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平凡的自己
現在是2018年10月19日20:04:49,我不想看文獻了,就在寢室寫點東西了。
寫什麼呢?寫一下接受自己其實就是個平凡的人的事實。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梗,小時候小孩子總是會糾結長大了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等到真正長大了,才發現自己是想多了。雖然還是有千分之一的小孩子最後去了清華或者北大,但是更多的孩子都淪為泛泛之輩,沒有去清華和北大,人生也沒有轟轟烈烈的高光時刻,只是普通地過完了自己的人生而已。
我小時候也覺得等自己長大了,要在很多領域上一展拳腳。看了小學生優秀作文,就想要自己寫的文章也成為鉛字印在雜誌或者報紙上,被世人傳頌;看了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在射擊項目上奪得金牌,也會買來給兒童玩的槍去練習射擊,幻想自己有一天也登上奧運會的領獎台;計算機剛剛在中國興起的時候,也學著玩了會電腦,覺得自己以後也會和阿里巴巴的馬雲一樣成為一個在互聯網裡面翻雲覆雨的人……想法太多太多了,但是這些想法的共同點就是世界聚焦於自己,自己變得非凡。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紀的增長,我發現,別說非凡了,即使是想要成為一個足夠優秀的人,都是那麼困難。
讀小學的時候,在我們那個小村子裡面學習六年,從來都沒有成為班上第一名,競賽什麼的也沒有弄,學習成績也不突出,什麼都不突出;
上了初中,轉學到了比小村子裡面的初中更好的初中,一直都是中游水平,沒什麼特長,也不搗亂,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也沒有什麼自豪的東西可以拿出來作為驕傲的資本,渾渾噩噩;
中考也延續了十幾年生命的平凡,沒有考上我們那裡比較好的高中,去了一所二流高中,過著平凡的生活,好好學習,沒有早戀,沒有打架鬥毆,也沒有什麼很好的分數。啥也沒有。
大學也是平淡地過去了,沒有什麼太值得紀念的東西。
現在讀研,花了很長時間去品味自己二十多年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認,當初那個幻想著各種閃光燈加身的小孩子,並沒有認識到生活的現實和殘酷。
小時候,我最想要成為的,是一名科學家。後來高中的理綜成績在班上也還行,高考過後也懵懵懂懂地填了物理專業。物理是很有意思的學科,但是和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一樣,我低估了物理的困難。在大學裡面被物理虐得死去活來,我覺得大學物理的難度不知道比高中物理難了幾個檔次。也難怪大學老師會認為高中物理不是物理。
在大學四年里,被物理虐了四年,但是我覺得我還是保有科學家的理想的。後來有幸讀研,我還是選擇了讀物理學的研究生。
研究生面對的就不是單純的物理學科的學習了,而是更加高深和前沿的物理知識和更加新穎的科研。這就更困難了。
學校評價一個研究生的優秀與否的指標很簡單,那就是發表的文章的數量和質量。一個人讀研讀得怎麼樣,也可以簡單地看TA的科研做得怎麼樣來評價。
做科研上,即使是同一個學校,甚至是同一個實驗室的學生,也是天差地別的。就好像那麼多孩子想要上清北,但是最後去清北的寥寥無幾一樣,科研做得好的人總是少數,更多的人都沒有太多有意義的成果,淪為泛泛之輩,我也是其中一員。大家都在成為響噹噹的人物的道路上倒下了。這也不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努力,也不一定是因為自己天賦不夠,反正總是差一些東西,讓自己和自己孩提時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相去甚遠。
年紀越大,和自己最初的夢想的距離就越遠,也就越不甘心。看到優秀的同齡人在自己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遠,自己囿於一處無法脫困,不覺心急,但是卻沒什麼辦法。
說白了,還是因為自己原本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吧。
我居然花了十幾年時間才接受了這個事實:自己就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沒什麼特長,也沒什麼傑出的成就,在自己的事業上也表現平平,將來也不會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這才是我們的人生的真實寫照。
但是與此同時,我也想通了另外一個道理:雖然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是我不平庸,我可以把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思有意義。對於我自己而言,這樣就夠了。
我想著,窮則獨善其身,多少也有點阿Q的味道。
阿Q就阿Q吧,做人啊,最重要的是開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