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合浦:匠心堅守,湮沒半個多世紀的泥雞「重生」
中國網東盟8月28日訊(陳仕優 通訊員 范翔宇)泥捏的「咯咯雞」,又稱「五彩泥雞」,是珠城民間藝人的傑作。據相關資料記述,早在清代的康熙年間,這種泥捏的民間玩具「咯咯雞」,就在廉州府城出現,成為最能滿足童心奢望的玩具。按此推算,廣西合浦「咯咯雞」的歷史,起碼也有400年了。
「咯咯雞」的製作看似簡單,但是卻內藏機巧。捏著泥雞的雞頭部分和雞身部分,往中間一推,發出「咯咯咯」聲音的,這是母雞生蛋的叫聲;發出「喔喔——喔」聲音的,這是公雞啼更的叫聲。而控制聲音的奧秘之處,全在乎泥雞藝人在製作過程中設計的哨孔,這是一個最具匠心的工序,得靠長期的經驗積累和技巧運用,因為如果設計不得當,別說是母雞生蛋,公雞啼籠的叫聲不像,甚至連聲音也沒有,就是「發瘟雞」一隻。
「咯咯雞」吸引孩子們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採用當時廢棄不用的大量的國民政府時期的金元券。這些金元券面值有一千元的紅色,有兩千元的藍色,也有千元錢綠色的。由於這些廢舊幣的紙質好,有韌性,用來壓成百葉狀後粘成氣囊耐用,因此做成後的「咯咯雞」,花花綠綠的煞是好看。
那時侯,大量的「咯咯雞」得在春節前後才上市。因此,每到農曆十二月的時候,民間藝人們就開始趕製作「咯咯雞」了。少年時代,鄰居家就是一個製作「咯咯雞」的工場,這個工場在當時是屬於公私合營工藝廠的,後轉為集體所有制企業,在當時是技術力量最強的,也是生產「咯咯雞」最多的地方。每當這時,周邊鄰居的小孩子就會結伴跑去工場偷看師傅們做「咯咯雞」,從煉泥、捏坯、粘制到彩繪,都一一的看個不亦樂乎。如果遇到下雨天陰的時候,為了趕上銷售的旺季,還要把捏好的泥坯放在火爐旁烘乾。那時,工場里就會擺放著一排的小風爐(本地用泥燒成的小爐灶),風爐的周圍放著半乾的泥雞,繪畫師傅坐在風爐旁,一邊檢查泥雞的乾濕度,一邊挑烘乾了的泥雞粘製成型並畫上花紋圖案。此情此景,宛如一幅民俗技藝風情畫卷。
除夕過後,小販們就用簸箕裝著的五顏六色的「咯咯雞」,掛在脖子上或在街頭巷尾路口處擺攤,或一邊推捏著「咯咯雞」沿街叫賣。公雞「喔喔——喔」的啼鳴聲,母雞 「咯咯咯—咯咯咯—」 歡叫聲,此起彼伏的交替迴響著。一時間,整個街市都籠罩在「咯咯雞」的歡叫聲中,傳遞著過年的喜慶歡樂。
最高興的就是拿到了「封包錢」的小孩子們,大家捏著一兩角錢「封包」,跟著賣「雞」的小販到處走,轉來轉去地挑選著心中喜歡的「雞」。選中了,就遞給小販三分錢或五分錢,便可提「雞」在手,雙手捏著不停地往中間推捏,「咯咯雞」就響亮地叫了起來。這時,大家又玩起了斗「雞」的遊戲,看誰的「雞」叫得大聲,誰的「雞」顏色好看,誰的「雞」能評上「雞王」。三五群的小夥伴們,就這樣相互追逐著在人流中鑽來鑽去,「咯咯雞」的叫聲也隨之灑落在通街通巷。玩倦了,回到家中,便小心翼翼的放在床頭邊,在睡夢中也記掛著。那年月,「咯咯雞」就是孩子們最珍愛的玩具。
遺憾的是,從1960年代中後期開始,由於種種原因,「咯咯雞」一度被指為舊社會流傳下來的玩物,浪費人力物力,消磨人們時間和革命意志,因此受到了嚴格限制,最終導致泥捏的「咯咯雞」在市場上消失了。此後,隨著歲月的推移,泥雞製作藝人年齡逐漸增大,工藝傳承後繼無人,製作技術流失以致湮沒,能夠製作泥雞藝人寥寥無幾,蹤跡難尋。泥捏的「咯咯雞」就這樣在街市上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當年的「咯咯雞」成了一代人遙遠的記憶。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民間工藝技術的重視和挖掘、保護,一大批處於湮沒狀態的民間工藝技術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相當一部分還被列為各級政府的「非遺」保護名錄,確定了各級非遺傳承人。如廣東的開平泥雞已列入了江門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確定了第三代非遺傳承人。然而,由於合浦泥雞在人們的視覺中消失的時間太長,加上製作的工藝複雜性及傳承範圍的局限性,知之者甚少,都是留傳在老一輩的口碑記憶中,因此未能引起關注和重視,依然處於湮沒的狀態。這種狀態使民間的有識之士在苦苦尋覓的同時,也不禁為之噓稀惋惜。因為,令人難忘的不只是這造型生動,製作機巧的民間玩具本身,更有哪遠去的鄉情,消失的鄉韻,和那難捨的鄉愁。
所幸,經過多方尋訪,在熱心人士的幫助下,終於得知石康鎮有一個曾經的「泥雞佬」還在執著的、在默默無聞的守望中製作泥雞,並且還把泥雞的製作技術傳給了他的兒子,目前他的兒子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地乃父傳授的全套技術,獨立製作各種各樣的泥雞及傳統的民間你玩具。
帶著急切的心情,我們驅車來到了位於石康鎮老街羅公祠旁大路鋪「泥雞佬」的家中探訪。當一走進門口的時候,心境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情景激動起來了:屋內的櫃架上擺的是無顏六色的泥雞;地板上一托托鋪滿了正在製作中的泥雞;桌子上擺滿了各種泥雞的模型泥坯,還有描繪泥雞飾紋用的水彩顏料。這些泥雞的造型,有站著的,有卧著的。更令人意外驚奇的是,除了栩栩如生的五彩泥雞之外,還有泥狗、泥青蛙、泥貔貅(民間對舞獅獅頭的俗稱)。整個屋內簡直就是一個泥玩具的「動物世界」!這裡就是石康陳氏泥雞第四代傳人陳耀宏先生的家。
這真是夢裡尋它千百度,驀然看見,泥雞就在眼前,慰籍了百轉廻腸的鄉愁思憶。因此,顧不上抹去汗水,就和陳耀宏先生扯起了製作泥雞的家族史。
陳耀宏先生今年已經81歲了,提起他們家族製作泥雞的歷程,至今記憶猶新,那是從他的曾祖父開始,就以製作泥雞作為謀生的職業,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石康曾經有過500年縣級行政區域的建制史,石康本地盛產優質的高嶺土,這是製作泥雞等泥玩的最好材料,因地制宜,石康古縣製作泥雞的歷史悠久,並且,石康街藝人製作的泥雞和廉州府的泥雞齊名,因此,從業人員具有相當的數量,在當地稱作「泥雞佬」。平日里製作泥雞不多,但一到了春節到來之際,「泥雞佬」們便各顯身手,趕製各種各樣作泥雞銷售。斯時,「泥雞佬」就用竹籮筐挑著五彩繽紛的彩泥雞,穿街過巷的叫賣,不時的還手持泥雞或推或吹,以便讓泥雞發出各種各樣的啼叫聲,吸引著小孩們爭相購買。陳耀宏的祖、父製作的泥雞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石康久負盛名,其製作的泥雞不但可以一手捏住雞頭,一手捏住雞尾伸縮拉動,發出」咯咯咯」的母雞產蛋時的叫聲,又可以對著雞尾氣孔吹氣,使之發出「喔喔——喔」的公雞啼聲,因此暢銷於周邊的鄉鎮,還銷到了北海的高德圩和地角街。陳耀宏先生從小就跟著祖、父製作泥雞,並隨之行走於各地市場,穿街串巷去叫賣,因此耳喧目染之間,盡得祖技真傳,自然也就煉成了一手好技藝,理所當然的成為嫡系傳人。
陳耀宏家族的泥雞製作能夠延續傳承至今,除了堅持不懈的匠心守護之外,還在於其獨特奇巧的製作工藝和精心設計的泥玩系列品種造型。這就是五彩泥雞之外,還有泥狗、泥青蛙、泥貔貅等。而且,這些泥玩系列都能夠根據各自的造型,設計不同的發音器,使之發出逼真的、足以以假亂真的動物叫聲。
在探訪交流中,陳耀宏先生還不時的拿著各種泥玩進行操作演示,讓其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一時間,公雞的「喔喔——喔」啼籠,母雞的「咯得、咯得」打鳴,小狗的「汪汪汪」歡叫,還有貔貅(民間對舞獅獅頭的俗稱)和青蛙發出的聲音,無一不是那樣的維妙維肖,讓人嘆為觀止。
提起泥雞及泥玩系列產品的製作過程,陳耀宏先生一口氣列舉出製作工藝流程中的十多個操作環節:挖土晒乾、水泡發漿、捶打煉泥、預製模具、壓制泥玩坯體、晾坯修坯、製作發聲孔或傳聲器、晒乾坯體、裁割牛皮紙條(做氣囊只用)、用紙片粘接組件、修整調音、組裝造型、調試音質、塗防潮粉(兩層以上)、晾乾打磨、繪畫紋飾後晾乾而成。
一個小小的五彩泥雞,就要經過如此繁瑣細緻的工序,真可謂是千錘百鍊,方成一品。由此可見,其中所花費的精力匠心,不是物質價值所能計量的,從中更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民間工藝中所蘊涵創造才智和人文精神。
說到製作的泥雞及泥玩系列產品的製作工藝流程的繁瑣複雜,陳耀宏先生不禁感嘆:「過去生活困難,製作泥雞也算是一條謀生的門路,因此、再艱苦麻煩,都得做下去。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好過了,誰還願意花這麼多的時間精力去辛苦(方言:做辛苦的工作),才換回得不償失微小的價值。這就是泥雞的職業工藝一經中斷了之後,就難以傳承延續下去的關鍵問題。」
為了堅守泥雞的生產傳續,陳耀宏先生向我們透露,他曾經做了一件在當時屬於「違反政策」的事。
在泥雞生產受到嚴格限制,不準民間私自製作買賣的年代裡,家族生意雖然也停止了,但陳耀宏並沒有放棄對泥雞工藝的堅守之心,而是不時的想方設法的在暗地裡製作,雖然不能賣出還錢,但也能繼續練習手藝。當時,石康街上有一位年邁的婦女,一個人帶著三個小孩過日子,全部都靠老婦人擺賣水(米乙)謀生,生活十分艱辛。陳耀宏看到後就對老婦人說,只要她敢賣,自己可以製作泥雞給她,賣得的錢都給她幫補家計之用。這個老婦人當時就答應賣,於是陳耀宏就冒著被揭發追究的風險,在家中偷偷的製作泥雞給老婦人在街上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她家庭的生活困難。講述起這件事時,陳耀宏先生於無奈中又有幾分慶幸:雖然當時自己明知這是個「違反政策」的行為,可能會被揭發追究,但也可能是大家出於對老婦人的同情吧,始終也沒有人揭發,因此得以「過關」。從中可以看出,陳耀宏先生堅守匠心之中蘊含的品格精神。
傳承著一種民間文化物質工藝的同時,就必須忍耐著一種長期的寂寞,這似乎已經成了「宿命」。因為,在長期的堅守中,消耗的是時間和生命,面對的卻是失落和誤解,甚至是看不到結果的孤獨、被遺忘。特別是在高度商業化,以金錢利益價值一邊倒為衡量標準的社會中,憑著一片匠心堅守了半個世紀的陳耀宏先生,為社會和後代留下的不只是一種面臨失傳的民民間工藝,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執著追尋中國夢的情懷。
為此,自2016年以來,陳耀宏先生不顧年屆八十的高齡,為了讓這門祖傳的獨門工藝能夠傳承下去,憑著回憶一筆一划描繪泥雞及其它泥玩(泥青蛙、泥貔貅、泥狗)的形狀,還四處籌備材料,經過精心的參考對比,創新設計,終於成功地製作了泥雞及其它泥玩(泥青蛙、泥貔貅、泥狗)的全套石膏模具,這樣,在製作泥雞的工藝流程中,就能夠最大限度的縮短了操作環節,降低了勞動強度。陳耀宏先生執著的堅守追求,也感動了他的二兒子陳文國。於是,陳文國在工閑之餘也願意跟著老父親弄泥學畫,僅僅半年多時間,經過了父親的精心傾囊傳授,陳文國勤學苦練而盡得家學真傳,如今已經能夠獨立操作,熟練地製作泥雞及其它泥玩,陳氏泥玩終於有了第五代傳人!消失了半個世紀五的泥雞鳴叫聲又在石康古鎮響了起來!老街坊聽著這熟悉又久違的泥雞鳴叫聲,都動地容感嘆:「好耐(方言:很長時間)都無聽見這個聲音了,真是又把大家都帶回了童年時代!」
期待著陳耀宏先生父子匠心守護的,具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傳統工藝精品泥雞的歡叫聲,傳遞著中國夢的呼喚,早日響遍北海,傳遍八桂,迴響在全中國大地!(完)
推薦閱讀: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