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中 探尋文化痕迹

炊煙裊裊的古建築;涓涓細流的小河;小草青青的綠地,這些是否能夠喚醒你封塵已久的文化記憶?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5000年的文明而不曾中斷的國家,這條歷史的長河賦予了中華兒女豐富的文化遺產,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而燦爛的文明景觀。而在當下部分地方政府因缺乏文化遠見,對文化資源殺雞取卵,進而造成文化景觀被蠶食的例子屢見不鮮。這就需要我們錙銖必較的算清文化賬,科學合理的開發與保護古村落。

保護古村落,先需算清經濟賬,適度開發與重點保護相結合。古村落的保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僅憑一腔熱血,保護工作難以為繼。如果一味的不計成本,不僅增加當地財政負擔,同時會失去後期持續保護的物質基礎。因此,長遠的規劃與布局必不可少,在充分挖掘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旅遊部門的深度合作,打造特色旅遊資源,同時強調適度原則,聘請專家,建立保護古村落的諮詢、指導、跟蹤、反饋機制,明確規定各個流程與環節。形成良性保護圈,為古村落源源不斷的輸送「新鮮血液」。

保護古村落,還需算清人情賬,合理需求與靈活保護相適應。古村落保護,在堅持對「物」的守望的同時,更要加強對「人」的關注,「古建築是傳統村落的外在肌體,文化傳承是古村落的精神支柱,而在傳統村落里生活的人,才是傳統村落里的『心臟』。只有『心臟』跳動了,村落才有活力」。也就是說在改造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當地居民的合理生活需求,把人留住才是根本,缺乏「人氣」的「博物館」毫無意義。所以要在保護古村落的同時,還需為村民興辦水利、改良耕作、修整公廁、營造舒適環境,重視村落長年積澱下來的自我風格,以及當地百姓的審美要求。

保護古村落,仍需算清傳承賬,注重傳承與大力推廣相協調。古村落歷來是實現各種文化形式的表現場所,是「躺」在大地上的傳統文化集成。田歌、廟會、跑馬戲、剪紙應有盡有,而當你漫步在光滑的青石板街,置身於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亦或於停留在莊嚴肅穆的祠堂前,這一處處歷史感極強的現場,凝聚了古代勞動者的智慧與汗水,佇立千百年,依然能夠讓我們一睹當時工匠的風采。所以在後期的保護中,一方面要重點打造以傳統古建築為核心的民俗風情名片,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包裝豐富的自然和文化旅遊資源,積極引導和開發古村落旅遊的生態休閑旅遊線路,讓這些傳統文化不僅留得住,更會活得好。

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的「集體鄉愁」,是中華數千年耕讀文化的鄉愁。古村落保護,重在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村落利用,重在實現合理有效、健康長久。不要讓後人生髮「何處再尋古村落」的悲嘆,保護傳統村落,留住文明記憶。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