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全國推廣的無痛分娩,你了解多少?

2017年10月13日,女星胡杏兒選擇自然分娩產下一子,丈夫李乘德髮長文讚揚太太堅強,同時透露:胡杏兒拒絕了醫生提議的無痛分娩,是想通過疼痛感受母愛的偉大、通過自然分娩來表達對孩子的愛意。但有網友認為,表達對孩子愛意的方式很多,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宣揚拒絕無痛分娩,有誤導廣大孕婦之嫌。

2018年11月20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關於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2018年至2020年在全國開展分娩鎮痛診療試點,並逐步在全國推廣,這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不少網友表示,無痛分娩技術可以減輕女性在分娩時的痛苦,讓女性「敢生孩子了」,但同時,這項技術也引發了一些疑慮:無痛分娩是不是意味著完全無痛?它會不會影響胎兒健康?

那麼,無痛分娩到底是一項什麼技術?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無痛分娩到底好在哪裡?

提到無痛分娩,就不得不提到另外兩個關鍵詞:「順產」與「剖宮產」。

古今中外,女性對於生育產生的恐懼大多來自於分娩的疼痛。在知乎的「順產到底有多疼?」問題下,回答者把分娩痛形容作「斷了十二根肋骨的疼痛」、「被人用大鎚掄小腹,掄了八小時」。還有人說,這個過程好比「把肚子里的一個保齡球通過產道」。但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因此不同的產婦對此有不同的個體感受。

(點擊可查看大圖)

正常產婦生產往往需持續疼痛8-14小時,有準爸爸選擇在妻子生產前用機器體驗分娩鎮痛,然而往往幾分鐘就敗下陣來。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疼痛,有產婦選擇進行「剖宮產」。

剖宮產突破醫學瓶頸後,一度被認為更安全、更「無痛」。事實上,現有的許多剖宮產手術本可以自然分娩。我國高剖宮產率的背後,是產婦缺乏對無痛分娩技術的了解、單純為了減輕分娩痛苦而做出的選擇。

不可否認,剖宮產技術可以有效處理高危妊娠和異常分娩、降低產婦及新生兒病死率。但是,不必要的剖宮產可能會給社會及技術自身帶來污名化的負面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無痛分娩」明顯優於不必要的「剖宮產」。

(點擊可查看大圖)

「無痛分娩」在醫學上被稱為「分娩鎮痛」,我們常說的「無痛分娩」其實是其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椎管內鎮痛。《中國無痛分娩白皮書》提到,椎管內分娩鎮痛雖然會導致產婦潛在的局部損傷、感染、出血和使用藥物的副反應,但發生概率較低。例如併發症——全脊麻每萬例中會發生1.9例、嚴重神經損傷每萬例中會發生0.23例……椎管內鎮痛的安全性已經得到臨床反覆證實,從現代醫學思維角度看,椎管內分娩鎮痛用較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無痛分娩採用椎管內阻滯,用藥劑量極低,鎮痛泵中麻醉藥的濃度相當於剖宮產的1/5~1/10,藥物進入母體血液、通過胎盤的機率微乎其微,對胎兒也幾乎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嚴重疼痛時,人體會釋放一種叫兒茶酚胺的物質,這種物質會影響新生兒的血液和氧氣供應。所以,無痛分娩還能降低胎兒缺氧的風險。

除此之外,無痛分娩還能夠舒緩產婦情緒,為產婦積攢生產能力,間接降低剖宮產率,提高自然分娩的成功率和產科質量。有網友在知乎上回答,打過無痛針後,她在時間最長、最需要休息的第一產程,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覺,為開宮口後的分娩積攢了體力。國家計生委人口宣教中心的資料顯示,98%以上的產婦懼怕分娩疼痛,恐懼心理導致體內環境紊亂。而分娩鎮痛不僅可以有效緩解疼痛,還可以放鬆焦慮恐懼的心情,促進自然分娩。

值得注意的是,無痛分娩並不等同於完全無痛,它主要起鎮痛作用。根據不同國家和不同醫院的報道,鎮痛不全率大約在5-10%左右,但通過技術改進,還是有望達到比較高的完全鎮痛比率的。例如美國北卡州Wake Forest大學醫院提供的數據顯示,改進後的無痛分娩技術最終能讓98.8%的產婦實現完全無痛。

無痛分娩現狀

你一定看到過這樣的話:「女人沒有經歷過疼痛就不配稱為母親」、「古代哪個女人不是自己硬生孩子」……然而這種疼痛真的有必要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麻醉科主任徐銘軍認為,從麻醉學來看,一些痛是「好痛」,提示疾病隱患,一些痛是「壞痛」,不提示病因。「產痛就是一種『壞痛』,疼痛讓一些產婦吃喝不下,宮縮乏力,導致產程延長,很多人對分娩產生驚恐,甚至不想生孩子。」

即使有著諸多的好處,無痛分娩率依然增長甚微。《你一定要知道的無痛分娩——發生在你身邊的故事》一書提到無痛分娩在中國的普及狀況:「80年代改革開放後,重症監護和分娩鎮痛幾乎在同一時期重新起步。到了2011年,前者幾乎遍及了每家醫院,而後者幾乎沒有。」

從醫院種類看,無痛分娩在大城市婦產專科醫院、私立醫院開展較多,綜合性醫院則幾乎沒有提供無痛分娩的醫療服務。

(點擊可查看大圖)

從地區來看,根據《中國產科麻醉現狀調研》結果,中國分娩鎮痛普及率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點擊可查看大圖)

華東地區專科實力較強的婦產醫院,椎管內分娩鎮痛率達30.77%,為全國各地區最高,但也只有歐美國家水平的一半。

那歐美髮達國家的分娩鎮痛推廣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

世界上第一例分娩鎮痛是在1847年的蘇格蘭臨床成功應用,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美國1988年通過了《產科椎管內麻醉管理指南10條》,走上無痛分娩規範化之路;2016年修訂《產科麻醉指南》,詳細闡述產科麻醉範圍和產科急症搶救項目。自21世紀初以來,接受無痛分娩手術的美國產婦人數大幅增加。

(點擊可查看大圖)

2018年4月23日(英國當地時間),凱特王妃生下第三胎。 7個小時後,她便懷抱小王子與等候在外的媒體和民眾見面。

我國無痛分娩為何難以推廣?

首先是麻醉醫師的短缺。無痛分娩是產科醫生、麻醉醫生和助產士共同合作的過程,而麻醉師往往是重中之重。當前我國麻醉醫師的短缺是很多醫院——尤其綜合性醫院無法開展分娩鎮痛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無痛分娩麻醉時間較長,為保證手術效果,麻醉師需要不間斷地評估疼痛等級和調整用藥速度,直到產程完全結束。一個產程平均需要十幾個小時,十分考驗麻醉醫生的體力和水平。

(點擊可查看大圖)

其次是無痛分娩收費低,醫院缺乏激勵機制。全國大部分地方對無痛分娩沒有設置專項收費,只能參考管錐內麻醉、硬膜外麻醉的標準來收費。以一婦嬰為例,無痛分娩總收費大致在700元至900元之間,與一般短小手術的麻醉收費相當,但這遠遠達不到無痛分娩的成本。除了人力資源的分配,無痛分娩還有醫用耗材的開銷:穿刺包、針、導管,加上麻藥、鎮痛泵,成本按照各個醫院的採購浮動,有的採購花費近千元。

無痛分娩成本高收費低,經濟收益不足以鼓勵醫院和科室的積極性。再加上綜合性大醫院麻醉醫師緊缺,很難分配麻醉醫生進行無痛分娩的麻醉,各醫院對無痛分娩項目的推廣是「無力也無心」。

第三是孕產婦、家屬對無痛分娩的認知程度較低。很多人對無痛分娩持懷疑態度,認為產婦硬膜外穿刺後,背部、腰部會落下病根,也有人害怕「麻藥打多,娃兒要變傻的」。一些家屬更看重對孩子的影響,照顧產婦的感受排在第二位,他們認為:「多少代都這樣過來了,怎麼你就不能生了?」

(點擊可查看大圖)

事實上,除了我們常說的「無痛分娩」——椎管內分娩鎮痛法外,其實還有更多可以緩解疼痛的分娩方式可供選擇。如水中分娩、外周神經和肌肉刺激器(俗稱鎮痛儀、導樂儀)鎮痛法、自由體位分娩、按摩療法和冥想瑜伽等。女星謝依霖就在產後曬出了她水中分娩使用的水盆。

(點擊可查看大圖)

這些分娩方式除了可以有效緩解生產時的疼痛,還對產婦和胎兒有著一定的好處:水中分娩時,水體的流動性使得產婦可以在分娩時自主選擇最舒服的體位,節省產婦體力,並大大減少剖宮產機率;外周神經和肌肉刺激器(俗稱鎮痛儀、導樂儀)鎮痛法,則通過神經及穴位鎮痛的原理緩解疼痛,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無需麻醉與麻醉師;自由體位分娩指產婦自由變換、選擇令自身最舒適的體位進行分娩,合理變換體位可能改變異常胎位,加速產程進展……

總之,分娩方式不止一種,無痛分娩不僅可以有效緩解產婦的疼痛,更有利於胎兒的出生。無論哪種分娩方式,我們期盼的是產婦和胎兒能夠更加安全、更加健康,能讓病人也有尊嚴、能讓產婦在生產中也得到足夠的尊重與體面。

參考資料

[1]劉穎菊.剖宮產的發展及中國剖宮產率的變化趨勢[J].臨床合理用藥雜誌,2018,11(17):178-179.

[2]蘇一樂. 剖宮產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武漢大學,2016.

[3]姚尚龍, 武慶平. 中國產科麻醉現狀及挑戰[J]. 臨床麻醉學雜誌, 2016, 32(8):734-737.

[4]熊鷹, 程才. 我國剖腹產率過高的應對措施研究[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09, 26(3):178-180.

[5]《中國無痛分娩白皮書》

[6]中華醫學會官網cma.org.cn/

文字 | 杜詩榕 袁崢

製圖 | 杜詩榕 袁崢

轉載請聯繫作者。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刊《新視點》,做特立獨行的校媒,專註深度報道,「我們微笑,並依舊充滿希望」。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武大新視點(ID:whuxinshidian)

推薦閱讀:

TAG:分娩 | 無痛分娩 | 孕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