的75本商業必讀書之一,暢銷達18年之久。是職場心理健康領域的經典之作。本書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作為一名關注職場人士心理問題的專家,結合多年心理學研究結論,用自己實踐中長期積累的心理案例深入淺出地揭示出「精疲力竭症」這一心理問題的成因、表現癥狀、以及應對的方法。

雖然《自我驅動心理學》中的案例大部分針對成功人士,但它對「精疲力竭症」的解讀如同一面照看職場心理狀況的鏡子,能夠幫助每一個成功或者正在奔向成功的職場人士看清自己內心真正所需。即使已經身心俱疲,也能重新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意義。


一、什麼是精疲力竭症?

史蒂文·貝格拉斯在《自我驅動心理學》中將精疲力竭症定義為一種心理疾病表現為那些在自己的職業領域已經成功或者即將成功的時候,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不安、焦慮、壓抑甚至抑鬱的心理狀態。根據史蒂文·貝格拉斯20多年的相關研究,精疲力竭症通常都是由瑣事引發。

患上精疲力竭症的人總是期待人生能通過職業成功有改善,但在實現自己的目標之後卻發現結果卻並不如願,由此產生了失望、恐慌、焦慮、情緒失控等心理問題,甚至會出現酗酒、毒癮等身體健康問題,以及自暴自棄、犯罪等行為異常。

二、精疲力竭症產生的原因

既然精疲力竭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想要究其產生的原因,就需要從人們心理需求認知的角度進行分析。在《自我驅動心理學》中,作者史蒂文· 貝格拉斯引用了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模型解釋了人們追尋滿足心理需求的所要經歷的五個層級。如下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資料來源於網路,侵權刪除

史蒂文·貝格拉斯指出:需求層次的提高,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就是所謂的內在驅動力驅使著我們追求更高層級,而非刻意的自我要求。比如以物質回報、權力地位、或者名譽為目的而努力工作,而並非以單純的快樂做事的時候,就往往會出現焦慮,即使達到目的也容易產生倦怠感。

此外,缺乏安全感和對自我認知的恐懼也會讓人在獲得職業上的成就後遭遇精疲力竭症。

其中,缺乏安全感源自於原生家庭對兒童的教育過程中,由於父母過多對兒童自主意識的干擾,阻礙了孩子形成自我認同感,使得成年後無論做什麼都很難滿足自尊或者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

對自我認知的恐懼則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防禦機制。意思是人們處於對自尊和自我的保護,會不自覺對任何能導致看不起自己或者覺得低人一等的認知感到恐懼。因此越是成功的人,越不願意承認自己「平凡」的一面,或者越想隱藏自己負面的情緒。對自我和情緒的壓抑,讓人產生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快樂的無力感。

三、精疲力竭症的癥狀

遭遇精疲力竭症的人通常無法通過物質財富上的成功獲得心理滿足。這種心理上的不滿足感表現在行為上,會出現厭惡自己從事的工作,自我設限,拒絕改變,焦慮抑鬱,無法控制情緒,甚至傷害自己或是犯罪行為等異常行為。

1. 自我設限行為

有很多的成功人士都是表面光鮮,但私下卻經常被各種心理和精神問題所困擾,比如,酗酒和嗑藥。明知道會對自己的健康和工作帶來惡果,卻還是擺脫不了,究其本質,屬於自我設限的行為。

史蒂文·貝格拉斯在《自我驅動心理學》裡面解釋了什麼是自我設限:精英們不得不承受成功或者受人矚目所帶來的壓力,他們擔心自己無法維持以往的成績或者水準,害怕別人認為他們能力配不上擁有的職位或地位,因此,不得不尋找借口(酒精、毒品等)來推卸失敗的責任。

生活中,並非只有酗酒或者嗑藥這樣嚴重的成癮行為才算得上自我設限行為,很多行為可以用來充當借口。比如,一位演講者擔心第二天非常重要的演講表現失常,於是會故意吃壞肚子或是讓自己感冒失聲,這樣就可以正大光明逃避掉演講而不用擔心別人覺得他講得不好,避免受到外界評價。

2. 通過破壞找存在感

再創輝煌給人帶來壓力,但是銷聲匿跡卻會讓人痛苦。越是成功的人越想要獲得別人時刻的尊重和需要,這體現出馬斯洛心理需求層級中的對尊重的需求。於是當成功之後一切走上正軌,個人的能力不再那麼受重視,有些企業家就會迫切地找尋「存在感」,甚至刻意製造破壞,並不惜因此犯罪,只是為了凸顯自己的「重要性」。

3. 傷害自己報復誰

患上精疲力竭症的人中有不少表現為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不能準確地表達和管理情緒、以及無法和他人建立良性的情感聯繫等,追根溯源,發現是原生家庭的陰影。

本書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在書中分享了一個案例——「小愛因斯坦的復仇」。

亞當出生在一個正統富裕又嚴格的猶太家庭。雖然他成年後沒有如父親期望的那樣成為一名學者,但作為一名企業家也是非常成功的。

在一切看似平靜美滿的外表下,亞當卻為了一百萬美金進行了不正當交易,被判了巨額罰款以及5年緩刑。非法交易的來的錢亞當一分沒花,驅使他犯罪的不是錢,而是出於對父親不滿和憤怒。

史蒂文·貝格拉斯稱這種通過自毀的行為為「皮拉斯復仇」,意指「通過傷害自己或自己的事業來懲罰他人的行為策略。

不管出於怎樣的心理原因,精疲力竭症並非是成功人士專屬的心理問題,在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每一個在職場打拚的人或多或少都可能遭遇到類似的癥狀。我們需要做的,是從已知的癥狀中,分析出原因,並且找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四、緩解精疲力竭症的方法

精疲力竭症的產生原因有可能來自於童年陰影,也有可能是因為自我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對成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等等,更有可能,是這些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許多社會精英,成功人士意識到自己的倦怠感和抑鬱傾向時,會求助於心理諮詢專家。而整個治療的過程不僅需要專家和患者積極地配合,還需要時間來循序漸進。

本書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心理諮詢專家,將眾多案例和理論融合,在《自我驅動力心理學》這本書中對精疲力竭症追根溯源,並且將有針對性的治療經驗,從自我實現的角度,總結、分享給我們。無論讀者是對該領域有興趣的心理學人士,還是本身就受到類似癥狀困擾的職場人士,這些方法都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1. 正確認識自我

《自我驅動心理學》中,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告訴我們:想要理解、治療和預防精疲力竭症,第一步就是客觀地自我評價。了解自我的需求、性格、優缺點、理想等,才能有的放矢,隨時調整自己的事業目標和工作節奏。

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後,才能清楚自己的問題究竟是什麼?自己到底是怎樣的癥狀。我們都會說,現代人的壓力越來越大,但是每個人害怕的事物不同,焦慮的來源也不同。只有自己能夠抽絲剝繭,客觀認清自己的情況,找到引發我們精疲力竭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擁有治癒的可能性。

2. 接納自我,需要女性思維

史蒂文·貝格拉斯在書中揭示出,在眾多導致精疲力竭症的因素中,最糟糕的就是人們對追求成功的態度。人們往往給成功人士貼了標籤:成功者必須堅強且獨立。於是,當人們在獲取成就後,往往忽略內心真實的聲音,努力維護自己無所不能,不需要別人,不會被情緒左右的成功者形象。

想要治療精疲力竭症,首先需要正視這種「堅強且獨立,不需要別人」的成功觀是不健康的;其次需要承認和接納自己的軟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同時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根據吉恩·貝克·米勒對女性心理學的研究,女性交際方式的行為特點使得女性更加傾向於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非取得事業成功。這種女性思維,有時候正是治療精疲力竭症的一劑良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承認自己的軟弱,建立與他人的聯繫

很多人認為軟弱是弱者的表現,其實正好相反,往往越是有能力的人,外在表現越是謙遜弱勢,而那些表現強勢的,往往是能力不足心虛的人。史蒂文·貝格拉斯告訴我們,軟弱有時也意味著更加細膩的情感,能傳達出對他人關愛的接受。而良性的人際關係能滿足人們對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求。

  • 認識自我,正確表達情緒

大部分的精疲力竭症都源自於對自身的憤怒。這種憤怒要麼是因為覺得自己無法勝任或缺乏能力產生的自我輕視,要麼是因為自己被迫滿足他人的期望又無力解脫產生的挫敗感。史蒂文·貝格拉斯在書中將這種憤怒稱為「自我引導型憤怒」。

史蒂文·貝格拉斯發現,越是成功的人,越難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當他們產生憤怒、失望、沮喪等負面情緒的時候,會認為這些情緒是不應該有的,從而刻意地壓抑這種情緒。但是情緒並不會憑空消失,它們隱藏在潛意識中,積累著,直到某個時刻受到外界刺激突然爆發。

毫無疑問,壓抑憤怒的、沮喪的情緒對健康毫無益處,很多的心理疾病都是源自於對自我情緒的忽視和錯誤的對待,精疲力竭症正是其中之一。正確地認識內心產生的種種情緒和情感,是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只有當這些負面的情緒被正確地釋放後,才能從旁人的目光束縛中解脫,專註地做自己,讓自己內心獲得真正自由。

3. 循序漸進地治療精疲力竭症

當身體或心理患上了疾病,產生了痛苦,人們常常急於解脫,試圖一個方法就能治癒所有癥狀,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相比企圖徹底治癒,更加現實的做法是控制並且減少病症。

史蒂文·貝格拉斯在《自我驅動心理學》中提出循序漸進的治療方法。首先,需要站在客觀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包括自己的行為和意圖,學會接受自己的缺陷;其次,學會通過判斷自己性格中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反常的,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嘗試新的環境新的職能,讓自己對工作保持有新鮮感,比如企業內部的輪崗。

此外,掌握多種技能,或者在職業生涯中嘗試在多個方面發展技能,不僅能緊跟時代發展的需求,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也會在心理上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信心。

4. 傳承讓我們找到人生價值

2018年10月,一條震驚國人的新聞上了頭條,阿里巴巴的創始人,現年54歲的馬雲,辭職了。這讓無數人感到困惑:是功成身退?還是另有棋局?

面對著眾說紛紜,馬雲卻說他要去當老師,他說對於此次交班,他深思熟慮了10年。

「我們相信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化,培養和鍛鍊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體系,才能解開傳承發展的難題。為此,這10年來,我們從未停止過努力和實踐。」

傳承,不管是對於正在成長中的接班人,還是已經功成名就的成功者來說,都是一件體現人生價值的有意義的事。它代表著人們的最高心理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只有讓自己為他人做出貢獻,才能體會出與他人的愛的傳遞,讓自己收穫價值感和幸福感。


社會高速發展,當日常的生活中的溫飽不成為問題,對於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日益增加。於是,我們發現,在社會壓力下,不僅是成功人士,還有許許多多的職場金領、白領、甚至藍領,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精疲力竭症。越來越多的人缺乏工作的激情和動力,想要逃離眼下的生活環境,尋找心中嚮往的快樂幸福。

逃避是無法解決心理問題的,因為無論環境如何改變,你還是那個你。那些無法正視的情感和情緒依舊隱藏在內心深處某個角落,即使身在異鄉,也會在某個時刻捲土重來。

史蒂文·貝格拉斯作為一名資深的職場心理問題專家,在這本《自我驅動心理學》中,用他凝聚了十幾年的研究心得,告訴我們,物質財富上的成功容易讓人迷失,帶來痛苦,逃避也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有勇於面對自我,承認自己真實的性格、情感、情緒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調整,才能找到人生意義,實現自我價值,重獲快樂。


推薦閱讀:

TAG:經濟 | 職場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