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辛酸讀博史

文章題圖是博士畢業照,2014年的7月份參加的畢業典禮,在利茲大學

的化學樓。

其實我早就想動筆寫一寫我讀博的時光,但每個晚上躺到床上想整理下思路,我都會不由自主的失眠。回想起來那幾年,不知道該怎麼形容。辛苦嗎,但也算熬過來了;後悔嗎,可就是這幾年的經歷才帶給了我現在的生活;充實嗎,我讀博的幾年,真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微博上經常有朋友說,「毛毛姐

,你現在的生活正是我所嚮往的,你真的活成了我期待的樣子。」 當然留言中也不乏刺耳的聲音,「怎麼英國的博士很好讀嗎?天天出去玩!」「你看你還有心思做科研嗎?」「出去拍照就帶個帽子,就知道凹造型。」

對於這兩類留言,我只能苦笑以對。他們只是看到現在網上看似光鮮的我,並不了解以前的我和私下的我。更不知道當時那個資質平庸、內向膽怯的小姑娘。雖然我現在也沒有多優秀,但是從出國讀研,讀博,做博士後,移民到澳洲,努力健身,辛苦帶娃,每一個階段都不輕鬆,但是卻不知不覺走出很遠。我不想熬雞湯,但是如果再不給自己打雞血,很多時候真的堅持不下來。


  • 那麼,先給大家解釋下一直以來的疑問。我讀博的時候真的很輕鬆嗎?

大家開始關注我的時候是2014年初,這個時候我博士論文已經寫完了,就在等畢業典禮。我2010年初開始讀博,馬不停蹄的做實驗,到了2012年後半年,實驗基本已經完成了70-80%,也發了3,4篇一作的sci,我知道我肯定能順利畢業,才稍稍喘了口氣。在此之前,我連英國都沒有出過。對,在拔腿一個小時就能到另外一個國家的歐洲,在出國的前三四年,我只是在網上看著周圍的同學曬照片。不是所有的留學生都整天旅遊,後來回憶起,大廚和我一樣,在讀碩期間,只去過做火車不到一小時的曼城,連倫敦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第一次離開英國去荷蘭,還是博二快結束的時候,去合作的學校做實驗。後來兩次去美國,也都是趁著開會的機會玩一下。

因為之前積累的結果很多,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沒有那麼大的負擔,就出去玩了兩次。之後準備在本組做博士後,當時也沒有就業的壓力。所以交完畢業論文後又跑出去玩了兩個星期,算是個畢業旅行吧。所以,不要以為讀博就是玩玩玩,辛苦忙碌的時候誰會拍照發微博和朋友圈呢?要先把該做的做完,該學的學會。然後再踏踏實實的放鬆。

讀博後才第一次去倫敦,大概是在2010年,當時青春年少啊


  • 每個人讀博的經歷,都是一段血淚史,我也不例外。

就申請上來說,我著手就已經晚了好久。記得當時班裡的大牛,讀碩士的第一個學期快結束時就開始申請博士了。可我那個時候,我還在提心弔膽的和考試和作業死磕。聽周圍人熱烈的討論PhD的時候,我甚至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讀博到底是什麼。

一直到9月份提交了畢業論文,我才回過神來。努力了這麼久,我之前考試成績也不差,是不是也可以試試?不過這個時候再申請,已經錯過了獎學金髮放的最佳時機 (想讀博的要提前申請,比如大廚就是4月份申請的,6月份左右就陸續收到消息。9月份一交完碩士論文,立刻就開始博士,一點時間都不耽誤。)。別人10月份都已經開始去新學校讀博了,我還在吭吭哧哧的海投,修改簡歷,收到無數的據信。

這裡推薦個申請英國獎學金的網站findaphd.com 雖說也有其他國家的信息,但英國的學校佔大部分。

那段時間壓力真的超級大,一個人躲在出租屋裡,孤零零的。室友答辯完後就高高興興的收拾行李回國工作了。到了12月份,周圍的同學不是已經開始讀博了,就是早就找好國內的工作了,生活都步入了正軌。只有我還在不上不下,前途沒有著落。從10月初到12月底,兩個半月的時間,我不出門不見人,不拉開窗帘也不洗臉,每天就是坐在電腦前。一吃飯就噁心,一睡覺就驚醒。在惶惶不可終日的這段時間,我分別去Reading,Cambridge,Leeds還有Newcastle大學面試。

Reading的面試是我第一次正式的面試經歷,總結為兩個字,「失敗」!

問啥啥不知,說啥啥都錯。最讓我受刺激的是對面導師那緊縮的眉頭,扭曲的臉,以至於後來的十分鐘英語都說不利索,開始磕磕巴巴的不知所云。

這次對我打擊還挺大的,之後的一個月我更加自閉,也不想和任何人聯繫,做什麼都提不起興緻。厭食,失眠,焦慮,不知道這算不算抑鬱症。當時沒有心思去想這些,不過現在回憶起來,那段時間處於心理的亞健康狀態,完全都是靠自己硬撐著。當時一遍申請,我會一邊聽點音樂,沒有歌詞的古典音樂或者輕音樂,這種焦慮緊張的情緒會舒緩很多。現在想起來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想的多,做的少,人就容易抑鬱。相反,這種音樂會幫助你放空大腦,如果你再勤奮一點,多做一點,自然就沒有那麼緊張了。

之後Cambridge,Leeds還有Newcastle的大學面試就逐漸有了經驗,之前緊張的準備也見到了成效,三個大學都拿到了offer。只是劍橋的學費實在挺貴,一年要2萬6千磅,我還只是減免了英國學生那部分的學費,還不到全部學費的一半,也沒有生活補助。要知道大部分中國父母為了孩子上學,都捨得砸鍋賣鐵。當時我爸媽也猶豫,雖然學費貴,但那是劍橋啊。不過我倒是一點都沒有心動,因為我清楚自己的水平。這個博士都不一定能讀下來,如果沒有全獎+生活費,我肯定不讀,不然壓力太大太大了。


  • 大部分讀博的壓力,除了學業方面,無非來自於兩處,年齡和經濟狀況。

就算你沒有遇到一個變態導師,博士畢業最快也要將近三十歲,如果國內3年讀研,再工作個1,2年,拿到學位就三十齣頭了,尤其是女生,你能沒有壓力?而男博士生大部分都在焦慮自己的收入。即便父母多金,如果自費讀博,3年學費+生活費也有100萬了吧。雖說都認為讀博會有個不錯的前景,但畢竟一直到三十歲還處於「消耗」階段,沒有創造價值。看著原來的中學大學同學,即使在小城發展,也工作穩定,娶妻生子,有車有房。還在跑實驗,趕report的單身男博們,敢說不羨慕?

就算順利拿到全獎offer,導師還提供生活費,不用出去打工的,博士生涯也往往在艱難中開始。我以為排除了萬難,解決了讀博費用上的壓力,但前去報到的第一天我就暈了!

我在一個沒有中國人,全是老外的科研組。老闆是個嚴厲的英國女教授,你們懂的!我一早去註冊報到後,中午就開始給我培訓了2個小時,外加布置了下午的實驗任務。我那天偏偏來大姨媽!要知道來大姨媽第一天,除非有考試,不然我都是在床上度過的。可是我跑了一個上午,中午連飯都沒有吃,下午就開始馬不停蹄的做實驗。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之後的每天我都幾乎這樣。

開始做實驗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你壓根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下一步要做什麼!繼而引申出我為什麼要讀這個博士?後來和同學們交流了一下,大家讀博的第一年普遍的感覺就是---迷茫。因為一下子沒有了指導和方向,扔給你一堆儀器和數據,大部分人往往無處下手,時間久了就產生了抵觸心理。

我在讀博開始後的一個星期,產生了很嚴重的厭學心理。到什麼程度呢?我只要走進實驗樓就開始頭暈噁心。應該是心理上的厭煩,從而導致生理上的反應。一打開電腦準備讀paper時 (讀博的頭三個月要做literature review),我就要衝到衛生間去吐一次,我懷孕的頭三個月也沒有這麼厲害的嘔吐!最誇張的是在讀博兩個月後,我寫了份Literature Review給導師過目 (一般讀博要完成3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的階段性report),導師拿回來給我的時候,整頁紙密密麻麻,都是紅色的修改和批註。我自認為寫的很認真的報告,被導師改的面目全非。雖然她沒有說什麼批評我的話,但是我看到滿眼的紅色,頭皮一陣發麻,衝到衛生間又大吐了一場。

逐漸適應了讀博的節奏,我終於不再吐了。但是接著許久沒有發作的胃痛開始找上我了!

我學化學,有一半的時候都在實驗室呆著。實驗室的各種檢測機器位置有限,從早到晚,總是排的滿滿的。但是中午和下午五點之後經常有空位。為了趕實驗進度,我經常在人少的時候跑過去做實驗,占機器。午飯和晚飯就隨便湊合或者根本就不吃。或者早晨直接一條士力架,靠高熱量來撐住一個上午的實驗。沒有幾個月,胃最先撐不住了。有胃痛經歷的都知道,那是一種無力的痛,渾身軟綿綿的,精神上都很疲憊。緊張+胃痛又帶來了一種無助的恐懼感。那段時間,我只好用個保溫罐帶粥到辦公室,中午除了粥,什麼都吃不下,不然胃痛的更加厲害。博一的一整年,我幾乎斷斷續續的每天都要帶粥帶湯。像個病人一樣,一切硬的冷的都不敢吃。感覺一下子人老了二十歲,失去了年輕人應該有的活力。

博三時去美國,激動興奮啊,第一次去這麼遠的地方開會


到了博二,研究課題的變化,我開始經常去做電鏡。和我類似專業的都知道,做電鏡的屋子不僅要關燈,還要用液氮製冷。於是幾乎每天的5點之後,樓里的人都走光了,我躲在電鏡的屋子裡面,黑燈瞎火,一做就到了晚上十點。周圍靜悄悄,只能聽到移動樣品沙沙的聲音。久而久之,膝蓋又撐不住了!因為屋子裡有液氮,你不會覺得特別冷。但坐久了又不活動,冷氣慢慢的浸入身體,晚上睡覺時就覺得膝蓋麻酥酥的。各種關節痛,導致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踏實。感覺瞬間變成了六十多歲的老人,要時時擔心自己的關節問題。

那兩年身體極差,不知道是用腦過度還是英國陰冷的氣候和實驗室的溫度,除了胃痛膝蓋疼,還經常偏頭痛,根本不能吹風。胃炎寧+止痛藥+風濕膏和手機+鑰匙+錢包的待遇一樣,如果包里不裝上這些葯,根本不敢出門。想起當時在英國時po的照片,時不時有人留言:「出去拍照還帶個帽子,就知道凹造型。」當時沒有人知道,那時帶帽子不是為了裝飾,而是身體的需要。在英國的那幾年,只要吹風或淋雨,就頭痛欲裂。

這些身體上的種種不適,也是我們搬來澳洲的一個主要原因。我有次和大廚很悲觀的說起,再這麼下去,感覺自己最多活到50歲。即使我積極的去健身,但是讀博期間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還是毀掉了我身體。大廚也深有同感,於是我們開始商量著搬到一個溫暖充滿陽光的地方。地圖上找了一圈,發現澳洲氣候適合,移民也容易,就忙活了一年,搬到了澳洲。

中間是我去荷蘭做實驗的導師,右面是我讀博時的好基友。那時他天天和我說,讀博讀的頭髮都快禿了。就在剛剛,他發信息給我,說在東京大學做博士後的日子簡直噩夢,準備來澳洲找我玩。


當然,有人會說,你讀博費勁,那是你身體弱啊,我天天健身,生活規律,飲食健康。

但是,讀博期間的心理問題也不能忽視。且不說讀博期間抑鬱和脫髮的大有人在,即使英國本國的學生,讀到一半心理崩潰而退學的也不在少數。

我讀博的導師為了督促我們出結果,每周開一次組會。輪著上去做ppt彙報一周的成果。並且組會的時間是周五下午。其他組的學生周五都歡天喜地盼著周末,下午三點就開始陸陸續續的跑出去玩了。但是我們組從周五一早就開始籠罩在一片緊張的氛圍中。具體來說,從周四大家就開始變得嚴肅起來。經常有人周四通宵做實驗,就怕周五上去被導師問的目瞪口呆而下不來台。我閨蜜就在我隔壁組,她經常說,周五的午飯是最開心的,吃完後沒一會兒就是周末了。而我的周五午飯是最可怕的,因為吃完後每一會兒就開始被導師吊打,當然,周五我們組的人都沒心思吃午飯。

這種壓力下,我所在的課題組,從我讀博到博士後的5年半內,就有4,5個英國人退學。退學的理由各種各樣,但毫無疑問,英國人的抗壓能力比咱們國人弱。尤其是讀了一年就退學的那個英國男生,有次路上遇到,和我說他在餐館做waiter。你能想像嗎?如果你說你拿著獎學金也不讀博,而去餐館端盤子,你看你爸媽會不會打死你?你會不會被周圍人的口水淹死?不過那個男生當時的精神狀態真的好了很多,他說他很開心,很自由,讀博真是個錯誤的選擇,還不如端盤子呢!

他說很佩服我,竟然能堅持著讀下來,還能討得老闆的歡心,留下來繼續做博士後。

其實我也很佩服我自己 (捂臉,讓我厚臉皮一下)!因為一直以來我是個弱雞一樣的女生。嬌生慣養,遇事慌張,怕吃苦受累,也不夠聰明勤奮。但是誤打誤撞開始讀博後,為了生活,為了畢業,為了面子,我不得不打起精神,面對種種挫折和困難。正是海外讀博的這種壓力,讓我逐漸產生了一種小小「變態」的心理:享受挫折。正是因為種種坎坷,才能就了現在堅強,拚命而努力上進的我。沒有這幾年的經歷,我可能也回到自己的家鄉,安逸的等著父母找工作,嫁個不錯的人,過一種朝九晚五不辛苦的工作。但我又深知,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生活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畢竟人人都嚮往那種「圖片里」的生活。

同時,我也感謝當時的自己沒有選擇放棄,逃避,或者自暴自棄。現在的我,面臨各種棘手的問題,都會坦然面對。並且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去完成目標,去生活。

2013年,寫畢業論文期間跑出去得瑟,這個時候其實輕鬆了很多


用一段話匆匆結尾吧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愛的惶惶不可終日。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挺不過來的,時間也會教會你怎麼與它們握手言和,所以你都不必害怕的。」


推薦閱讀:

TAG: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