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什麼要催婚和催生
年關將至,謹以此文獻給有過年恐懼症的孩子,以及長不大的父母。
現在城市裡有很多孩子都不敢回家,我們公司就有幾個,因為回去以後說不上三句話就是「什麼時候把男朋友帶回來」、「什麼時候結婚」、「人家隔壁老李家孩子都二胎了」……
頂撞老人吧,待在一個屋檐下氣氛尷尬,還不如不回;不頂撞吧,你總得解釋,總得回復,但父母認死理,不停念叨,心很累;乾脆不回家吧,一年到頭沒見著,一也是想念,二是感覺不孝。
所以比起孩子,我更希望做父母的看到這一篇,因為這件事的癥結在父母那裡。
父母催婚催生,通常是「形勢所迫」。
比如遇到了什麼老朋友,人家一打招呼,說你做爺爺(外公)了?氣氛很尷尬,說我孩子還沒結婚呢,口氣里總有怯懦的感覺。
很奇怪,這似乎是一種中國人獨有的自卑,越早兒孫滿堂的就越自豪,如果數量和時間上都比不上同齡人的,說話就矮一截。
這就給人際交往帶來了壓力,你會發現一個這樣的現象,你的父母社會層次越低,跟他們相處的人社會層次越低,待在越小的地方,他們身邊的人就越容易帶給他們這樣的社交壓力,因為越底層界限感越差。於是他們就越容易把這種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是你讓我感到尷尬的。
所以父母催的基礎理由,是有外在的壓力源,如果他周圍的老朋友的子女跟你年紀相若都沒有結婚,你就是安全的,但如果你讓他持續地感到「沒面子」,他就得敲打你。
這就是我在開頭說寫給「長不大的父母」的原因。
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足夠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我承擔和消化社會壓力的義務。孩子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足夠多的幫助,不應該強行向父母索要,他必須獨自承擔競爭的起點更低的社會壓力;同樣的,父母面對自己的社交壓力,也該獨自排遣,而不是轉嫁給另一個獨立個體。
誰先干涉別人的個人自由,誰的心理狀態就更幼稚,這一方面,有一些父母痴長了年歲,在心理年齡上,真不一定比某些孩子成熟。
父母的第二個催的理由,往往是太閑。
但凡是自己有一份能夠專註的事業或樂此不疲的愛好的,都很少有精力去給孩子「指點江山」,因為自己的事情足夠操心了。
人就是這樣,需要一點意義才可以活下去,如果在自己身上找不到意義,就會在孩子身上找意義,可孩子已經不需要自己了,別怕,當他生完以後,就又會需要我了。
爺爺奶奶弄孫為樂,跟父母撫養一個孩子,尤其從現代社會來講,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爺爺奶奶是在享受天倫之樂,而父母卻是要將其培養成有獨立人格且優秀的個體,這也是「隔代親」的原因,因為孩子成為什麼樣的個體將直接影響父母的利益,而不是爺爺奶奶的利益,所以爺爺奶奶大可只關心生活起居,不對其他方面做太多的要求,那自然就親。
結婚也是一樣,老人只考慮到「我們家看起來很完整」,於是自己就有了幸福感,但是在孩子和他的配偶自己過日子的過程中,他們卻無法代替當事人享受幸福或承擔痛苦,這種「催」說得本質一點就是一種不顧他人死活的自私。
當一個老人認識到「誰對結果負責」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就不容易再去催孩子早日結婚或生子,因為他知道,無論關係有多親密,在這兩件事上,他都是局外人。
當然,父母在催的時候往往會「大義凜然」,比如「要是大家都像你這樣,人類早就滅絕了」之類的。
這個也比較有意思,因為這種大義凜然的言辭是把人類看成了一個整體,事實上人類是由一個一個人組成的,為什麼大家都得統一做某一件事或者都不做某一件事呢?這是偷換概念。
在夏商時期,人的平均壽命很短,差不多20幾歲就掛了,所以10幾歲性成熟之後若是不趕緊留下子嗣可能就沒機會了,於是基因設定就讓你早點有性衝動完成傳遞,但現在很多大城市的平均壽命都過了80歲,可惜有些人的腦子還留在幾千年前。
對父母「催」的行為感到壓力大的孩子,其實都是善良的。
你想,如果我根本不在意,或者父母說「你不帶回來就別回家了」正中我下懷就不回家了的話,父母這麼說自然也就沒意思了。
但凡家裡催得緊的,都是父母篤定這是個還有點「孝心」的孩子。所以在此也希望,如果讀者裡面有父母,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那個「利用別人善良」的人,你在孩子面前有影響力,有話語權,是孩子善良,但請不要用這種方式去磨滅他對你的感恩和耐心。
我知道這篇文章很多做孩子的不一定會轉發和分享給父母,沒有關係,這也是善良。
(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