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有良知,才能成大事

現在我們這個社會有一種風氣,就是爭詭斗橫,比誰計謀狠毒,比誰手段卑鄙,彷彿只有讓自己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才能成為這個世界真正的強者。

事實上,還真的是這樣。

因為殘酷,所以六親不認,因為六親不認,所以無所畏懼,想成為強者的代價往往是沉痛的,但是這樣的人通常也會忘了一句老話:

條條大路通羅馬。

想成為一個強者,不見得非要成為大家唾棄的人:

而一個真正的強者,一定是既擁有了財富,也擁有了認同。

很硬很硬的良知

良知是一種道德意識,是一種被人們普遍認同的道德力量,我們誠實做人誠信做事,是良知讓我們有了對善良的淺顯認識:

對,我做到了,所以我是好人。

那些打破規則的人走在了前面,他們大搖大擺的占著整個社會的便宜,他們邪惡的笑著,讓遵守良知的人開始懷疑自己的堅持是否真的有意義。

既然不守規矩能獲得更多的好處,那麼守規矩又有什麼意義可言呢?

這是很多年輕人的疑惑,也是一部分固執且一無是處的中老年人奉行的至理名言(他們之中的不少人既沒有道德,也沒能獲取令他們獲得成就感的利益)

在這裡我想先舉個例子,再說我的看法:

比如做生意,A這個人很狡猾,只佔便宜不能吃虧,肆意破壞他人的利益不說,還背叛自己的朋友以獲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B這個人做生意講道德,雖然交易不可能絕對公平,但B為了表示友好往往會給出不錯的價格,這使他在生意圈內的口碑不錯。

一單子買賣,A賺的肯定比B多,因為A比B更狠。

但久而久之,A不僅賺不到多少錢,反而還會因為自己的失信行為導致毫無口碑,甚至還會違法亂紀,最終導致自己鋃鐺入獄。

B的生意越做越大,渠道越來越多,也許B這輩子都不可能在「一單子買賣」的盈利數額上超過A,但B把交易做成了生意,A把交易變成了賭博。

所以B可以細水長流,A卻早已出局。

用良知恪守行為,是在守規矩的路上堅持做自己,那些破壞他人利益謀取私利的人並不是有多麼了不起,而是他們選擇用一條危險的道路去讓自己的利益快速最大化。

做生意和求生存一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一單子買賣」,規矩也不是一程不變的,做大事的人並不是將良知奉為神明,而是通過做有良知的事情,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機會去成就自己。

因為良知是一種廣泛認可,這並非規矩,而是這個社會的道德橋樑:

你可以想方設法的比別人過橋的速度快,但是把橋炸了不讓別人過,毫無疑問也是堵了自己的退路。

沒有人負的起天下人

我相信大家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我寧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

這話曹操說的,了不起的梟雄,之前有本暢銷書叫《卑鄙的聖人》書中故事性不錯,當做枕邊讀物我建議大家看看。

乍聽之下,這話不僅沒有良知,甚至還要反良知呢,那曹操難道就做不成大事了嗎?

如果你看過《卑鄙的聖人》就會發現,曹操的良知,在東漢末年那些群星之中算的上是耀眼的一顆。

其實,我想通過這個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看待世事的一種看法:

有些時候,我們不能偏激的看待問題,不能某件事出了A,那麼整件事似乎就徹底跟B沒有關係了。

比如有一個標準說,家裡有十個億的算是有錢人,那麼家產有三千萬的難道就是窮人了嗎?

又比如一個人這輩子做了許多好事,但是他做錯一件事,難道我們就否定他之前的一切善舉嗎?

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但不可能立刻成佛。

有些事情,我們要用發展且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偏執的去跟現實抬一場沒有意義的杠。

回到話題中,有良知的人之所以能做大事,是因為他們非常清楚這個世界的規則。

他們不僅能讀懂明面的規矩,也能讀懂背後的心理:良知,是一個人通向另一個人心靈的快車道。

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細枝末節的考量方法;如同事與事之間,有許多因果循環的評估結構。

人讀懂了最根本的東西,才能了解上層的結構:

想往上爬,靠的不僅僅是腿,手上的力量,才是決定你是否掉下去的關鍵因素。

喚醒良知

成大事者,需要經歷諸多的考驗,既然是考驗,我們就必須以信念應對。

良知,本身就是一種信念:生而為人,我願意遵循此道,成事成仁。

沒有誰的故事只有開頭結尾,這之中最為精彩的波瀾,往往在於日復一日的自省和應對的考驗。

良知是一種權衡的力量,這種力量並不是絕對的善,也不是絕對的惡。

你能駕馭多少,你就能擁有多少:

良知是成大事的機遇條件,而後你能做到多少,就要看你自身的斤兩如何了。


推薦閱讀:

TAG:做人 | 人性 | 社會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