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締造了宋朝的盛世美學,卻一夜之間輸掉帝國

一、

1100年正月,宋哲宗駕崩。

由於沒有子嗣,於是由誰接班,就成為首當其衝的大問題。宰相章惇提出兩個人選:申王和簡王。

申王是宋神宗的長子,但是眼神不好。

簡王是宋哲宗的親弟弟,一母同胞。

主持政事的向太后沒有孩子,所以她有自己的顧慮:「申王的五官不正,三觀能正嗎?如果選簡王,那個小三不就生了倆皇帝?」

叔可忍,嬸嬸不可忍。

於是,她決定選一位自己喜歡的皇子繼位,他就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端王趙佶。

章惇一看就急了:「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但其他幾位大臣曾布、蔡卞、許將都是察言觀色的行家,都紛紛表態支持太后的英明決定。

就這樣,19歲的趙佶登基為帝。

後世稱為「宋徽宗。」

趙佶初登帝位,就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因王安石變法而興起的派系鬥爭,要儘快結束。」

於是,他發布了一系列命令、做出一系列表率,展現了新朝新氣象,讓天下人為之側目。

3月,詔宰相、侍從各舉可認台諫者;

這是積極要求自我監督。

4月,詔范純仁等復官,蘇軾等徙內郡居住;

這是大力的撥亂反正。

8月,詔諸路遇民有疾,委官監醫往視疾給葯;

這是關注民生和看病難的事情。

卻永興民王懷所進玉器;

這又是以身作則、整頓風氣,堅決不受賄。

當時宋朝的政治圈其實分為兩種:新、舊。

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大臣,稱為新黨。

提倡「祖宗之法」的大臣,則稱為舊黨。

以上是趙佶做的小事,新舊兩黨當然會鼓掌叫好。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即便身為皇帝,他們也不允許趙佶亂來。

宰相曾布曾經對趙佶說:「手心手背都是肉,陛下要採納雙方最好的idea,千萬不能加入黨爭啊。」

趙佶當然不會親自下場,因為他找到一個代理人。

此人叫做蔡京。

蔡京是一個典型的官場老油條,他知道如何與皇帝打交道,也知道什麼事情會吸引到趙佶,最絕的是,他給自己定位是「狗。」

就像後來的嚴嵩與和紳一樣。

絕對忠心於皇帝,又能鎮壓反對派。對於這樣一個理想的人選,趙佶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1102年,蔡京被任命為宰相,他秉承皇帝的意志在朝廷內拉攏自己人、打壓反對者。

而趙佶卻高高在上成為裁判,制定遊戲規則。

這樣一來,他就能從繁雜的朝政中抽身,而不被黨爭左右。他更有大把的時間來描繪「大宋盛世」的藍圖。

這張藍圖的名字,叫「豐亨豫大。」

意思是,天下太平、萬事都好。

二、

大宋新政的第一把大火,是福利事業。

宋朝一直就有福利政策,為窮苦家庭提供不定期的救助。但真正將這項福利擴大到全國的,則是趙佶和蔡京。

1102年8月20日,大宋所有的州縣都接到命令:「立刻在當地建立安濟坊,為窮人看病。」

這可是12世紀的醫療衛生進社區啊。

為了防止基層偷懶,安濟坊還專門獎勵和提拔官員。如果一年的病人死亡率低於20%,那麼主管的官員就能拿到50貫的年終獎。

僅僅20天後,又設立了居養院。

這是向窮人提供衣、食、住的場所。只要是沒有孩子的寡婦、鰥夫和孤兒,都能領到一份口糧和救濟金。

1104年,漏澤園創立。

這項福利給予了窮人們最終的關懷。

每個去世而無地埋葬的人,都會被送到這裡來。每個墓碑上都會寫明死者的名字、年齡,而且還贈送一副棺材和三尺深的墓穴。

宋神宗曾說:「此子有福壽,且仁孝。」

真是知子莫若父。

年輕的趙佶,對窮人有一種憐憫的慈悲。

1102年8月20日,另一封奏疏也擺在趙佶的案頭。

蔡京說:「陛下,除了搞福利,還得搞教育啊。」他建議在各州、縣也開辦學校,要把教育普及到大宋的千家萬戶。

哪個皇帝不希望多培養人才?

於是,一場「辦教育」活動轟轟烈烈的展開。

為了鼓勵學校的數量和學生的人數,朝廷規定了縣學的人數:大縣50人,中縣40人,小縣30人。

意思就是,招不滿學生就扣年終獎......有朝廷的財政支持和精神鼓勵,無數的學校在大宋拔地而起。

尤其是太學,是重點培養對象。

幾年後,太學生達到21萬人,每年要消耗340萬貫銅錢。

而太學生又被分為3個等級,只要「品學兼優」達到最高級,就能直接參加考試並授予官職。

在科舉以外,趙佶打通了另一條人才上升渠道。

三、

生在帝王家,如果想保命就得「玩物喪志。」

喝喝酒、踢踢球、玩書畫,怎麼敗家怎麼來。

其他兄弟們是不得已,趙佶卻是真喜歡,以至於在繼位前就成為小有成就的青年書法家。

剛開始,他學習的是黃庭堅。

直到有一天,朋友送來一幅唐朝薛曜的代表作——《夏日游石淙詩並序》,他只看了一眼就喜歡上這種鐵筆銀鉤的書法。

在繼位稱帝後,趙佶又博覽宮中珍貴的藏品,眼界逐漸開闊。

於是他把不同的風格融入到薛曜的書法中,並結合自己天生富貴的氣質,終於融百家為一爐,形成極具個人風格的「瘦金體。」

中國人歷來講究藏鋒內斂,趙佶卻偏偏要鋒芒畢露。

他開創的「瘦金體」撇如匕首,捺如切刀,其書寫意境猶如美人謀殺親夫,雖冷酷,卻有一種別樣的美感。

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穠芳詩帖》,是趙佶的得意之作。

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

零露沾如醉,殘霞照似融。

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

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

這幅作品既是詩、又是書法,其第二句甚至可以想像成一幅畫。將「詩書畫」融為一體的,除李煜外,趙佶是第二人。

宋元年間的書法家趙孟頫曾評價瘦金體:

「所謂瘦金體,天骨遒美,逸然藹然。」

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法,需要極高的涵養和心境來完成。後世學習「瘦金體」的人多如泥沙,但能得其精髓者卻寥若星辰。

為什麼呢?

我覺得,是骨子裡缺一種雍容的貴氣。

四、

與「瘦金體」相契合的,是趙佶的工筆畫。

細瘦如筋的長筆畫,在首尾處加重提按頓挫,再取黃庭堅的中宮緊結四面伸展之法,頗有瘦勁奇崛之妙。

他首創的工筆花鳥畫,力求「形神兼備。」

為了做到「形似」,趙佶經常到皇家花園去寫生,其勤奮程度,恐怕今天的藝考生都要自嘆不如。

為了做到「神似」,他每次在畫鳥的時候都不畫眼睛,直到在全部完工後,才用生漆為鳥點睛。

這就是「生漆點睛。」

由生漆為鳥點睛後,就比其他部位略微突起,顯得靈動而有神韻。

中國畫向來都講究「意境」而不重寫實,但趙佶卻將工筆畫發展創新,形成一套嚴謹的技法。

從此,工筆畫成為中國畫的一門重要流派。

1115年的一次宴會上,趙佶畫了一對鴨子走在池塘邊,向大臣們展示。大臣們看了都驚呆了:

「皆起立環觀,無不仰聖文、睹奎畫,讚歎乎天下之至神至精也。」雖然是奉承,但不可否認,趙佶的繪畫水平早已登峰造極。

比如《竹禽圖》。

畫中鳥的色彩很淺,胸部羽毛以工筆畫細緻的描繪出來,並以漆點睛。而竹葉是一種明亮的綠色,雖然還是冬天,但葉尖已經突出新芽。

藝術史家方聞說:

「這是一個幽居深宮的皇帝遠避塵囂的美好幻想。」

五、

所謂「豐亨豫大」,文化是重要的一環。

在「辦教育」的大潮中,趙佶在京師還設立了幾所專科學校,都置於國子監的管理之下,有畫院、書院、醫院、算院......

他傾注心血最多的,是畫院。

畫院的入學考試,堪稱「中國最早的藝考。」趙佶親自出題,然後由考生作畫,只要趙老師說「好」,就可以成為天子門生。

比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大部分考生的畫都缺乏意境,有的畫了一艘小船停在岸邊,有的畫了烏鴉站在船篷上。

而趙老師最欣賞的,卻是一幅「人卧舟尾圖。」人在船尾斜躺,手中握著一隻笛子,其意是遊船的人很閑、有情趣。

比如「竹鎖橋邊賣酒家。」

奪冠的作品並沒有直接畫出小酒館,他只畫了一面旗,上面寫「酒」字,而這面旗又在竹林之中若隱若現。

你看,能考入畫院的不僅僅要求專業課過關,還得有悟性。

畫院的學習時間是3年,課程有宗教藝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建築等專業課,和《論語》、《孟子》等文化課。

優質的生源、全面的教育,造就了傑出的人才。

1112年,18歲的王希孟展現出非凡的天賦,於是趙佶決定親自指點他筆墨技法。僅僅半年,王希孟的水平就突飛猛進。

第二年,他就畫了一幅《千里江山圖》,進獻給皇帝。

畫院就這樣培養出一大批傑出畫家。

除了王希孟,還有畫《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畫《萬壑松風圖》的李唐。

六、

某個夏日夜晚,趙佶做了個夢:「大雨過後,天空洗鍊,只剩下一片天青色讓人心醉。」

第二天,他起床後就寫下一句話: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汝瓷。」

要想燒出純凈的天青色瓷器,就得控制好釉里的鐵元素。

鐵元素極其善變,如果溫度太高就會發紫,而溫度太低就會發灰,只有控制好溫度和氧氣,才能燒制出天青色。

日子一天天過去。

「汝窯」的工匠試了無數種方法,才獲得成功。可即便如此,每個窯爐一次也只能燒制出十幾件瓷器而已。

可見其珍貴。

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聲如磬,一經面世就成為「瓷中貴族」,當時的達官貴人無不以擁有一抹天青色為榮。

2017年10月,一件汝窯天青釉筆洗在香港拍賣,最終以2.94億元成交。

跨越千年,依舊這麼保值......

1117年,趙佶決定在開封東北再建一座花園。

工程歷時5年,修成後那叫一個豪華,於是趙佶將其命名為:「艮岳。」

它的周長只有10里多,但天下奇花異草、佳木怪石全都囊括在這一方小天地之中,就連建築的名稱都要與眾不同而富有詩意。

「萼綠華堂、承嵐、昆雲亭......」

那些從江南各地運來的「花石綱」也都有自己的名字:朝日升龍、望雲坐龍、萬壽老松、雷門月窟......

其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叫壽山,那是早已成為道君皇帝的趙佶與神仙溝通的地方。

1122年,趙佶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紀念國家工程「艮岳」竣工:

「朕萬機之餘,徐步一到,遂忘塵俗之繽紛,而飄然有凌雲之志,終可樂也。」

在他看來,努力奮鬥20年,大宋盛世終於來了。

君臣相知,上下一片其樂融融;

經濟富庶,全國人口將近一億;

文教興盛,文化藝術登峰造極;

內外無敵,周邊國家和平共處。

還有如「艮岳」一般的超級國家工程,可不是一片「豐亨豫大」的神武景象嘛?

七、

陳寅恪說:「中華文明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而宋朝的文明巔峰,又在徽宗一朝。

做為藝術家,他把簡約、素雅的氣質融入書法、繪畫、工藝、園林之中,引領了中國乃至周邊國家千年的審美。

做為皇帝,他和大臣推動的社會福利、人文關懷、教育理念,無不是現代社會的先驅。

如果時間停止在1122年,趙佶將名垂千古。

可歷史就像過山車,玩的就是刺激。僅僅過了5年,世界就斗轉星移,世事已滄海桑田。

1127年,金兵俘虜趙宋皇室3000餘人北上,走到五國城的,不足一半,其他人都死在路上。

「靖康恥」,成為中國人永遠不能翻篇的傷疤。

其實,大宋朝是可以不亡國的。

金兵包圍開封就一定要亡國?幾百年後蒙古人也經常去北京跟嘉靖皇帝打招呼,可明朝不是照樣硬挺100年?

這事又找誰說理去?

況且,在金兵包圍開封的時候,各路勤王兵馬都在紛紛趕來,城中的糧食、軍備也一應俱全,為什麼就會一夜亡國?

這一切都是因為「缺乏擔當」和「父子失和。」

趙佶缺乏擔當,所以在金兵南下之初就傳位給兒子,自己帶著親信跑去江南。直到金兵北歸,卻又跑回來爭權。

大宋的新皇帝叫趙桓,也就是「宋欽宗。」

他的心情也可以理解:「大難臨頭,您老人家跑路了。等天下太平後,您又回來摘桃子,沒這麼欺負人的。」

於是,由趙佶「缺乏擔當」造成了「父子失和」,直接影響了宋朝對金兵的策略。

大臣黨爭、皇帝猜忌、勤王兵馬的進退失據,皆由於此,甚至出現「城頭跳大神」的鬧劇。

一念之差,國破家亡。

有人說:「如果宋徽宗生於普通人家,就是一名天才藝術家。」

這句話,對,也不對。

如果生於普通人家,趙佶的藝術天賦必然會得到釋放,但成就可能相當有限。

沒有無盡的財富供其揮霍、沒有天生富貴的氣質、沒有「醒掌天下權」的閱歷,很可能不會有瘦金體、花鳥畫、園林等藝術大作。

他很可能成為一名「忍把浮名,換來淺斟低唱」的浪蕩才子。

可當他生於帝王家,用自己的天賦和學識在萬里江山上作畫,就給中國留下最絢麗、最嚮往的偉大作品。

卻又因為自己的軟弱和自私,親手將這一切埋葬。

「豐亨豫大」就像他的「瘦金體」一樣,冰冷、殘酷,但卻有一種凄美。

千載之下,唯有一聲嘆息。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文化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