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父母要先找准自己的位置
家庭教育一直被視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孩子入學之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究竟該擔當怎樣的角色呢?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是最久的,你到八十歲了,還是孩子的父母,所以你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學校卻不能;現代家庭基本上是2-6個家庭成員面對一個孩子,而學校教育是2-6個教師面對幾十或上百個孩子,差距顯而易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當下的學校教育並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孩子的興趣培養和特長挖掘更多地要靠家庭教育。其次,孩子學習也不只是學習知識,還要學習做人、做事等等,在我們中國現在的教育體制下,老師基本上教給孩子的是知識,孩子的做人、做事以及孩子人格的培養等等,更多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而個人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於後者。除此之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安全感」、「自主感」、「成就感」和「好奇心」等心理營養,也多數要從父母那裡得到滿足。但從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來說,父母卻常常不知道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使得家庭教育偏離了它原本的航道。別占老師的位置
典型場景:孩子回家,剛剛丟下書包,媽媽就問:「寶貝兒,你作業寫完了沒有啊?趕緊去寫作業,然後把功課複習一下哈。」到了晚上9點,孩子的家庭作業終於在媽媽的督促下完成了。爸爸拿起語文書嚴肅地說:「把今天學習的課文背給我聽,然後把明天即將要學的課文先讀兩遍。」
專家點評:父母肩負教育孩子的重任,但父母不是老師,也不是老師的助手,父母就是父母。有人提出把父母培養成老師的助手,對這種提法,本人不敢苟同。儘管父母有義務配合學校、老師共同教育孩子,實現「家校共教」,但父母跟老師之間不是從屬關係。
助手是什麼,詞典解釋為「協助他人做事的人」,如果父母被定位為老師的助手,那父母理所當然就成了「協助老師做事的人」。果真如此,「父母」哪裡去了?倘若老師是老師,父母也是老師,孩子的生活空間中處處都是老師,父母和老師做完全相同的事情,那對孩子來講,該是多麼單調、多麼乏味、多麼令人窒息的事情。可今天的不少孩子,就處在這種境遇之中。
老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父母的任務是教會孩子做人。在傳授系統文化科學知識方面,老師是經過嚴格訓練的高手,而在教孩子做人方面,父母有自己的優勢。父母和老師在教育方面有交集,但不是重疊,了解了這一點,兩種教育就可以優勢互補。若父母空著自己的位置,擠占老師的位置,那就可能「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甚至於別人的田沒種好,自家的地也荒了。
別搶孩子的位置 典型場景:年輕的媽媽陪兒子參加周六興趣班,媽媽一邊走一邊看錶,顯得很焦慮:「兒子,快走,要不就遲到了。」媽媽說第一遍兒子沒反應,說第二遍兒子還沒有反應,說第三遍的時候兒子不耐煩了,猛一回頭,非常氣憤地對媽媽講:「遲到了關我什麼事啊?」兒子的如此反應讓年輕媽媽深感委屈。
專家點評:這組鏡頭如果母子的角色調換一下就對了:兒子一邊走一邊看錶,並不斷提醒母親,再不快走就遲到了,說到第三遍時母親不耐煩了,氣憤地對兒子說:「遲到了關我什麼事啊?」幫助孩子成長,是父母天經地義的事情,可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事事出手,不僅不利於孩子健康,而且會給孩子成長幫倒忙。可為什麼我們日常所見中,第一組鏡頭多、第二組鏡頭少呢?道理很簡單。孩子從小到大,母親都自覺充當了孩子時間的管理者:孩子起床母親叫,孩子吃飯母親催,孩子上學母親提醒……孩子已經習慣了這些都是母親的事,所以才會出現以上反應。
現實生活中,孩子放學回家,80%左右的家長就會立即幫孩子攤開書本、準備紙筆,自己拉過凳子坐孩子旁邊督促做作業。這樣做的結果是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作業反正是父母著急上火,自己有什麼理由把作業放在心上?因此,儘管你嘴巴「長」在他身上,可人家依然慢慢騰騰地「磨」作業!孩子「磨」作業,更多地要從父母身上找原因。因為做作業原本是孩子的事情,孩子的事情,父母做得越多,孩子就做得越少;父母越主動,孩子就越被動。 找准自己的位置
典型場景:假設孩子是一輛性能良好的汽車,如果放開了讓車子跑,時速160至200公里不成問題。可這輛車是如何運行的呢?在車子前面拴了幾條繩,爸爸媽媽在前面拚命地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後面使勁地推,一家人忙得滿頭大汗,可車子的發動機沒有打著。試想一下,這車子能跑得快、跑得遠嗎?
專家點評:父母別重複老師的事,別搶做孩子的事,為孩子營造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發現、培養孩子的興趣,幫孩子明了知識的真正意義,引導孩子自覺主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並讓孩子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成長為一個懂事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值得做的事。
為孩子補充心理能量
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中,免不了會遇到種種困惑、困擾或委屈,做父母的對孩子情緒的任何變化,都要細緻入微觀察,及時找到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並通過坦誠交流,對孩子耐心疏導,讓孩子在家中能徹底丟掉負面情緒,獲取足夠心理能量,輕鬆、愉悅地投入新的學習、生活之中。
最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是父母經常爭爭吵吵。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會讓孩子壓抑、焦慮、缺乏安全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壓力不僅不能及時緩解,還會在家中裝滿一肚子委屈。如此狀況,孩子的成長能如家長所願嗎?
引導孩子自覺主動
在學校壓力大,課程繁多會讓孩子內心產生阻力,無法持續主動地去做事。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磨作業」也成為了家長們共同的糾結。適當把要求的水準降低,課業的分量減少,讓孩子有一個過程去突破內心的阻力,並樹立責任心更主動地去做功課。比如說,先讓孩子做不喜歡的科目;用同一步調增強孩子的主動行動力,可以和孩子商定,當媽媽幹完家務,如果孩子能完成作業,就和他一起閱讀一本新買的故事書;不在孩子挫敗時痛罵他,培養孩子主動自我激勵,引導孩子養成自覺主動的習慣,是比簡單督促更為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引導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常對父母有所不滿,因為伴隨成長而來的自我要求,總和父母的規定相衝突,父母必須儘力克服這種過渡期困難,讓孩子順利地成熟長大。家庭教育所包含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引導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比如說,讓孩子學會宣洩不滿情緒,平時除了認真傾聽孩子的不滿心聲,還應該以民主方式處理孩子不合理要求,並懂得以退為進說服教育的技巧,可以用實際利弊得失來對待孩子的任性態度,並給孩子一個發泄的空間。相比學校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管理情緒方面的合理引導,更有針對性,也更能讓孩子受益終身。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有優勢。作為父母,別忘了告訴孩子,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是獨特的,並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讓孩子知道他存在的價值,增強他的信心,從而更加努力地創造自己的個性與未來。因此,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他自己就是無價之寶,讓孩子做一些容易做的事情,弱化孩子的錯誤突出其取得的成績,重視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責備孩子之前必先讚美,強化優點使孩子不斷地進取,用高目標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回憶過去的成績重建信心,培養孩子一些特殊的才藝,必要時可以用運氣說法來減弱孩子的自卑感。變孩子的缺點為優點
由於母親會時常提醒要改的缺點,所以孩子本身也會知道,但是,自我要求高的孩子,會常常顧慮自己的缺點,所以母親直接責罵,往往會得到反效果。正確的做法是,想辦法幫助孩子,將缺點轉化為優點。比如說,用適當的方法讓孩子正視缺點,借故在孩子面前指責其他孩子的過失,分清孩子的缺點與個性,改變孩子的立場讓他自律律人。孩子的缺點和優點可互換,父母應該通過適度懲罰或其他方式來暗示孩子的缺點,而不應該用權威來壓制孩子。
使孩子的自我得到成長
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一定要認真聆聽他說話,讓他感到父母對他的重視與尊重,這樣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會樹立起來,他也會在與大人的談話中,認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對孩子的理性思維習慣的形成也有良好的幫助。當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應該注意一些細節,這樣才能比較迅速地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比如說,借第三者之口讚美孩子,用書信或日記與孩子交流情感,用溫和的語調交談,及時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巧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常常表達對孩子的信賴,只提有建設性的意見,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的生活細節等。如果說學校教育,是對孩子知識的積累,那麼家庭教育中那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是幫助孩子內心自我成長的重要環節。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