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你的西藏,在北京!
西藏,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簡稱。這片總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神奇、美麗的高原雪域,是詩與遠方的化身,是凈化心靈的天堂。
除了西藏自治區,青海、甘肅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也是藏族同胞聚居之地,這些地區都屬於廣義青藏高原範圍。這些地方有藏族文化流傳,並不意外。
那麼,出了青藏高原,我們還能在哪裡找到鮮明、地道的西藏文化呢?
答案是:北京。
我國著名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在廣為流傳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中唱道: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陽多麼溫暖 多麼慈祥把我們農奴的心兒照亮
金山,說的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種特色景觀,太陽西下餘暉把雪山染成金色,稱為「日照金山」。這裡,藝術家以浪漫的語言,把西藏景觀「金山」搬到了北京。
現實中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布達拉宮等無法被挪移,但不妨礙它們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北京。
讓我們在地圖上尋找答案吧。
北京地圖上的西藏標籤分布
大地理館選取了西藏最具代表性的標籤進行了數據搜索。這些標籤包括拉薩、林芝、那曲等西藏區域地名,喜馬拉雅、珠穆朗瑪、布達拉宮等標誌性景觀。含有這些關鍵詞的機構(數據不含與主題無關的某著名音頻平台)在北京地圖上分布如下:
珠穆朗瑪賓館,設在西藏自治區政府駐京辦大院里。
喜馬拉雅賓館,歷史悠久,前身是1957年西藏區政府京設立第一招待所。
布達拉宮出現2次:有兩家企業使用;
大昭寺、八廓街各出現1次:出現在中華民族園的藏族景區;
拉薩出現3次:一個是某行業協會、一個是在中華民族園與「八廓街」連用、一處在丰台園博園。
以「西藏」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場面更加壯觀,在北京地圖上有近60處:
唐卡
這是藏族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也是西藏的一張文化名片,跟唐卡有關的地點30多處
分布如下:
藏醫藥
這我國民族醫藥家族中的一朵奇葩,它們也是雪域高原不可缺少的標籤。相關機構有32多處,以北京藏醫院為代表。
1994年興建的中華民族園中的藏族景區,有大昭寺、拉薩八廓街、壇城(曼陀羅,即宇宙世界想像圖)等特色建築的微縮版。我們走在民族園路,路邊就可以看到一座藏族民居建築樣式的商店。丰台的園博園(中國園林博物館)中的拉薩園,除了有拉薩標誌性景觀,還微縮了著名的羅布林卡等藏式園林。
西藏駐京辦事機構多元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在首都均有辦事機構,西藏自治區也不例外。
西藏自治區駐京機構可分為三種:政府機構類,如自治區政府駐京辦;事業單位類,如西藏新華書店北京聯絡處;商業企業類如拉薩產業協會駐京聯絡處,以及西藏企業設立的駐京機構或分公司。
最著名、醒目的是西藏大廈,是中央第三、四次援藏工作會確定的援藏項目,是西藏在北京的首家融西藏民族建築風格與現代國際標準設施設備為一體的四星級酒店,被視為西藏在首都的窗口企業。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充分融入了民族建築元素——在北京繁華的北四環一帶,顯得十分醒目。
各類涉藏文化教育機構雲集北京
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一般會在「出生地」設立相關研究機構,如敦煌研究院設在甘肅、徽學研究中心設在安徽、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設在寶雞。西藏及藏文化就顯得特立獨行。
說一個冷知識:西藏民族大學,並沒有在拉薩,也不在日喀則、林芝,而是在咸陽市。
北京雲集著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藏文化或藏學研究機構。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跟西藏大廈隔四環路相望,中國藏學出版社、西藏文化博物館、中國藏學雜誌、中國藏學網是其下屬單位,還分設多個研究所。
北京西藏中學
是北京是援藏建設的成果之一,其附近的一條道路命名為「高原街」,取自「青藏高原」。
中國西藏網
系中國西藏雜誌所辦的向海內外報道、宣傳西藏的國家級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有許多涉及特色區域研究的研究所,多就近設立,如設在青島的海洋所,設在瀋陽的東北農業所,設在烏魯木齊的新疆生地所,設在成都的山地所,設在蘭州的寒旱所。不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並不在青藏高原上哦,而是在北京奧運村。
之所以有這麼多西藏文教機構沒有放在拉薩,而是放在北京,原因大概有:
北京是文化教育科技資源的大本營,人才優勢巨大;北京戶口比拉薩戶口更能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
西藏在經商務機構數量可觀
北京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更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西藏及周邊省份在北京設立了多個商業機構和企業,地圖上至少可找到64處。
這些商務機構的經營業務,多與文化創意產業和藏醫藥有關。
藏式餐飲分布在京城南北
在北京市地圖上,我們以相關搜索關鍵詞,找到了以下跟藏族美食有關的地點。在這張地圖上,前文提到的西藏大廈、喜馬拉雅賓館、珠穆朗瑪賓館又要上榜了——它們不僅是重要的國有單位,更設有可以吃到正宗青藏高原美食的餐廳。在這裡,不用去拉薩,也能品嘗氂牛肉、糌粑、酥油茶、奶製品、青稞酒。
如果老去駐京辦餐廳,覺得不過癮,不妨循著地圖去逐一品嘗這25處地道藏餐。
藏傳佛教文化遺存豐富多彩
是不是,還覺得缺了些厚重的歷史?沒錯,最後壓軸出場的是體量最大、對北京文化影響最深的,藏傳佛教文化遺存。
我們在上期文章《如何證明北京是座佛系的城市》一文中特別提到:
北京是一個佛寺建築雲集的城市——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藏傳佛教建築。
青藏高原之外,藏傳佛教寺廟等遺存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河北、遼寧、山西、北京,其中北京的遺存最豐厚。
在大地理館製作的這張《中國藏傳佛教寺廟地圖》上可以看到:胡煥庸線再次顯示了它的神奇:藏傳佛教寺院基本在胡煥庸線左側,以及右側附近。
北京是金元明清朝的都城,這八百多年間,是佛道儒三教融合發展的最重要時期,也是漢藏文化交流融合最頻繁、密切的時期。
人文地理學中講到,文化擴散有兩種方式:遷移擴散和擴展擴散。
包括藏傳佛教在內的藏族文化的擴散傳播,先是通過遷移擴散傳播至宮廷,然後又通過擴展擴散中的等級擴散向整個京城及周邊。
不久,義大利知名導演貝托魯奇去世,他跟中國關係最密切的是執導的電影《末代皇帝》,這是目前唯一在紫禁城中實地拍攝的電影。從電影開篇的長達一分鐘的鏡頭,我們可以感受藏傳佛教對清朝和北京的影響。今天北京的重要標籤「宮牆紅」顏色,也與佛教傳播關係密切。
元明清三朝不同時期宗教政策有所不同,但均重視藏傳佛教的傳播。元代「尊崇扶持、興建大都」、明代「廣行詔諭,多封眾建」、清朝「以藏治藏,金瓶掣籤」——改朝換代,沒有中斷西藏和中央的隸屬,靈活的政策也讓西藏文化之水,源源不斷、絡繹不絕地注入內地。
元明清三朝在北京建造的藏傳佛教寺廟超過100座,今天能還能看到的有10多座。
清代雍和宮,是規格最高的藏傳佛教廟宇,原為雍正皇帝登基前的王府,乾隆時期改為寺廟;清代西黃寺,曾是班禪駐錫(僧人出行,以錫杖自隨,故稱僧人住止為駐錫)之地。除此之外,元代始建的妙應寺、明代建成的五塔寺,皆為藏傳佛教寺廟。
還有多座寺廟,建築多有損毀,但高聳的白塔留下了下來。這裡的白塔,一般是指來自藏傳佛教里的覆缽式塔,通體白色,俗稱白塔。《讓我們盪起雙槳》里所唱的北海瓊島白塔,是其中一座。
除了北海公園,頤和園萬壽山下,四大部洲建築,也可以看到高聳的白塔,周邊還有轉輪藏、等藏傳佛教遺存——不僅是藏文化傳播的見證,而且已經成為北京重要的城市地標。
在北京西郊西山八大處,在香山,還隱藏著許多西藏元素的建築,而圓明園中的多座藏傳佛教寺廟,跟整座園子一起,焚毀於侵略者的大火。
青藏高原之外,藏傳佛教建築在山西五台山、內蒙古、河北承德、遼寧瀋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但無論規格、規模,都不如北京這樣密集,且如此深刻地影響了城市生活。
西藏文化在北京的「飛地」
北京,幾乎覆蓋了有關西藏及藏文化的一切,盛放了一個縮小版的西藏。神奇的雪域高原,如果能夠親身感受,固然美好。如果一時無法實現,不妨到選擇到北京來一次特殊的西藏之旅。
當然,即便走遍了地圖上的地方,也無法替代真實的西藏之旅。北京無法提供西藏的山川,卻為你備了一座關於西藏的文化知識寶庫。
它們把西藏文化移植、描繪在北京,讓這裡成為青藏高原之外,西藏的一塊文化飛地。
你來,還是不來?豪華套餐,就在這裡。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