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郭熙」北宋山水的最後一位大師

北宋,是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中國的山水畫,隋唐之前已見雛形,但更多是作為人物畫背景出現的,造型手段以線為主,而構圖,則往往「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隋唐以來,出現一批著名的山水畫作者如展子虛、王維、張璨、吳道子、李思訓等人。他們在筆墨技法上有很多新的創造,使山水畫逐漸成為獨立的畫種。五代、宋初的諸大家,接續唐人衣缽,把山水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荊浩、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關仝,無不以絕大的創造力拓展山水畫的表現空間。而郭熙,正是這一光榮的「北宋傳統」中的最後一位大師。

所謂的「北宋傳統」,帶有強烈的自然主義特徵。畫家們近乎虔誠地探索山水的奧秘,他們遵守並尊重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造型約束,試圖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完美的「幻象」。這種「幻象」源於自然,卻又不單純是自然的映現。畫家們是要通過對自然的拆解和組裝,尋求隱藏於其背後的普遍秩序——「道」或者「理」。因此,他們的自然主義,又與一般的對景寫生不同,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可以說,北宋的山水畫家是努力維繫著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平衡關係。

郭熙的作品則典型地體現了上述特點。

郭熙 樹色平遠圖 (局部)

例如此幅《樹色平遠圖》,畫面所繪深秋郊外的優美景象。正如郭熙談及「畫法」時所論,畫山,畫水時應該著意時間、空間兩大因素。空間上,要了解南北地域之差異;時間上,要體會四時氣候之變化,「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如睡」之感受。

此圖描繪一河流兩岸樹色平遠的景色。畫中之景以河為界,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樹數叢,枝幹盤曲伸張,樹上枯藤纏繞,垂蔓點水。整個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曠平淡。畫面以平遠布局,構景簡潔,開闊而均衡。其樹似鹿角蟹爪,山石筆法靈活多變,墨色濃淡變化豐富而微妙,隔樹遙望有涼亭築於岡阜之上,此處正是文人雅士詩酒嘉會的理想佳處。畫中點綴有拄杖的老人,攜琴捧盒的僕夫,水面的小舟和飛翔的野鳧,都渲染了濃郁的詩意。

郭熙筆下富於層次感和立體感的山峰、質地渾厚的石塊、微妙的光影效果、精細刻畫的樓閣橋樑,諸種元索,無不給人強烈的真實感。有學者指出,郭熙筆下的峰巒溝壑,帶有明顯的太行山脈的地貌特徵。源於他是河陽溫縣人。溫縣地處洛陽、鄭州、焦作三地之間,南臨黃河,北依太行。這一帶的風景,本就是中原地形地貌的最佳代表。郭熙對家鄉山水無疑是甚為熟悉的。這正是他提倡山水畫著意時間與空間的自然主義的一面。並在山水取景構圖上,創「高遠、深遠、平遠」之「三遠」構圖法。對後世山水創作有著甚為巨大的影響。

而他那融奇峰、峭壁、深壑、叢林、台閣、茅舍、橋樑、院落於一體的全景式構圖,絕非對某一具體景緻的寫照。他那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巉絕,峰巒秀起,雲煙變天霧靄之間,千態萬狀的慣用題材,也非特定時空所能提供。他要創造的是比自然更為完善的世界,與真山真水相比,這個世界的山水更加符合理想,更加富於秩序感,因此也更加令人流連、駐足、棲居——詩意的棲居。這些,是他帶有人文氣質的一面。

中國文人畫第一波思潮起於蘇軾與其志同道合之友,黃庭堅、蘇軾等人甚為欣賞郭熙,黃庭堅曾邀蘇軾、蘇搬兄弟共赴顯聖寺觀賞其山水屏鳳,面對老畫家的遺作,三人嘆息終日(《跋郭黑面山水》)。蘇軾不止一次賞嘆郭熙的平遠山水,《郭熙秋山平遠》雲「目盡孤鴻落照邊,遙知風雨不同川。此間有甸無人見,送與襄陽孟浩然」。他覺得畫中的郭熙,就是詩中的孟浩然。蘇軾有一首《書郭熙橫卷》,篇幅很長,主要講郭熙賴以成名的固然是鳳閣鸞台中的那些巨林山水,但他的小畫同樣精彩,比如蘇撤看到的一幅手卷,「袖中短袖才半幅,慘淡百里山川橫」,給了宦海浮沉的觀者無限慰藉。

郭熙 溪山秋霽圖 (局部)

任何偉大的造型藝術家,總會在與自然的對話中,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藝術手法,或曰:「工程式」。在這一點上,郭熙十分突出。他畫樹,枝多葉少,常成蟹爪型,人稱「鷹爪樹」。他畫石,層疊蜷曲,如雲奔浪涌,人稱「捲雲皴」。他畫雲,似有若無,沖融縹緲,有著微妙的韻律感。這些,都是郭熙的標誌性「工程式」。只要對李成、范寬、郭熙的作品稍加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郭熙的很多題材、素材都是得自前輩大師,而他對這些偉大遺產進行整合、再造,並為其打上了鳳格化的烙印。所以,雖然北宋人多視郭熙為李成的最佳繼承栽在後人眼中,郭家樣足可與李家筆分庭抗禮。

郭熙 早春圖

郭熙是一位享有高壽的畫家,一生經歷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於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後任翰林待詔直長。成為宮廷畫院重要成員。 創作活動旺盛的時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寧、元豐間(1068-1085年),深受神宗的恩寵,有「神宗好熙筆」,「評為天下第一」之說。神宗趙頊曾把秘閣所藏名畫令其詳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覽歷朝名畫,「兼收並覽」終於自成一家。不止如此,神宗還命郭熙「考校天下諸生」為畫院選拔後備人才。因此,郭熙的藝術風格在整個畫壇上起到了示範的作用,甚至是獲得了主導地位。成書於神宗熙寧七年的《圖畫見聞志》便稱郭熙「今之世為獨絕矣。」

郭熙 窠石平遠圖 (局部)

正是在郭熙手裡,北宋的巨林山水傳統達到了巔峰,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講,都是如此。郭熙是北宋畫家中最為多產的一位,他的作品見於歷代文獻著錄的,一百餘件,流傳至今的,將近三十件,即便剔除「疑似」之作,其數量也遠遠超過李成、范寬、關全等林人。可以說,郭熙既是北宋傳統的產物,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言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郭熙塑造了我們對北宋山水畫的看法。

董其昌 仿古山水

郭熙之後的中國山水畫,自蘇軾伊始,經由米芾父子,到趙孟頫、倪瓚、黃公望再到董其昌,再到「清初四王」,以「文人山水」蔚為大觀,重天機,輕功力,重精神,輕形似等等特點,有別於「北宋傳統」的自然主義與人文氣質並重的特質。以李成、郭熙為代表的「北宋傳統」卻嗣響難繼了。

正因如此,我們不得不奉郭熙為「北宋傳統」的最後一位大師。

該篇文章轉載自佰仕鑫藝術微信公眾號《「郭熙」北宋山水的最後一位大師》一文,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自在FUN藝術生活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

推薦閱讀: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