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綜述]近二十年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綜述
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從清未癸卯學制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本文僅從近20年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的狀況作簡要介紹,近二十年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綜述。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這 20年間對高職教育的研究從未間斷。對中國期刊網的搜索結果顯示,關於高職教育的文章20多年來共有7476條,而且70%的文章都發表於2000年之 後。各類高職書籍已出版百多部。「九五」、「十五」期間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有關高職的共有57項,「十五」比「九五」多47項。2001年,教育部 34項重點課題中,高職佔到了8項,接近三分之一。這說明高職已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從2000年以後開始形成了研究熱潮。
一、以高職發展動因、內涵和辦學途徑等基本問題為焦點的早期研究 從研究成果的數量看,2000年是個分水嶺。這一時期關於高職的論文和書籍雖然並不多,卻是高職理論的重要奠基期,對高職恢復與發展動因、內涵和辦學途徑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探索,澄清了人們關於高職的基本認識。有些成果對高職的實踐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1.關於高職發展動因的研究 高職為何會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得到較快發展,是這一階段研究的熱點問題。多數研究把它歸結為經濟發展,認為經濟發展導致的對人才知能結構需求的升級是根本動因。石偉平教授對高職發展動因的歸納可為代表:①經濟原因。科技進步與生產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一般勞動者的職業素質,以滿足經濟發展對 高級職業人才的大量要求;②社會原因。在失業問題已經相當嚴重的情況下,為了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避免高失業率帶來的大量的社會問題,擴大「高職」 規模,以推遲相當一部分人的初就業時間;③教育原因。在高校入學曰趨激烈的情況下,為了分流,減輕本科高校升學壓力而大力發展「高職」,而且也是為了滿足 民眾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的需求(李振波,石偉平,1998年)。2.關於高職內涵與辦學途徑的研究
1994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第3、4、5期連續發表多篇文章,討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內涵、實施和發展問題,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尤其是關於高職內涵的研究是這一時期的熱點。這是發展高職的關鍵問題,至今仍沒有得到比較一致的看法。楊金土等同志認為「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高等技術教育[1]」,並藉助人才結構理論對其進行了說明。他認為社會人才主要有四類,即理論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職的培養目標主要有三種類型,即高層次的技術員類人才、有一定實踐技能又有一定專業技術的「技師型」人才和管理人員,其中技術型人才是主要的。在辦學途徑上,他們認為主要有國家、地方政府或社團辦學;產業、行業、企業辦學;社會團體、私人辦學;各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包括引進國外資金所實行的聯合辦學等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來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楊金土,孟廣平,嚴雪怡等,1999年),這是對高職概念和辦學途徑的一個比較完整的論述。在高等職業學校叫什麼名稱的問題,有研究者建議,根據我國的實際和國際上流行的稱謂,可以稱「技術學院」或「技術大學」,其理由有二:①這類學校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所進行的教育通常叫「技術教育」。現在我國統稱職業教育,實際上涵蓋了技術教育。②便於同國際上接軌和交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類教育稱之為「技術與職業教育」,許多國家都採用了「技術學院」、「技術大學」這樣的名稱(馬海泉,1994年)。 關於高職姓「高」還是姓「職」這一問題。原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呂鑫祥教授的觀點也比較有代表性。他認為:「可以對高職作以下闡述:①高職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教育,包括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兩部分。②高職的學歷教育可以有很多層次: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層次。我國當前高職教育大部分為大專層次,它與我國高專教育的主要特徵是相同的,同屬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第五層次教育,因而都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③高職的非學歷教育是一個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幅度較大的領域,其主要方面是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和技術培訓」[2](呂鑫祥,1998年)。 除這些基本問題的研究外,這一時期還有不少關於高職的比較研究及中、高職銜接的研究。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經驗的介紹上,如台灣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嚴雪怡,1994年),美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夏明,1994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與高等職業教育(韓民,1995年)等。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高職教育的靜態剖析,其目的是希望從國外高職教育的發展中找到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在我國恢複發展高職教育的初期,這些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主要關注點在高職的定位和與中職的銜接上,如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銜接及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研究,高等工科職業教育基本規律及運行特徵的研究和實踐等。 二、以人才培養模式和學制改革為焦點的中期研究 2000年以後,隨著高職規模的迅速擴充,理論界和實踐界均意識到,高職發展必須從規模擴充轉向內涵建設,必須突出特色。在這一基本認識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與專業建設成了這一時期研究的焦點,時間大致持續到2004年。 從2002年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連續召開3次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大會。經過三次會議的研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行產學研結合」被認同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葛道凱,2004)。這一時期,對產學研結合的討論和研究達到高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國高教學會產學研合作教育分會編寫的《必由之路——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操作指南》集中反映了這一成果。 這一時期,有三分之一的研究涉及了產學研問題。2003年8月,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會六屆三次常務理事會上,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處處長李志宏指出:要「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強調調整專業結構,面向就業市場進行專業設置,加強學校與企業、行業的密切結合,推行「訂單式」的培養。產學研的研究從方方面面開始進行,包括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的經濟動因(薛培軍,2003年),中國產學研合作的產生、發展過程和趨勢(吳繼文,王娟茹,2002 年),國外產學研合作教育及其給我們的啟示(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2004年),學校經驗性研究,例如《堅持產學研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就是主要介紹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產學研合作的經驗,等等。可以說,這一階段從各個方面對我國高職發展實行產學研的辦學形式做了一定的理論準備和實踐總結。黃堯認為,職業教育實行產教結合,是《職業教育法》和《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的明確要求。實施產教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徵,是職業教育的特色體現,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國際社會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模式和發展趨勢。這當然也包括了對高職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肯定。通過對這些研究我們發現,在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上,產學研合作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條主線和一種明確的辦學形式,並成為當前職業教育不可或缺的辦學「支柱」。 這一時期另一個研究焦點是高職學制問題。七部委聯合頒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高職的基本學制以兩年為主,並將在兩至三年內落實到位,從而在學術界掀起了關於高職學制改革的研討。有研究者認為,試行兩年制有利於使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完成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形成我國高職教育的特色。因為,實行兩年學制,會迫使我們衝破原來的體系,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而走出一條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這對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將是一大貢獻(俞克新,2005年)。也有研究者認為,高職學制的三改二,雖然有著諸方面的積極意義,但它可能給高職教育帶來衝擊和不利的影響,例如,可能導致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地位的下降,加大社會就業壓力,培養目標的實現難度加大,對師資隊伍素質的要求提高,學校教育成本提高,競爭加大(朱光應,2005年)。多數研究者則認為,高職學制的長短應根據具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需要而定,不可一刀切。出於某些原因,關於這一問題的探討主要是在一些正式和非正式學術討論場合進行的,論文形式的研究成果並不多。 學制問題的另一方面是高職專升本問題。一些研究者認為,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學歷的最高層次局限於大專,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是否發展,關係到我國學制在新的歷史時期改革與發展的「關鍵問題」,教育學論文《近二十年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綜述》(http://www.unjs.com)。借鑒國外和我國台灣的經驗,以及對我國現實情況的分析,對於極少量現有辦學條件優越的高職院校,則可在嚴格審核的基礎上讓他們升格為技術本科,有些研究者主張我國應當創辦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以後還要創辦碩士、博士層次的高職教育。但是,面對可能帶來升本熱這一問題,研究者們指出,在高職院校升格為本科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審核,以確保技術本科的辦學質量。絕對要杜絕的是對各地高職院校升格為技術本科過程的失控。對於高職院校升格為技術本科的審核,要特別指出的是,所確立的標準必須是技術本科自身的標準,而不是傳統學術性大學的標準。這就要求對技術本科的辦學標準進行認真研究(石偉平,徐國慶,2003年)。
這一時期另一個比較集中的問題是關於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第一個階段通過大量討論達成了一個共識,即高職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但是,2004年 7月的「南京會議」把高職培養目標明確定位為「高技能人才」,由此掀起了一場討論。這一定位自然和教育部倡導的以「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有密切關係。有研究者認為,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對較低,主要從事實際操作性工作,這是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範疇。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社會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中職由於入學基礎及條件所限。不能達到對這類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職要承擔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任務。所以,高職培養目標的定位必須包括高級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在當前,應是高職培養人才的主要任務(俞克新,2004年)。有研究者則採取了綜合觀點,認為21世紀初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應包括職業型、技術型、應用型,並提出如果高職培養目標僅僅定位於高技能人才,那麼就會出現技術型人才由誰來培養的問題(黎琳,2004年)。楊金土,孟廣平在對一、二、三產業的部分企業進行調查的基礎上,認為高職培養目標不應僅僅定位在「技術應用性」人才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仍然是高等技術教育,其基本的培養目標以「技術型」人才為主。同時認為在目前和今後的一定時期內,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將以專科層次為主,但不限於專科層次(楊金土,孟廣平等,2002年)。 伴隨上述問題的討論,高職比較研究的內容也在深入。如《當代國際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概論》一書的內容就涉及了歷史、學制、辦學現狀、辦學特點、管理體系等 (姜蕙,2002年)。另外如《21世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及我們的對策建議》,其中總結了新世紀的背景特徵,並提出了高職未來發展的幾大趨勢:高職機構高移化、模式多樣化、發展規範化、目標國際化和教學現代化等(周耀華,2002年)。還有《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黃鴻鴻,2003年),文中提出了高職的層次高移化使得職業教育體系更完善、高職成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繫更加密切三大趨勢的觀點。匡瑛的華東師範大學2005屆博士論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之比較研究》,是這一領域的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成果。 三、以高職特色課程建構為焦點的近期研究 2004年至今,高職研究的焦點問題又發生了重大轉換,即轉向了更加具體,也最困難的高職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究。理論界和實踐界均逐步認識到,高職一切問題的核心是課程問題。無論是高職定位、專業建設還是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只有在課程中才能得到很好說明,也才能得到實現。教育部精品課程的評比,以及高職對特色的強烈渴望,是高職課程改革高潮興起的直接動力。基本研究取向是如何擺脫本科壓縮式的學科課程模式。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量以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為主題的論文均可歸入這一類。 由於以特色追求為直接動力,因此學者們非常強調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高職課程模式。影響比較大的是項目課程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許多高職學院在自我探索項目課程的過程中,也進行了一些理論概括和總結。徐國慶是目前致力於這一領域的學者。他認為項目課程是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特徵,因為一方面,高職教育的目標是要把學生導向工作體系,而工作體系是與學術體系相併列、性質完全不同的一個體系;另一方面,職業知識的表徵方式與學術知識不同,職業知識是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因此高職課程應當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採取工作邏輯來開發課程體系。他認為項目課程是以通過對工作體系的系統化分析所獲得的工作項目為單位設置課程,並組織課程內容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它具有綜合性、完整性、相對獨立性,不同於技能單元的模塊課程,有利於體現出高職的職業性和高等性,應當成為高職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他還設計了細緻的項目課程開發方法。其中一部分思想反映在了《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範式》一書中(徐國 慶,2005年)。 另一項比較有代表性成果是《點擊核心: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導引》(高林,鮑潔主編,2004年),這本書在一般課程理論的指導下,注意借鑒了國際先進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及其開發方法,尤其是澳大利亞和德國的經驗,同時結合我國的國情,在已有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基礎上,試圖探索高等職業教育課程 新模式及開發方法;提出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計應以滿足產業界的需求為宗旨,即以就業為導向,以新的職業能力內涵為目標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稱為就業導向的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其課程設計方法稱為就業導向的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開發方法,簡稱為VOCSCUM課程和VOCSCUM課程開發方法。 四、高職研究的特點和展望 以上綜述僅僅是高職教育研究中的冰山一角。除了這些比較重要、頗受關注的成果外,實際上高職研究已涉及了高職教育的方方面面,如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等。分析這些研究的特點,有利於更好的展望未來。 1.研究問題與高職實踐發展結合緊密本文把高職研究劃分成了三個基本階段,而這三個階段正好是我國高職實踐發展的三個關鍵時期,且每個階段的問題焦點正是高職實踐發展非常關注的。由此可見,高職的研究問題與實踐發展是完全同步的。實踐中的許多問題,如高職培養目標定位、學制改革、課程改革。都及時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討論。這是高職研究非常健康的一面。
2.經驗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 高職研究也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為經驗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許多成果或是經驗總結,或是工作報告。理論水準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對高職理論系統建構的成果。對高職特有規律把握得也不夠,許多研究比較注重高職的職業性一面,對其高等性一面關注不夠。當然,這和高職研究的歷史短暫是有密切關係的。 3.開始形成相對獨立的研究隊伍 研究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研究隊伍的建設。除了大量關注高職問題的綜合性研究者外,相對獨立的高職研究隊伍也正在逐步形成。大多數高職學院建立了「高職研究所」或類似研究機構,許多職業教育學博士點、碩士點設立了高職研究方向,出現了一些以高職為專門研究領域的研究者。但從總體上看,高職研究隊伍還非常薄弱,專門化的學術研究團體也顯不足。 總之,高職實踐發展迫切需要理論研究的提升。未來的高職研究在繼承密切聯繫實踐這一優良傳統的同時,有必要加強研究隊伍與學術團體建設,並提升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水準。 注釋: ①楊金土等.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幾個重要問題的基本認識.教育研究,1995,(6). ②呂鑫祥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參考文獻:[1]李振波,石偉平.從國際比較的角度論高職發展的動因及條件[J].職教論壇,1998,(9).
[2]楊金土,孟廣平,嚴雪怡等.高等職業教育的標準、特點和發展途徑[J].職教論壇,1995,(7). [3]楊金土,孟廣平,嚴雪怡,黃克孝等.論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徵[J].教育研究,1999,(10). [4]匡瑛.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之比較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5屆博士論文. [5]吳新武.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研究綜述[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2). [6]張煉.國外產學研合作教育及其給我們的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4,(6). [7]黃堯.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經驗交流會上的總結講話[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7). [8]楊金土,孟廣平,嚴雪怡等.對技術、技術型人才和技術教育的再認識[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2,(22). [9]俞克新.推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認識與實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2). [10]俞克新.高等職業教育學制改革對策的思考[].教育與職業,2005,(9).[11]朱光應.對高職教育學制「三改二」的理性思考[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12]十年的高度與視野——記「上海職教論壇」十周年紀念活動暨學術報告會[J].職業技術教育,2004,(36). [13]石偉平著.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14]徐國慶著.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範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5]高奇.關於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勞動預備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10). [16]呂鑫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7]陶秋燕.高等技術與職業教育的專業和課程一以澳大利亞為個案的研究[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8]高林,鮑潔主編.點擊核心: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導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9]楊金土等.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幾個重要問題的基本認識[J].教育研究,1995,(6). [20]石偉平,徐國慶.試論當前中國發展技術本科的意義與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03,(12).[21]馬海泉.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石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一訪國家教育委員會職業技術教育司原司長楊金土[J].中國高等教育,1994,(10).
[22]周耀華.21世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及我們的對策建議[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2,(4). [23]姜惠主編.當代國際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概論[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2). [24]黃鴻鴻.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國際比較研究[J].漳州職業大學報,2003,(4). [25]黎琳.21世紀中國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新特點與教學方法變革一中國高職教育研究之三[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26]薛培軍,李宗泉.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產學研合作的經濟動因[J].中山大學學報,2003,(2). [27]嚴雪怡.台灣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J].機械職業教育,1994,(5).B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