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考不好沒關係》中家長為工作賺錢一個月見一次孩子?
就是12號父親,節目里放了之前這家人參加另一個節目的片段,片段里孩子非常渴望爸爸能陪他,但這位家長對孩子的回應感覺完全是顧左右而言他,甚至用這是他跟孩子母親「分工協作」來向孩子解釋。
之後他還說這種一個月見一次孩子的情況,其實是他做出了很大犧牲一樣。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呢?
我看到什麼勸那些外出務工人員多回家陪孩子的節目或話語就覺得噁心,徹頭徹尾的噁心。誰特么不知道山珍海味好吃?問題是兜里就那麼點錢,你去告訴人家光吃饅頭就鹹菜不好,你得吃點魚翅,吃點燕窩,你是有病么?你給送啊。
好些人沒有接觸過留守兒童家庭,不知道那種背井離鄉的無奈。誰不想老婆孩子熱炕頭?問題是有那個條件么?一家人就呆在農村種地么?一畝地種糧食一年凈收入也就千把塊,種三五畝地也就是貧困線上下的日子。什麼?你說為啥不種點值錢的經濟作物?一個蔬菜大棚四五萬,你給投資啊?這種家庭,不出去務工,不靠勞力去大城市干一個月幾千的工作,還有什麼前途?
許多雞湯愛說,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最好,不要為那一點錢讓生活支離破碎。可得了吧。憑什麼你吃著大餐吃著空調穿著好衣服開著豪車用著蘋果發這種錢沒有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話,人家孩子就得吃糠咽菜住著勉強棲身的房子上著最低層次的學校和和美美?人家也想吃好穿好,也想有機會上更好學校,也想未來有一天可以階級跨越成為你這種矯情小資。怎麼做到?先出去原始積累啊!
團圓,對有的人來說是生活必需品,對有的人來說則是奢侈品。
我去過不少留守兒童學校和家庭,看他們的作文和說話會讓人很難過也很感動。
難過是因為這些家庭往往都是爺爺奶奶帶孫子孫女模式,父母常年的缺失讓他們有著異於同齡人的那份成熟,很多孩子寫的給爸爸的一封信,那是真帶著感情去寫的,他們寫給爸爸媽媽的愛就是多注意身體,別捨不得吃飯;告訴父母的事都是我會做飯之類的,可以幫爺爺奶奶做很多事了。許多同齡人還無憂無慮時候,他們需要操心的就是整個家庭了。
但同時我真的感動,因為這些留守兒童許多因為父母外出務工,確實得到了物質上的提高,他們可以蓋乾淨的小樓,可以買一些玩具,可以買學習輔導書。所以,他們不會在城市孩子面前過於自卑,他們有著更多的追趕的機會。也許經過他們父輩和自己兩代努力,若干年後,他也可以去跟那些裝逼唱高調的人坐在一個桌上喝咖啡。
老天是不公的,不同人出身不同,有的人生下來就有的,有的人一輩子達不到;但幸虧,我們還有追趕的機會——雖然付出很多,但不付出,就徹底沒可能了。
所以說,面對這樣的家庭,面對這樣的家長,我更多是肅然起敬的——他們為了生活,為了子女,為了未來,正在用兩代人的辛苦來追趕。我們比他們優越的僅僅是投胎好而已,如果僅憑這個就指責這樣不團圓對孩子不好,那與何不食肉糜何異?
如果你真有愛心,真的關心這些家庭這些兒童,請收起那碗毒雞湯,切實做點可行的事:面對進城務工人員好一點,不要整天一副嫌棄模樣;對國家產業下沉產業扶貧的政策多一點理解,明白讓更多人可以家門口務工是什麼概念,不要跟著那些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跟風嘲諷;對教育政策有原則,不要被攜裹進甩開底層兒童的素質教育陰謀中;甚至有機會可以下去轉轉看看,就算不能支教,也去體會下那些人家的生活,買點他們東西……這些都不是多大多難的事,但勿以善小而不為依然是一種真正的善良。
至少,比起何不食肉糜的毒雞湯,這才是真正把這些地位低於你的人們,當人看待的方式。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這位家長迫使我再次回憶起《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的這句話。
我猜聽到「分工協作」四個字的時候,很多人的反應都跟我一樣,默默翻了個白眼,心裡嘟囔著不就是換湯不換藥的「喪偶式教育」么,父親負責賺錢養家,母親負責照顧孩子,還扯什麼分工協作,憑什麼父親就能當甩手掌柜,母親就只能在家照顧孩子,聽著就來氣。
撒貝南質疑「分工協作」的教育理念時,這位父親還給自己辯解,說這個話題看起來沉重,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己工作忙,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不利於女兒從小養成好習慣。
恕我直言,這個借口也太隨意了吧,明擺著敷衍人,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難道會比一個月只見女兒一次更差?還能不能分清個主次輕重。
撒貝南都看不下去了,說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雙方的陪伴,不能因為怕自己的毛病影響孩子,就割斷父親對孩子童年的陪伴。撒貝南說得委婉,其實潛台詞就是你這分明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陳銘更是一針見血,當即指出這位父親應該做的是改正自己的缺點陪孩子,而不是因此就不陪孩子了。還補充了父親角色對女兒的重要性,女兒和父親的交流,會影響她未來對異性最基層的價值觀的建構。
已經說得這麼嚴重了,這位父親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吧。
沒有,這位父親內心毫無波瀾,人家早就考慮到了。他解釋說自己已經在改善了,每個月回去一次已經是改善後的結果,到目前為止他堅持了9年,以後還會繼續堅持,而且還會和女兒進行更多的視頻通話。
What?每月回去一次已經是改善後的結果?聽到這句,我差點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撒貝南和陳銘都已經把話說到這份上了,這位父親居然還沒有悔改之心,到底是不是親生的呀。
我正生著氣,腦子裡突然蹦出了開篇那句話,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我反問自己,是不是有點太理想化了?我的父母能陪伴我度過整個童年時期,難道所有人的父母都有這個條件嗎?
如果可以,誰願意每個月長沙北京來回跑;如果可以,誰願意只能在視頻里和孩子聊天;如果可以,誰不想參與孩子成長的每個瞬間;如果可以,誰不希望孩子有一個完整的童年;如果可以,誰會一次次拒絕孩子微小的願望。
是呀,沒有父母願意的,只不過,他們拗不過生活。
現實點來說,賺錢養家是擺在每一個父母面前的重大問題。還房貸需要錢,孩子學費需要錢,輔導班特長班需要錢,買玩具需要錢,衣食住行處處都要花錢。從前可以自己吃飽全家不愁,如今有了家庭的重擔,誰能活得輕鬆。
對於有些人來說,「在公司不要大聲責罵90後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但是你可以往死里罵那些70後80後的中年人,尤其是有房貸車貸二胎的那些」真的不只是個段子。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我們明知道留守兒童現象不合理,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但誰又能讓他們外出務工的父母回來呢,誰敢呢,父母外出務工,他們缺少陪伴和關懷,可一旦父母回來,他們面臨的可能就是生存威脅。
節目里那位每個月回家一次的父親,誰又真的了解他的苦處,家庭開支是否要仰仗他的工資,每月是否有房貸車貸要還,辭職後是否還能找到同等薪資水平的工作,在北京積累的人脈是否會作廢......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父親負責賺錢養家,母親負責教育孩子,這種「分工協作」自然不是好的教育理念,但如果這已經是父母能提供給孩子最好的條件了,那誰又有立場責怪他們呢?
如果現在有一份工作,比如一個月三萬吧。
前提是我要去北京上班。
我現在住在無錫,我孩子五歲。
你說我會不會去?
這個問題我問了我老婆,我老婆說,你要去。
這就是我老婆的原話。
當然,站在我的角度,我對孩子和家庭有著無限的感情。
可實際上,我現在只是一個假設。
我在無錫一個月是4500元到5000元之間。
看業績。
當然,很多人會說,現實生活中有出息的人哪有時間在網上瞎比比。
這句話,很沖,但是很現實啊。
說這話的人,特別現實。
我也很現實,有幾個人有出息啊?
絕大多數人是現實生活中沒出息,網上也寫不出一個字。
最多憋出一個俺也一樣,或者就是裝逼的,XXX你了解一下。
批判別人的時候,一個個現實的要死。
那我老婆說,如果有這樣的工作,你要去,難道不是現實嗎?
無錫到北京,來回奔波很累的。雖然有直達動車四個小時到。
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怎麼賺到過錢,真能給你三萬元收入的工作,絕大多數,都很忙。這四個小時不是四十分鐘,其實很難拿出來。
我要真去了,可能也就和這個父親一樣,一個月一次吧。爭取在家多住一晚。
我覺得做人不能虛偽,當我以前沒當父親的時候,我一定也會批判這樣的爸爸。賺錢比孩子的陪伴更重要?
可現在,我孩子已經五歲了,我也當了五年爹了。
我想說,陪伴固然好,但是,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一切都是錢。
我說這話的時候,我丈母娘也在。
我丈母娘也表示,如果真有這樣的機會,你去好了,不要有顧慮。
我說我就是隨便說說,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看清楚了,這是好事情,而不是很多人嘴裡說的,這樣的父親是不負責任的。
只有出去了,平台高了,才有機會,往回找更好的工作。
或者在那邊立穩腳跟了,把孩子接過去。
我媽媽有個同學,她老公就是去了加拿大打工,十年了,沒有回家。因為回來了去不了。
後來,經過十年的努力,把老婆孩子都接到了加拿大。
現在,他們的孩子參軍,入了加拿大籍。
找了當地一個留學女生談戀愛,結婚。這個女生家裡條件很好,但是也想留在加拿大。加上小夥子人很不錯,中英文都很好。所以,兩個人現在和和美美。
當然,這是一個好結果。
中間稍微有一個地方不行,出了變故。他們家就萬劫不復了。
不過,人生本來就的賭博。
只有先解決生存,才能有生活。
你只有在生活了,你才能想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他們全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孩子長大了,也會明白父母為了家付出了什麼,失去了什麼,換回了什麼。
我在家整整帶過一年的孩子。
每天都陪伴。
你們以為大家都覺得我是好好先生嗎?
錯了,他們叫我窩囊廢!
歡迎關注我的同名公眾號:聖范錦意。(頭像一致)
在公眾號的對話框中回復【迷茫】,即可閱讀《為什麼我們總是迷茫沒有希望?》。
回復【黏度】,即可閱讀《男女之間,怎麼樣的黏度才讓人感到舒服?》
回復【大學人際關係】,即可閱讀《和大學室友生活習慣不同,該怎麼辦?》,《我的大學同學鄭小波用十多年的時間,讓我懂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道理》,《在大學被是有排擠了,但是我在外面又沒有其他朋友,我該怎麼辦?》
回復【職場暗坑】,即可閱讀《如何了解你的應聘公司,避免職業道路上的暗坑》
這些都是我自己原創的,結合了自己十幾年生活閱歷寫的文章。都是我感悟這個世界的產物。閱讀量超過十萬+,關注公眾號,回復相關關鍵詞,值得你閱讀。
如果你也有疑惑,或想找個人說說心裡話。
不妨試試我的知乎值乎。
私密提問,一對一服務。
值乎全五星好評,超過一千個諮詢者的信賴之選。
知乎用戶?www.zhihu.com我領導的老婆頂尖大學畢業,物流相關專業,39歲。她原來在一外企做部門經理,前段時間,公司結構精簡,她所在的部門被裁撤,所以人就在40歲的關口失業了。既然失業了,那就只能找工作了,但整個過程非常不順利,原因挺簡單:匹配的崗位太少了。
她頂尖大學畢業,又做了多年的高管,再從基層做起實在是不能接受。而高管的職位本來就少,再加上特殊的專業(物流),人到中年,女性。因此,在北京想找到對口的工作真的很難。因此,3個月下來,竟然連一個offer都沒有拿到,整個人都快要奔潰了。
這個時候,阿里內部有一個職位,無論是專業還是資歷的要求都和她非常match,經過幾輪面試最終也拿到offer,但工作地點卻在杭州。
她有一個剛上小學的兒子。因此如果去杭州上班,就像本問題所描述的,就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但如果留在北京陪伴孩子,但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是個兩難的選擇。
最後,權衡再三,她還是接受了阿里的這份offer,離開北京到杭州上班。不過比起題中的這位父親稍好一點,兩周回北京一次,陪伴孩子。
我想不會有人懷疑這位母親的智力水平(名校畢業,多年高管),因此在謀生和陪伴孩子二選一的時候,選擇謀生對她來說一定綜合考慮之後的最優解。你能譴責這位母親不懂教育,對自己的孩子缺乏愛嗎?這背後更多的是無奈。
我在北京上班,IT行業,同事中,只要沒有北京戶口(大概有一半人),到了孩子上學的年齡。大概都要面臨類似艱難選擇。選擇無非兩個:一個是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學,一個是留在北京,走一步看一步。
如果沒有北京戶口,在北京就不能參加高考。因此,如果孩子的原籍是某高考大省(例如山東、河南),因此等孩子上高中了再回原籍上學,結果可想而知。而孩子的教育關係孩子一生的大事,又有幾個家長敢冒這個險,為了所謂的陪伴,把孩子留在身邊,而和整個教育制度做鬥爭?
而像節目中所鄙夷的那樣,父親更正確的選擇就是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找一份工作謀生,然後兼顧教育和工作。我不知道武漢的就業環境咋樣,但我的同事中,很多都是名校畢業,大學學的是計算機,而本身來自三四線城市,甚至是更偏遠的地區(例如甘肅的某個小縣城)。在這些地方,傳統的工業尚且舉步維艱,更無論IT行業了。
所以,我這些同事如果但想學有所用,也只能來到大城市發展。但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孩子沒有北京戶口,到了上學年齡,要麼送回老家。要麼在其他城市(例如西安)買房落戶,然後老婆辭職陪伴孩子上學。老公收入高的兩周回家一次團聚,收入稍低的1個回家一次。更我想比起那些一年才能見一次父母的,真正的「留守」兒童,他們依然是幸福了很多了。
人和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但做出基本的生活選擇時,起作用的往往不是智力,更多的是無奈。我們不是總有機會在諸多好選擇中做出最優選。而更多是在「環」選擇中,選出那個不那麼壞的選擇,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
我也是一個父親,即使隔著屏幕,我也不會懷疑這位父親對自己女兒的愛。因此,當看到節目主持人和嘉賓對這位父親的吃驚和「鄙夷」時,我覺得他們要麼是在表演,要麼實在是太矯情了。難道以他們的見識,就不明白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嗎?我估計他們心裡跟明鏡似的,只是不願說出來罷了!
如果說節目中的父親,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孤例的話,我們當然有理由譴責的他冷漠、自私、甚至是愚蠢。但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千千萬萬這樣的例子時,我們應該做的難道不應該是反思嗎?尤其是哪些所謂的社會精英,譬如這個節目中的主持人和嘉賓!
其實我很好奇……
為什麼這種家庭模式在知乎上會被人質疑家長如何如何……
因為在我身邊,這種情況挺普遍的。
我出生在一個建築工人的家庭,父母都是職工,每年的任務就是在外修橋修路,因為那些年陝西路橋水平高,在全國各地都接工程,所以我父母呢就全國各地的跑。
我出生40天斷奶,三個月身體剛恢復好我媽就上班去了。
我小時候就被扔在爺爺奶奶身邊,人家孩子先會叫爸爸媽媽,我先會叫爺爺奶奶。
全國各地工地亂跑,三四個月能回來一次算運氣好,我小舅舅當時還在上高中,騙我叫我爸媽哥哥姐姐,我也就信了。
後來有一次我大舅媽欺負我,當時我媽剛好回來,在窗外聽到了全過程,那年我媽覺得再也不能這樣了,跟我爸商量了以後,我媽才停了工作,回來看我,那年我八歲吧。
我人生的前八年,基本上是沒有父母的。
後來我媽帶著我過了幾年,我爸依舊是一年能回來一兩次,一次能呆一禮拜都算長的工作,我每年能見我爸時間最長的就是偶爾我媽帶我去工地過個寒假暑假,上大學之前我跟我爹呆一塊最長時間是42天,因為那年我暑假是48天。
高考的時候我爺爺恰好又要去醫院檢查,高考我都是自己一個人去的。
人家都有父母陪著高考,我自己去考場考完試,吃完飯以後還得去醫院看看,考完試去網吧打了一晚上英雄聯盟就算是慶祝了。
後來我攢錢去了次廣東找現在的女朋友,然後就留在了廣東。
我到現在跟我爸關係都沒有緩和過來,兩個人在一起時間長了就會感覺尷尬,話也說不上幾句,唯一和以前不同的就是我現在給自己買衣服買鞋我都會買兩份,因為我的身材跟他差不多,他在這方面是一竅不通的。
前面已經說過了,我是一個建築工人的兒子。
所以我是在建築公司的家屬院里長大,我身邊都是這種人,樓上是,樓下是,隔壁是,滿院子全部都是,滿院子都是老幼婦孺,年齡最大的就是高三學生,因為當地沒有大學。
我覺得這家長挺好的,我爸媽在我小時候要是一個月能見我一次我能開心死。
你們覺得這種所謂的分工合作不合理,但我見過的家庭都是這麼來的,兩個人總得有一個人去賺錢工作,不然飯碗和米都沒了。
不是為了孩子兩口子早一起去工作了,何苦搞這種兩地分居的事?
覺得不合理就盡自己的能力去改變,不要在這裡嘲諷或者指責。
不但沒有意義,還很噁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