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勾踐到底姓什麼?
總有人在知道「屈原」後問:為什麼有人會用「屈」這個姓?聽著就很委屈啊。
其實,屈原並不姓「屈」。
在先秦時代,人的姓、氏、名、字等等都要區分開來,在不同場合使用。
屈原其實姓羋,「屈」是氏,名平,字原。他還在《楚辭》里自稱,名正則,字靈均。
《通志·氏族略》中說:「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
所以,明明都姓羋,但是屈原要稱「屈原」,羋月要稱「羋八子」。
先秦的稱呼中,有很多都讀起來怪怪的,「屈原」相比之下已經很正常了。
先從楚國講起。
春秋時期,有個人叫連尹襄老。連尹是官名,襄老是他的名,合起來就是「連尹襄老」了。
他有個情敵,叫申公巫臣。是申縣縣尹,名巫,一名巫臣,所以就叫「申公巫臣」咯。巫臣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不過後來捲入了一場跨越諸國的緋聞,帶著一名叫夏姬的妹紙叛國跑到晉國去了。
後來,他又代表晉國出使吳國。
出於對楚國的怨恨,申公巫臣死命教給吳國各種兵法,好吳國去打楚國。
此時的吳王名叫壽夢。
壽夢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諸樊、余祭、夷昧(也有說余眛、夷末)、季札。
諸樊的名並不是「諸樊」,也不是「煮飯」,而是「遏」。
諸樊臨死時,想讓最靠譜的小兒子季札繼位,但季札不要。於是,決定傳位給諸樊,還說一定要兄終弟及,以便傳到季札。
諸樊死後,二弟余祭繼位。
余祭死後,三弟夷昧繼位。
夷昧死後,季札還是不要,於是夷昧的兒子僚繼位。
吳國的王位真是這麼不受待見嗎?
並不,諸樊的兒子公子光派刺客專諸幹掉了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就成了吳王闔閭。
闔閭其實姓姬,他名叫光,所以也稱「公子光」。呃,所以,他是叫姬光?激光?
雖然吳王換了人,但吳王身邊一定會有一個楚人幫他打楚國的配置沒有換。
到了戰國,楚國出了個非常有名的人物,春申君黃歇。托《羋月傳》的福,這個名字起來深得朕心。
和楚國春申君齊名的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這些名字也都很正常,關鍵在於第四位——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無忌這個名字,在當時容易撞名,類似我們現在的「張偉」。
春秋末年,楚國有個奸臣叫費無忌(也有說叫費無極)。就是他,害死了伍奢,於是伍奢之子伍子胥給逃到了吳國。他還害了伯郤宛,於是伯嚭也逃到了吳國。伍子胥後來成為吳王闔閭的重臣。他也想幫吳王先破楚國,再打越國。
這麼多楚國人跑出來幫別人打自家,也是很奇葩了。
闔閭在和越國打的過程中掛了,然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
夫差終於把越國給打下來了。伍子胥想把越國滅了,但是夫差和伯嚭並不想,所以有了後面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勾踐他們家也不姓「勾」,而姓「姒」。
勾踐的孫子,取名比勾踐還要奇特,叫不壽,越語名是盲姑。
不壽的兒子叫朱勾,本身就已經是太子了,卻還是走上了弒君篡位的道路。
朱勾的兒子叫翳,又稱越王不光、越王授。恕我直言,這是要和吳王闔閭(姬光)組個CP嗎?一個光,一個不光,你們是想怎樣?
最後面幾代越國君主,名字也很神奇,錯枝、無餘、無顓、無疆。
然後越國就被楚國滅了,楚國又被秦國滅了。
秦國成了最終贏家,而他的君主正好也姓贏。
多麼好的姓,可是總會拼出讓人不能理解的姓名,比如秦武王嬴盪。
只不過嬴盪並不盪,只是很喜歡贏。他崇尚武力,常和人比賽舉鼎,後來23歲——還沒來得及生孩子——就舉鼎舉死了。
然後異母弟弟嬴稷就上位了,羋月也跟著成了太后。
嬴政他爹秦莊襄王叫秦異人,這個名字我也不是很懂。
關鍵嬴政的弟弟叫嬴成蟜,這個名字我更不懂,因為蟜是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蟲。後來嬴成蟜果然人如其名,叛國,跑到趙國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人要起這麼奇怪的名字?
因為古時候的發音和現在不同呀。那時候沒有普通話,都各說各的,每個地區的語言和發音又都不同,而現在又都是直接音譯。
打個比方,武漢話里鞋同孩,六和綠的發音都同樓。
如果按音譯,「穿雙拖鞋出門」,就成了「穿雙拖孩出門」,「六六大順」就成了「樓樓大順」,「愛護綠色」就成了「愛護樓色」,是不是瞬間就懵逼了?
所以只能說,普通話真的很神奇。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有兩夏子,一個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公眾號,每天讓你意想不到。(ID:douyouliangxiazi)。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編輯 / 不夏班
你可能還想看
千古奇冤張經:論叫苦叫累的重要性看王莽如何打臉《英國百科全書》美食博主蘇軾和他那超強的美食文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