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普遍的思想觀點在某一方面是容易誤導人們的?
我先說一個,比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在街上我們被搶走幾百塊錢,強盜都跑了。或許我們會說,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下次注意不要再被搶就可以了。但如果一個女孩被強姦了。我們總不能跟她說,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下次注意不要再被強姦了。然後就不再追究強姦犯了吧?可能這個例子有點過了。再比如說,你剛考上公務員,任職時,看見許多公務員受賄,然後跟家人感慨。結果家人告訴你,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於是,你漸漸地接受了這個事實,並且漸漸地開始受賄。總會有一些事情,我們明明是受害無辜者,卻聽著旁人勸說: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我覺得,這句話在某些方面會誤導我們對客觀事物的判斷,給自己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與負擔,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直到最近看了卡耐基的書,裡面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現在普遍流行的一種觀念認為,任何人都應該調整好自己,使自己適應周圍的環境。然而,這種觀念卻誤導了人們,認為最理想的人都善於調整自己,以適應原來固定的生活模式、乏味的生活規則、苛刻的外界限制,或者是屈從於成就感的壓力,盡一切可能去努力適應周圍環境。事實上,這樣的結果只能使人迷失方向,失去成長和創造的可能性。簡而言之,就是讓人屈服於壓力,喪失自身的創造力與發展的潛力。我當然沒有想那麼深刻,只是覺得這句話會誤導人們客觀的去判斷事情本身的發展。(沒有想推卸責任的意思。)這是我自己想到的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討論。另外,想問下,類似生活中普遍的思想觀點中,在一些方面容易誤導人們的觀點還有哪些,請具體說明是在哪些方面。謝謝!
======================================================================補充: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有爭議。或許我問的問題確實存在問題,我希望能看懂我到底想問什麼的人,假如你有興趣,歡迎答題。我知道我舉得例子不大妥當。其實我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出自自己的經歷,而我卻不想拿自己的經歷舉例子。謝謝理解。
感謝邀請。我對這個問題暫時沒太多想法,轉述一兩個與朋友聊天時朋友的觀點。給別人的觀點添油加醋難免造成表達上的誤解,如有,見諒。
————————————————Sam強調補充了一點:普遍誤導人群的思想危害最大的就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評論中也有知友談到這是誘發拖延症的借口之一。————————————————1【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先這句話原句是【Well begun is halfway done】,傳來傳去有人說是柏拉圖說的,有人說是賀瑞斯說的,甚至有很多引這句的文章會說「中國有句古話」。簡單Google一下這句英文,能看到這張圖,而且不止一張。
亞里士多德說的。不知道為什麼他的老師柏拉圖會在中國網路上搶了這份功。回到原題。這句話的原意非常好,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 Proverb ? English.al
If you start a thing badly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finish it, because the bad start seriously affects the later work. But if you make a good start, everything follows naturally and easily. For example if the foundations of a house are sound and well constructed, the house is better built and put up more rapidly than if it has to be erected on faulty foundations.釋譯一下這段話,大意是做事情,前期工作不做到位,會嚴重影響緊接著的一系列部署。反之,準備工作都到位了,整件事自然會輕鬆解決。以地基之於房屋為例,地基打好了,房子蓋的又快又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這個Start,不是一個瞬間,不是一個時間節點,用Begun這個類動詞(過去分詞)而非beginning這個名詞也是因為beginning的解釋很明確:
Beginning - Definition and More from the Fre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the point or time at which something begins動詞傾向於強調動作,而名詞傾向於表明性質。這麼一個已經完成的動作想要表達的,是【別琢磨什麼開始才叫好的開始了,先做,做完再說】。
而很多人,年輕人,像我一樣,甚至比我年紀更小的年輕人,總是在琢磨一個華麗而完美的開始,總在設計自己旅程的第一步。先不提這樣永無止境地困在【完美開端】這個環境中無法逃脫意味著什麼,就算真的做到了完美,也只是【halfway done】,一半而已,前面路還長著呢。
而我的朋友Sam,儘管我語氣有點芮成鋼不過其實我說的是 @惡魔的奶爸 ,他的觀點很明確:
【好的結果是成功的所有】。
大實話,但是很多人只是聽到看見,聽不懂,看不透。
很簡單,【別琢磨什麼開始才叫好的開始了,先做,做完再說】。拼盡全力,哪怕開始不完美,哪怕過程不順利,哪怕終點之前你摔了一跤。但只有站在終點線後,領獎台上,你才有資格談論什麼是成功。一個再【好】的開始也只是成功的【一半】,別沉浸在起步階段的自我滿足中停滯不前毫無進展。————————————————
2【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的出處好像更複雜,常見說法是出自鯀禹治水的神話,鯀添堵,失敗了。禹疏通,成功了。但這樣看來為什麼不說失敗乃成功之父呢。但關於這句話的任何英文版本都是翻譯,如這個網站Failure Quotes That Inspire關於失敗的箴言箋語中提到這麼一句:
When I was a kid in school I learned from a Chinese proverb that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如果沒有更明確的證據,那麼這句留在中國就好,別安給什麼溫德爾羅素丘吉爾了。
無論是父還是母,想表達的本意是從失敗處【汲取教訓,分析情況,總結經驗】,然後以此為基礎,再次嘗試,直到成功。
這句是不是一點兒毛病都沒有。但是在很多場合下,這句話成了一句借口,用來掩飾自己的不努力,不作為。
其中的關鍵區別在於,他們【不汲取教訓,不分析情況,也壓根不想不會不敢總結經驗】。
我們總喊要努力,多雞湯雞血雞尾巴毛的一句口號,什麼叫努力?Learn a lesson before someone else teaches you, that is what we called 努力。把句子寫成人話中文就全中文英文就全英文不要混著來顯得英文半吊子中文稀鬆爛不要讓人看出你不知道這地方努力兩個字怎麼翻譯才合適為了做到這一點你看書查網路問高手發現這地方必須做詞意替換才能滿足語用效果,這叫努力。
而每次失敗都只會安慰自己一句【沒事,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會成功的】,這種丟人敗興的喪氣話不說也罷。世界沒功夫欣賞你的楚楚可憐,而你是唯一親身經歷了你的失敗的人,你最有資格分析自己的原因,汲取自己的教訓,總結出只屬於你自己的經驗,這就是努力。而成功之後,失敗是你微笑著對別人炫耀時的笑談,提不提,看你的氣量與修為了。
所以 @惡魔的奶爸的觀點是,【別忘了,努力是成功之父】。
————————————————Sam,你說我是不是應該找份寫雞湯軟文的工作。————————————————————————————
2月24日更新:(雖然有點偏激和功利主義,但是非常值得說出來!)3. 做這個事情,努力就好了,結果不是很重要。我以前覺得這個話非常有道理,但是看到了 @吳遇安 的答案 如何成為一個聰明的人? 之後我完全感覺我被這個答案顛覆了!
這句話的問題在於: 如何定義努力?你努力到多少就可以讓結果不重要了?是努力一點點?還是拼死拼活的努力?
因為這個話努力的程度定義非常不清晰,所以存在一個這樣的問題:即使你根本就是消極對待一件事情,但是有時候可以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的失敗!
非常殘忍的是:所以很多失敗的人,你覺得他們整天在努力,但是實際上他們也許努力的方向不對。有時候他們這樣的努力成為了他們安慰的良方,因為他們覺得:我努力了,所以結果不重要,他們比我聰明,所以我做不到。
(注意,我沒有說這些失敗的是不道德的,而是反思,這些習慣失敗的人可能養成失敗的邏輯,這樣的失敗邏輯讓他們的成功概率減小很多。如果他們能做到吳老師以下答案這樣的分析然後執行,那麼他們的成功概率會大大增加!)
吳遇安老師中的那個例子足夠說明這些問題,我也不重複了,大家請去看他的回答,十分精闢。
你可能會覺得他的舉例不恰當,但是這不妨礙這個事實:
有時候,我們漫無目的的做一件事很可能是浪費時間;或者憑著感覺做事情很可能是浪費時間!
你應該做的事情是不時的提醒自己:
為了做到這件事情,你就要制定這個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需要做到什麼。如何讓這個過程更加有效率和更容易達到?然後你應該做什麼!時刻 應該保持這樣的反思!
但是這些東西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覺得我也只是在寫答案的時候十分清晰,但是在現實也就有時候忘記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上總有一部分人比你優秀,他們能把你很難做的事情當做一種習慣來完成。
所以我覺得意識到這些東西,然後慢慢來改變自己,這樣的知乎更有幫助。
————————————————————————————
目前感覺比較強烈的是兩個:
1. 人們在學習中總是在意學習的時間,而不是效果。2. 來都來了,還是繼續吧!做都做了,還是繼續吧!學都學了,就在這個專業繼續學下去吧!對於第一個:「人們在學習中總是在意學習的時間,而不是效果。」
我親戚家有一個小孩在初中,學習一般,然後每天晚上學到很久。然後很多人聽到了這個說法肯定覺得這個小孩很愛學習。但是我覺得這是不對的。
因為人會有用學習時間的多少來補償自己效率低的這個行為。而然大家去誇獎這樣的行為會加強這樣的行為從來強化這種行為。
所以小孩會習慣性進行長時間的學習而不顧效率。因為你效率高了,很快作業做完可能不會得到讚賞,可能會讓家長覺得你是在偷懶。
但是實際上,提高一倍的效率這樣的話你可以用一半的時間完成相同的任務。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習慣和學習方法。
所以我覺得注重學習效率是高中以後學習的必要習慣。
不要用今天我學了10個小時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的沒效率行為,沒效率就是沒效率,你用更多的時間你的低效率只會讓你和大牛的差距更遠!所以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效率!!
對於第二個:「來都來了,還是繼續吧!做都做了,還是繼續吧!學都學了,就在這個專業繼續學下去吧!」
這個想法在很多時候是不理性的。比如說,你周末去爬山,開了一個小時車的路程跑去山腳下,發現人山人海。然後有人想回去了,這時候有一個人說,來都來了!不然就白來了!然後和大家都擠上去了,發現在走都走不動的時候,才感覺痛苦不堪。
再比如說,你玩一個遊戲,爐石傳說,已經充了40卡包的錢,然後發現最近有一場重要的考試,然後明明是沒時間玩的,但是你一想,我都用了快三百了,不玩不就是浪費了?然後你就不管你的其他事情還抽時間玩遊戲。這樣你的考試基本就懸了。
還有就是自己學的這個專業自己非常厭惡,在考慮研究生的時候,發現自己還是繼續了這個專業。因為害怕改變專業的時候,原來的這個專業白學了。
總的來說,這個原因是沒有從長遠考慮並且過分關注自己將要失去的東西,並且沒有考慮到這個事情以後可能給你帶來的更不喜歡的結果。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時間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金錢。(你上山,玩遊戲和繼續學習沒有興趣的專業非常可能是繼續浪費時間)還有一個原因來說就是因為人一般會做一些認知連續的事情去避免認知失調。
比如說,你不理性的在周末去了爬山,不理性的在自己比較忙的時候給遊戲充了錢,以前選了一個非常厭惡的專業。 如果你直接放棄,在一定程度上你會覺得自己以前的行為非常不明智,所以你需要繼續做下去,從而不從認知上否定以前的行為。而且最可怕的是你會自己給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比如你會想,說不定我上山去了人就少了很多!說不定玩這個遊戲可以放鬆下!說不定以後我會愛上這個專業!因為你的立場是已經確定了,所以你的這些想法肯定會被自己接受。但是更多時候結果是與你的這個願望相反。瀉藥~~
謝邀~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也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才疏學淺,若有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
1、 文學作品是「屬於」作者的
傳統上人們認為,作品是作者的,如果讀者對作品的解讀與作者不同,則是讀者錯了。
但是,隨著文藝理論的發展,現在文藝學界的一般觀點是,一個文學作品由作者、文本、讀者三部分組成。作者寫出文本,是一種創作。讀者解讀文本,也是一種創作。而且讀者創作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作者創作。從一個作者寫完文本的這一刻起,這個文本就不再是作者的了,解讀的權力就到了讀者手裡。每個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思想、觀點、生活經歷來對作品進行解讀。當作者和讀者觀點不同時,我們不能認為作者的觀點是正確的,讀者的觀點是錯誤的。
以前知乎上有這很著名的題:
這位網友說:「這感覺好似李清照突然跳出來大笑現代課本和老師們的自作多情」。實際上,李清照並沒資格笑話現代課本和老師們。李清照對李清照的解讀未必是對的。宋冬野對宋冬野的解讀也未必是對的。還是那句話,「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林黛玉」,並不是曹雪芹心裡的那個「林黛玉「才是真正的林黛玉,曹雪芹心中的」林黛玉「也並不比別人心中的更高貴,或者更接近林黛玉的本質。林黛玉是所有人心裡的「林黛玉」的總和。課本和老師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解讀李清照。同時,每個人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解讀李清照。李清照本人、課本、老師都沒有權利否定別人對於李清照的解讀。
2、 一種語言(方言)的語音是不變的。
詳見我在李白在唐朝是用陝西話念詩嗎?這個問題下的回答。
3、 中文系是培養作家、詩人的
我們專業的課程主要有三大塊:文學史、語言學、文學理論。此外還有一些主要分支,例如:語文教育、對外漢語、戲劇影視、編輯出版、文秘。都跟當作家、詩人沒有任何直接關係。
國外的英語系等也是類似,跟作家、詩人沒多大關係。
4、 情商、智商是嚴謹的科學概念
實際上,這兩個概念的歷史並不長,而且到現在都沒有公認的定義。至於它們各自包括什麼,更存在分歧嚴重。討論時往往是你是你的我說我的。尤其是情商,大眾對這個詞的認識基本就等同於」會不會做人「。
兩個連公認的定義都沒有的概念,卻已經有了很多測試方法,而且還引發了全社會大討論,知乎今天還有很好多人在討論。
感覺蠻有趣的。
5、 語言是可靠的
人類歷史上用過的最好的工具是什麼?答:語言。
傳統上我們相信,語言是能夠準確地傳達出我們的意思的,但是現代語言學不這麼認為。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有一陣沒碰語言學了,好例子想不大起來了,見諒):這張桌子和那張桌子是不同的兩個事物,但是我們卻用」桌子「這個詞把兩樣東西等同起來,豈不荒謬?大家可能會說,這沒什麼問題啊,我知道這張是這張,那張是那張啊,不會出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二者的區別被省略了,而共性被加強了。現代語言學的認為,語言不僅是交流溝通的工具,而且還是思維的工具。一旦到了抽象思維的領域,語言自身的問題就會很容易暴露。語言是一個好工具,但不是一個可靠的工具。
好吧,這個問題比較難解釋,我知道沒說明白。
不過,人們對語言的這種認識上的進步,導致了哲學史上的一個重大轉向。
附上百度百科語言學轉向_百度百科
6、 中國古代神仙體系是統一而系統化的
中國的神仙體系不像古希臘那麼系統明確。
中國有原始神話中的神,例如女媧。
道教產生後,造了很多神。道教是個相對世俗的宗教,為了宣傳自己,把很多人都升級成了神,納入自己的宗教體系,黃帝、老子後來都成了道教的神。這場造神運動持續了很久,關羽、八仙等都是人變的神。
佛教進入中國之後,也」道教化「了。佛教的」神「跟咱們一般理解的那個」神「不太一樣,你可以基本把佛教理解為一個無神教。
最後,《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把原始神話體系、複雜的道教神仙體系、」道教化「了的佛教神仙體系,雜糅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混亂的神仙體系。
請注意,《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可不是什麼神仙留給人類的經書,它們只是兩個作家根據民間故事、戲曲,創作出來的兩本小說。
經常在網上看到有人轉這篇文章中國古代神仙體系。
不禁感嘆,認真你就輸了。
7、中國傳統上是一個禁慾、保守的國家
中國變成一個禁慾保守的國家,主要是在宋朝朱熹之後。之前中國人在性方面都還蠻開放的,唐朝長安城的美人穿的也挺露。大家看《詩經》,古人比咱現在都開放。
當然,宋之後說保守,也不是真保守。《金瓶梅》大家都看過的。
8、……還沒想到,以後要有新發現再補充吧。
最後針對題主的問題說兩句。
首先,容易誤導人的觀點未必是錯誤的。有可能這個觀點本身是對的,但是人們在理解時容易出現偏差。
其次,容易誤導人的觀點未必弊大於利。例如,雖然正如題主所說,「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個觀點可能會誤導人,但是它也會給人帶來好處,否則這世上一個個人都該抑鬱了。
這個答案是看到 @吳一帆 的答案有感而發。
我想說的是:這些思想觀點的誤導,實質上是人對這些觀點的誤解。誤解的主要原因:使用的境況不正確。
沒有哪個觀點適用於所有境況。
題主的問題是:生活中有哪些普遍的思想觀點在某一方面是容易誤導人們的?
這個「某一方面」,往往就是錯誤使用的情況。
——————————————————————————以吳一帆答案中所說的那句話為例:做這個事情,努力就好了,結果不是很重要。這句話被誤解,有以下幾個原因:
1.努力的定義模糊。
我認為這句話並沒有錯,但很模糊。關鍵是到底什麼是「努力」。
相對於時間的長短,質量和效率更應該成為衡量是否努力的標誌。但後者是不直觀的,所以可能導致了很多家長和老師傾向於用時間的長短衡量努力程度。
大多數人所謂的努力不過是「做過」而已,根本不能稱之為努力。
2.在錯誤的情況下使用了這句話。
如果這件事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結果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結果可以反映你做這件事時你有沒有盡心儘力。
如果這件事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外,那麼這件事本質上是一次突破或嘗試,要盡量做好,此時結果不是那麼重要。無論是成功或者失敗,都是一次成長,要認真總結。
如果你足夠努力了,結果還是失敗了,那麼這句話平衡心態的積極作用是很明顯的。
但如果你努力不足,或者根本沒有努力,你有什麼資格使用這句話?這種狀況下使用這句話,不過是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總而言之:這句話只適用於你已經足夠努力的情況。
————————————————————————————
因此,如果不想被一個看似很有道理的觀點誤導,最好的做法是像 @卓人羽 答案中體現的那樣,尋找出處,了解這個觀點背後的故事和真意,然後判斷:這個觀點是否適用於自己所面臨的情況。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判斷能力。
在這裡就能夠體現出讀書的意義了:
書較長的篇幅及其豐富的內容更能夠保證其對一個觀點更完整的闡釋,包括致使觀點產生的經驗以及這個觀點的用途,能夠切實「降低實踐成本」( @吳遇安 的答案看閑書有用嗎?)。
而碎片化的信息、網路上各種讓人產生「醍醐灌頂」之感的心靈雞湯則不能,很多時候反而會產生「誤導」的效果。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有短時間發現人人好友QQ空間老是在轉這句話,當時覺得很神奇,於是後來我對我舍友進行長達一年的驗證。
其實是能叫醒的好嗎!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