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看看為什麼那麼多家長要把孩子送到加拿大讀書?

在加拿大很多華人甘願放棄自己在國內辛苦打拚的一切,送孩子到加拿大接受教育。

北美獨特的「快樂」教育理念,很多華人家長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一位很看中西方教育的華人家長,以自己的孩子為例:「我的兩個兒子,中學大學都是在溫哥華讀的。他們的學業並不像文中說的那麼緊張,我也從來不逼他們。但是小兒子讀書時全考滿分,工作兩年後還去讀了博士;他哥哥畢業後工作單位很不錯,做了很多年後又辭工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挺快樂。」

按照這位華裔媽媽的說法,在加拿大養孩子,自己沒有太逼孩子,孩子也自由發展沒有太大壓力,最後都實現了人生夢想。

還有一位媽媽感慨:「還是加拿大更適合養孩子!」這位媽媽說,大兒子在中國上的小學,「壓力特別大,每天寫不完的功課,各種抄寫,非常緊張。感覺這邊還是更人文一點。」

她指出,論基礎教育,加拿大的小學生能學到的知識是比不上中國孩子的,但是,「知識固然重要,但在小學階段,孩子從學校學到的最珍貴的東西應該是知道如何學習、獨立思考、培養興趣、培養領導力等。這一點加拿大的小學就做得更好。」

不過,她也承認,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們也會相對緊張,「這邊的孩子從小也會參加各種興趣班,鋼琴、滑冰、游泳……都很忙碌,到了中學階段,面對升學壓力,成績不能掉,也會參加補習班,而課外活動也要繼續,他們也就更忙了。」

其實對於中西教育的比較很難從不同角度分出高下,很多時候我們也會思考:分數和快樂那個更重要?成功的定義就是財富嗎?....很多時候,人們在一些訪談節目中也看到過類似的中國教育制度的許多弊端的觀點,抨擊許多大學校園已如公司講的全是一個「錢」字。不只是大學,提到幼兒園,也不乏一些讓人失望的例子:一位畢業生送3歲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哭鬧著、在門口抱著媽媽的腿不肯進去。這時幼兒園阿姨出來,孩子一下子爬起來,擦乾眼淚,對阿姨說:「老師,我來了,可想你了!」

很多人感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大環境里生存。」

也許這些只是冰山一角的感受,但是很多家長還是選擇送孩子們接受不同的教育。

原因很簡單,就是不為孩子將來成名,但要他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快樂的人。

兩種教育方式最大區別

那麼,在中國和在加拿大受教育,分別是什麼樣的體驗呢?

有教育專家指出,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在這種發現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國教育多為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

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再如教學過程。西方教育大多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討問題。

對於學生的疑問,通常會鼓勵學生自己去圖書館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儘可能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同時教師也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在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講課,學生在台下認真聽講、記筆記,牢記課本答案,這是一種單向性的灌輸式教育。

36張圖,犀利揭開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記得高曉松有一次在《奇葩說》里「炮轟」過清華博士學霸梁植。梁植是清華的風雲人物,在各種電視節目和清華校園裡都有出色的表現。

他在參加《奇葩說》時表達了他的迷茫:擁有法律本科、金融碩士、新聞傳播博士三項清華學歷,他不知道自己畢業後該去做什麼工作。

同為清華畢業生的高曉松當場不留情地說:「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問自己能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卻問我們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也許很多時候對於東西方教育差異性的對比略帶偏見,但卻直觀又犀利地就把中外教育差異表現了出來。

前段時間網路上有一篇來自著名教育學者——錢志龍的很火的文章《熊掌和魚:略帶偏見的中西方教育比較》

其實,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其實,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所產生的自信及其帶來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其實,由興趣引發的學習動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標引發的動力更持久而有力。

其實,過程導向的努力比結果導向的努力會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其實,你為孩子設定的目標做出相應的準備,都要承擔最終種瓜得瓜的後果。

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15年後的成功,而不是現在某一科目的成績。

其實,一個好老師一定不會被教科書捆住手腳,教材是給代課老師準備的。

其實,教育的精髓應該是忘記了課堂上教的所有內容之後沉澱下來的東西。

其實,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學會如何獲得、過濾、分析、使用信息才是關鍵。

其實,老師如果不調整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也會像公交售票員一樣被淘汰。

其實,找到每個孩子胸中那個小火星,給Ta氧氣和空間,Ta就會熊熊燃起。

其實,面對不可知未來帶來的挑戰,比學會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問題。

其實,沒有人能比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更努力。作業不在量,在於做什麼。

其實,廚師在做菜的過程中能嘗出問題並及時修正就不至於招到食客抱怨。

其實,比起長期蒙辱的「差生」,那些承受著莫大壓力的「尖子生」更讓人擔心。

其實,找到答案的根本意義是為了提出更多的問題,引發更多的思考。

其實,大人們習慣性的把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徒勞的希望傳授給孩子們。

其實,學生用血淚換來升學率為學校贏得聲名從而吸引更多忍心的家長。

其實,比彙報演出更重要的是孩子受用終身的跨國界的音樂修養和審美情操。

其實,從小養成運動的習慣和特長決定了你能否在北美高中和大學倖存下來。

其實,只有發自肺腑,用心用智的援助行動才會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溫度。

其實,如果通過做題就能培養文學修養,那也難怪好作家紛紛退出作協。

其實,我們真的可以因為孩子一年級就能做三位數的加法永遠得意下去嗎。

其實,與其過早空談愛國主義,不如讓孩子先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怎樣管理它。

其實,通過付出獲得的成長的價值遠遠高於通過索取得到的成績上的進步。

其實,我們需要更多有責任感,樂於助人的人,不是馬屁精,告密王,小官僚。

其實,拿到鋼琴十級證書的那天,TA可能開始憎惡音樂,這和高考是一個道理。

其實,永遠不要把學習放在玩的對立面,其實誤用時間比虛度光陰更可怕。

其實,高考後的那個假期,Ta終於有時間讀書、旅行、彈吉他、思考、做白日夢。

其實,溫飽之後,是時候關心一下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挑戰和必要的幫助了。

其實,如果你不能靠主觀意志阻止它的到來,倒不如按科學的方法正確引導。

其實,如果真的不想讓孩子蹭破一點皮,就讓校長把體育課和春遊取消吧。

其實,如果你用車的牌子來定義你人生的價值,你的孩子一定也會這麼做。

其實,如果一部電視劇成了中國生存手冊,學校將培養出叢林中的動物之王。

其實,由學生親自向爸媽演示這一年的收穫常常讓家長目瞪口呆,熱淚盈眶。

這些,是否道出了溫哥華華裔家長的心聲?

無論從教育形式、方法,甚至教育的本質來說,中外教育都是極不相同的。

且不說哪一方相對更好,哪裡都可以培養出人才,但究竟教育會對孩子產生何種影響?這或許是每位家長需要思考的問題。


推薦閱讀:

TAG:加拿大 | 加拿大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