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苦,外國孩子就不苦了嗎?
文 | 米粒媽(公眾號:米粒媽頻道)
昨兒晚上,米粒又寫作業寫到10點多。學校的各科作業、奧數拔高題25道、原版英文兒童文學40頁(昨晚讀的是《I Am Malala》)、讀完半本《小牛頓》、下了一盤國際象棋、在線編程課1節、後續的編程作業……
米粒爸看到他又這麼晚睡,有點不忍心,悄悄跟我說:「太苦了,要不轉去國際學校得了。」我嘆了口氣,「別傻了,國際學校就不苦了嗎?」
讀公立想考北大清華苦,讀國際學校想考藤校就不苦了嗎?現在的孩子苦,過去幾代人就不苦了嗎?中國孩子苦,外國孩子就不苦了嗎?
古今中外,只要想平庸度日,哪裡都不苦;只要想出類拔萃,哪裡都苦。
公立學校苦,私立、國際就不苦了嗎?
我知道高考大省的孩子都特別苦,河北、河南、江蘇、湖北等等,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各個高考大省都「苦大仇深」。那我就給大家講講,最「不苦」的北京孩子的生存現狀。
(北京某小學奧數老師的教室後部,家長都在認真學習,記筆記、全程攝像一個不落,以便回家提問孩子、複習鞏固。)
典型的海淀孩子,幼兒園開始上奧數,平均每個小學生每周10個課外班以上,大部分孩子睡眠時間不足,平均每年課外班學費20多萬。
一個海淀媽媽說:
對這些課外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公開媒體輿論所說的應試填鴨教育,孩子早學無益等等的概念,這可能對外地其他地方的情況是正確的,但如果你了解北京的這些課外班,確實是不一樣的,老師非常生動,確實是激發了孩子的學習熱情。
比如語文,內容對唐詩已經覺得淺顯了,孩子在讀《大學》和《春秋》,語文班裡很多內容是講歷史的,而且是古今中外的歷史橫向比較的講,把中國歷史發生的事情與外國歷史對比的講,這在我們中學課堂也是做不到的,這個班是帶有文化和哲學啟蒙的,講課的是北大的老師,也就是在中關村的周邊有這個條件,而且肯定是挑選的善於講課的老師。
英語則北外教授、機構名師上課,所有孩子都是從自然拼讀開始的,不是我們小時候的死記硬背,學齡前就開始用英語故事、寫日記。
數學則是國內985名校的畢業生授課,小學低年級的奧數就足以讓文科生繳槍,但孩子學會了就是有樂趣。
這課外班實際上是非常好的素質教育,這樣有趣的課程很多旁聽的家長也沒有聽過,在饒有興趣的學習。學生這樣的苦學十多年的素質,真的是外面的只有高中三年超強度的軍事化管理、題海加填鴨進行高考衝刺出來的學生無法比擬,而且將帥無才累死三軍,素質學出來的分數也高。
我當年全國統考,前十幾名的都是北京這一區域的孩子。現在他們小學畢業的時候大多數班上的孩子都是英語通過大學六級的,我們上大學還不容易通過呢!
他報這樣多的班,都是孩子試聽之後強烈要求報名的,本來認為他的三分熱氣,自己學一陣子以後會不願意學的,總不能孩子想學父母不給學嘛!結果就使幾個月下來到續報的時候,砍掉哪個班他都不幹,但續報到三年級,一次課從2小時變成3小時,負擔又加重了,而且學校的課業也要增加啊!
所以我們聽說中關村的中學生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也就不奇怪了,這必須是有北大清華老師的課外班才可能,而還說孩子要數學有成就,就需要在22歲前證明新定理,我已經聽說有我大學校友的上中學的孩子達到這個水平了,這確實是素質教育,但這樣的素質教育在中國根本沒有普及條件的。
公立拼名校當然苦。但如果像米粒爸所說的,轉到私立學校、國際學校,難道就輕鬆了嗎?
前幾天,網上流傳的上海5歲牛娃幼升小、拼私立名校的簡歷,不就說明了一切嘛:
英文閱讀來講,這位牛娃從三歲之前年閱讀量100本原版繪本,到中班、大班期間年閱讀量500本原版繪本,每天閱讀2本以上的英文書,雷打不動。
從簡單的卡爾爺爺、小鼠波波,到大部頭的牛津樹、海尼曼、I Can Read……這是怎樣日復一日的堅持呀!
會背幾百首古詩、喜歡講成語故事、愛做各種數理實驗、每周三篇英文日記、每年英文閱讀量超過500本……
還會鋼琴、街舞、繪畫、主持、自由泳、踢球、圍棋11級……
父母每天2~2.5小時的有效陪伴,從文到武,從靜到動(別忘了,這牛娃的媽媽可是全球三大管理諮詢公司之一,貝恩諮詢的董事總經理,工作多忙就不用說了吧!)
孩子每天的日程表,充分利用碎片時間,精確到15分鐘計算,而且每月更新月度目標!月月不同!(天啦嚕!)
從今年1月到9月底,三個季度,這位牛娃的書單就這麼長!
米粒媽不得不感嘆,整個簡歷短短數頁,每個字都看似輕描淡寫,但每一個閃光點的背後,都是媽媽付出的多少日日夜夜的努力啊!
公立、私立、國際,只要想出類拔萃,哪個不得付出異於常人的努力?
不管哪代人,想成功都要靠艱苦奮鬥
現在的孩子很苦,難道過去就不苦了嗎?
我曾在《拼爹的時代,寒門還能出貴子嗎?》中,講述了我爸(米粒姥爺)的寒門逆襲經歷。他從全國最貧瘠的山區里走出來,從省會城市一路奮鬥到北京,成為全國最頂尖大學的客座教授、科技企業創始人,同時也改變了全家人的命運。
我上中學時,誤打誤撞考進了北京鼎鼎大名的X大附中,同學們都極其優秀自律。有次開家長會,我爸和我同桌的媽媽攀談起來,特別投緣。因為他們倆都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考生。
1977年,我爸在湖北山區的菜地里堅持學習,從赤貧的大山裡考到省會最好的大學;那一年,我同桌的媽媽,從東北最窮困的縣考到北大。
她媽被文革耽誤了好多年,恢復高考後已經30多歲了,別人都勸她,老大不小了,趕緊結婚生子,考個什麼學啊,你以為你還18?
她媽不聽,憋足了一股蠻勁兒,在教室里住了三四個月。困了就趴在桌上睡一會,餓了就啃幾口乾糧,澡都不洗,除了喝水上廁所,三四個月沒出教室。家人朋友都以為她瘋了。
就是以這樣的奮鬥和努力,她從田裡日夜勞作的農民,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績考進北大,畢業後成為了北京最頂尖醫院的全國知名專家。
她媽現在已經70多歲了,除了全國出診,還不斷堅持學習、閱讀國外最新的論文和研究成果。去年,她媽以70高齡開始創業了,開了自己的診所,現在也做得風生水起。
不管哪代人,想出類拔萃,都要對自己下得去狠手,都要付出異於常人、艱苦卓絕的努力。
我X大附中的一個室友,她的人生榜樣也是她媽。她媽1977年還是河南縣城裡的車間女工,恢復高考後,往返50多里山路,借到了幾本文革前的複習資料,磨爛了一雙草鞋。
她用了兩年,考到中國政法大學,我們讀初中時,她媽已經成為了北京一所著名律所的創始人。
去年她告訴我,她媽快60了,居然準備去香港讀博士!她們一家三口,現在天天在姥姥琅琅的讀書聲中醒來。晚飯後遛彎,她媽也拿著一厚沓子英語資料拚命念,在整個小區都很有名。
對於一個快60的人,從啞巴英語,到雅思7分,中間不知花了多少努力啊!現在,她媽已經如願成為香港大學年紀最大的博士生之一了。真的,追逐夢想,任何時候都不晚。
他們在六七十歲都如此努力,一生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僅是老一輩人,咱們這代人,考名校就不難、不苦了嗎?
剛進X大附中,米粒媽就發現,只有自己小學玩了六年,別人可都不是啊!
我那時的英文水平,基本限於認識26個字母,估計比現在咱們社群里,很多英文啟蒙做得早的3、4歲的孩子還差遠了;米粒媽的海淀同桌,英文如百靈鳥一樣流暢悅耳,看英文電影完全不用字幕,和外教成了忘年交,經常談笑風生,她在小學六年,已經能把很多原版的兒童文學名著,如《夏洛的網》《殺死一隻知更鳥》等,幾乎全書背誦了。
數學、語文、物理、化學,每一科都被學霸們無情碾壓。坐在我後面的男生,初中就學完了中學數學,開始自學微積分和大學高數;我們語文課代表,小學就熟讀四書五經,能用古文洋洋洒洒地寫作;
聽高中班主任說,我們學校的一位學長,愛好天文,天天去學校的天文台觀測,國內外天文權威刊物發表論文,因為貢獻重大,國際上把一顆小行星,以他的的名字命名,那時他16歲。。。。
世間哪有什麼輕而易舉的成功,都是背後不懈奮鬥,厚積薄發而已。
我小時候,因為離家遠,中學6年都在學校住宿,所以能近距離觀察到那些牛人們都是怎麼學習的。不管周中還是周末,大多數人的日程本都是以10分鐘為單位計算的。
作業?課間早就做完了,晚自習上,X大附中的同學都在複習、預習(除了那些做國際奧賽,和自學大學內容的)。
我晚自習的同桌,在我們普通班排名前幾名。她每天晚上,把每個科目,每天學的內容,各做5、6本課外練習冊來鞏固(她做得真是飛快,看得我眼花繚亂!她做5、6本的時間,米粒媽差不多勉強能做完1本)。
做完習題,她還常有時間「放鬆一下」,把語文書上的古文,翻譯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譯成古文。她後來本科就去了普林斯頓。
總有人說,階級已經固化。其實看看我們周邊,出類拔萃的人,給後代傳承的何止是財富,更是拼搏和奮鬥的精神。
只有中國孩子這麼苦嗎?
不,全世界都差不多
我一個閨蜜,從小在台北長大,哈佛大學碩士畢業。
她說,上哈佛最令她震撼的,不是白鬍子教授和高深的課程,而是她的哈佛同學。
不論白人黑人亞洲人,不論貧窮還是富有,不論來自歐洲、南美、非洲還是亞洲,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都差不多——都苦得很!
她小時候每周要上8門課外班(共20多次課),平時放學和周末要一個個去「趕場」,鋼琴、英文、書法、繪畫、樂理指揮、珠算、心算……有時候連中飯都只能湊合一頓,吃個三明治五分鐘解決。
她問了一圈兒她的哈佛同學,不管來自哪個國家,幾乎沒有人小時候課外班上得比她少。
八九十年代,在大陸父母還沒那麼重視教育的時候,閨蜜說,大部分台灣地區的家長都知道孩子各科都學到哪兒了,哪塊知識有欠缺,該上哪些輔導班。完全不像我們想像得那樣輕鬆。
在香港台灣街頭,隨處可見各種補課天王的照片。香港補課天王林溢欣,才工作四年,年薪高達8500萬港元(約合人民幣7500萬元),成為香港甚至世界私立教育界紀錄。
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等地,全部都有補習狂熱現象。
韓國孩子常常補習至半夜,導致政府在2011年立例,限制在晚上10時之後不得補習,還派員到補習社集中的地區突擊巡邏,若發現有深夜補習班,就要嚴懲。
韓國甚至有個說法叫「四升五落」,即每晚睡四小時才能上知名大學,睡五小時則會落榜。
這樣的情況也不僅僅在亞洲。
米粒爸上讀本科時,遇到一個來自羅馬尼亞的同學,他SAT考了1590分(那時1600分滿分)。他特別驚訝,你這麼高分怎麼不去常青藤啊?羅馬尼亞的同學說,在我們國家,人人都是1600,一抓一大把。我這點兒分,能來這兒已經不錯了。
我的好朋友,讀大學時在哈佛讀過一個暑期小學期。她在哈佛遇到了一個美國男生,熟練掌握六門外語。她本以為美國人都一樣,哪會什麼外語,最多會點兒西班牙語就已經了不得了。
這個男生,中文好到能講清楚唐宋元明清史、背誦不少唐詩宋詞元曲,日文好到能跟日本同學吵架,還會歐洲的「古文」拉丁語,能查閱歐洲古籍……他小時候,父母就讓他像母語一樣學習多門外語,私教請了不知多少個,暑假還經常帶他全世界旅遊、練語言、見世面。
米粒爸有個遠房親戚,在澳大利亞教中學。她的混血兒子從小長在澳大利亞,讀精英高中,自己打工賺學費,在國際奧賽獲獎……這都不算啥,最奇葩的是,她兒子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地四點起床,讀華爾街日報,逐條記錄和複述!現在她兒子早已經成為投行的副總裁,年薪幾百萬。
就連備受矚目的英國喬治小王子,生在皇室,也要拚命努力。剛上一年級,就要修數學、英語、法語、科學、歷史、地理、計算機、宗教、戲劇、藝術、體操、游泳、擊劍、高爾夫、陶藝、芭蕾等近20個科目。
不管在美國、英國還是澳洲,港台、韓國還是羅馬尼亞,在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哪怕生來就是英國小王子,想要出類拔萃,都要付出異於常人的努力。
我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不僅僅是學校的競爭、省市的競爭、甚至不僅僅是全國的競爭——他們終將面對世界的競爭。
美國孩子要向上名校有多難?
當中國孩子的課餘時間被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充斥的時候,你知道美國的孩子都在做什麼嗎?是在公園裡野餐,還是在遊樂場里玩過山車?No, no, no,他們也穿梭於各種補習班,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紐約時報的文章《美國家長望子成龍很焦慮:徹夜排隊報名補習班成常態》里報道:凌晨三點,大批家長們就冒著零下7攝氏度的寒風趕來排隊報名補習班了▼
媒體還曾報道過紐約聖三一學校學前補習班報名的盛況。儘管一年學費高達20多萬人民幣,每年卻都有大批有著「名校情結」的家長帶著孩子來參加面試。2011年,這個補習班的錄取率是2.4%,比哈佛還難進。
美國的中學考試,雲集在校門外的學生和家長。發放考試通知2000份,錄取僅100多名,可見競爭之激烈▼
據統計,美國中學生一年要背超過112磅(約104斤重)的課本;美國重點高中90%以上的家長都給孩子請了家教;很多學生每天凌晨一二點睡下,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美國高中廣為流傳一句話:「 每天4小時睡眠、4杯咖啡、4.0的成績(4.0是滿分)。」
今年,申請哈佛大學的學生中,SAT閱讀、數學和寫作成績超過700分的申請人分別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800人從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
成績上難分勝負,就要拼課外活動了。美國大學申請表上都有「特長」欄(空著就別想被錄取了),學生不僅需要列出特長,還要列出得獎地區:「州、全國、還是世界」。沒得過大獎的特長?那不叫特長。
喜歡寫作,要出幾本書啊;喜歡美術,要辦個人畫展啊;喜歡音樂,要開獨奏音樂會啊;喜歡商業,自己創個業啊;喜歡金融,我一個美國同學,猶太人,高中就去高盛實習了一年,推遲了一年讀大學。。。反正目的就是要方方面面證明自己的毅力、堅持和激情。
我的一個朋友,女兒在紐約的重點高中讀書,從小師從茱莉亞音樂學院的著名教授,是當地青年樂團首席小提琴手,開過多次獨奏音樂會;還是學校辯論隊長、數學隊長,全美作文、數學、科技大獎得主,已經修了5,6門大學預科課程並得到A+。
朋友告訴我,這樣的孩子在他們學校比比皆是,她家閨女這樣算是正常的,大家的目標都是藤校。聽了這些,你還覺得美國孩子很「輕鬆」嗎?
從來就沒有什麼不勞而獲的成績,也沒有什麼隨隨便便的成功。所有的令人艷羨,背後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辛勤努力。
從小就告訴孩子,不管是哪代人,不管是哪個國家,只要想追求卓越,只要想出類拔萃,就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對自己下得去狠手。
最艱苦的路,往往才是捷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