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人生》竇驍:人向山頂走,心往內看
陪伴一個人,不是給禮物而已;
陪伴一個人,不是給方法而已;陪伴一個人,不是說出一個解套方案而已;
陪伴一個人,是一起爬山,是一起渡河,是一起拔一條生命長河。陪伴一個人,是真的敬重他的生命、敬重他的苦難、敬重他的掙扎、敬重他的願意再試一次、敬重他的眷戀不舍、敬重他的不堪歲月背後的勇敢與深情。一起,拔一條生命的長河,所以,就不著急了。不著急,安靜就悄悄的來了。—— 哈克
最近喜歡上騰訊的自製節目《奇遇人生》,看到不一樣狀態下的那些明星。
一開頭吸引我的是竇驍一口地道的英語,樸實又堅定的眼神。這一次他與阿雅去印尼,準備攀登大洋洲最高峰查亞峰,海拔4884米,說實話光聽數字真沒啥感覺。當播到他們高原反應,頭疼、嘔吐、說話喘不上來氣;阿雅完全走不動,在地上爬時,去礁溪坐游輪賞鯨的畫面出現在我眼前。
天下著雨,海面很大風浪,船在海浪中顛簸,出海沒多久很多人就出現了暈船。天氣越來越不好,根本就不可能看到鯨魚了,一個接一個開始吐,哪還有心看窗外的景色,吐得昏天黑地,連膽汁都出來了。那真是有一種快死的感覺,卻必須不停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再忍一下,總會過去的。
他們這次登峰也頗費周折,那幾天一直下雨,有幾次開心地到達停機場,又因為天氣敗興而歸。等待,一直等待,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飛,無聊地坐在酒店,吃著零食,打著撲克。
這樣的等待你是無法改變的,不是說可以催對方快一點,不是你走個後門、找找關係就能解決的。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人心都是一樣的,一定有期待、失落、抱怨、煩躁、鬱悶、甚至有點絕望等等。可又能怎樣,老天這不就是給我們在上課,讓我們學會等待和安靜嗎?
相同的無力感,是不是也經常在我們生活中上演?譬如做諮詢師的我們,面對來詢者,你問他什麼都不知道,給你的回答永遠就那個幾個有限的字,那要如何才能幫他呈現出問題,有效地去幫他解決問題呢?
我有一個朋友說的很好,人家的問題都可能累積了多年,你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幫他們解決問題肯定是非常難的。哈克的那段話又出現在我腦中--」......陪伴一個人,是一起爬山,是一起渡河,是一起拔一條生命長河。.......安靜等待,因為山高水長。.......「
來詢者不知道,說不出,也許是因為他自己還在爬山的過程中,沒有到達山頂之前,他也很難給得出答案。給他一點時間,不著急,靜待花開。
當竇驍跟著專業登山嚮導,喘著粗氣,近5個多小時的攀登,一步步到達頂峰時,他說」當我們在山下時是往外看,而在爬山的過程中,你是一步步在往內走。站在山峰的時候,人的心是往裡看的。「
我是這麼理解的:當我們處於旁觀者時,看到的更多會是表象;而當身在其中時,你能做的更多是關注當下,關注內在的「我」真正想要走向哪裡。在攀登的過程中親近山體,靠近自己,不抗拒,全然的接納,無間的配合,才可能到達山頂,活出更好的自己。
阿雅因為高原反應最終放棄登山,儘管非常不甘心卻十分清楚自己要什麼--「為了我愛的人,要保護好自己」。面對那樣的現狀,不是不可以挑戰,不是不拼,只是她明白那突然閃過腦海的女兒是她割捨不下的。如果有萬一,她知道那會面對什麼。「如果我還年輕,如果我是二十多歲,我一定會去。」因為不同的階段我們面對的責任不同,承擔的角色不同,自然需要考慮的東西就不一樣。
人生最可怕的,其實是你拚命往前沖卻不知道為什麼在沖,也不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向內看,心往裡看,是讓我們更多地去關注內在的自己,而非外在的環境。說到這裡,我又想起前幾天有過簡短交流的一個大學生,「如果現在得到了老師和其他人的肯定,那你就會喜歡上這個專業了嗎?」 「是。」
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學,過程都從來沒有認認真真學習過,而每次能升到重點學校卻都是因為臨時補習起到了作用。因為老師只是為他而服務,又或是得到了某些人的認可與肯定。沒錯環境很重要,每個人的學習模式也不同,但很多時候這些外在的東西我們無法掌控,難道我們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給這些不可控的因素嗎?
在我一個個問題幫他梳理呈現中,他突然若有所思,我問他」你是不是發現什麼了?「他點了點頭。我們可不可以放開這些外在,靜靜地思考一下我到底要的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我熱愛又適合的?我喜歡歷史專業又到底是因為喜歡這個專業的哪一部分?我期待著從中收穫什麼?當我們把自己活好了,那些認可和肯定是不是就會隨之而來,錦上添花的呢?
無論是攀岩還是生涯諮詢,都是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去發現自己,看見真正的自己,關注未來與當下,調動可用資源,去實現自己最真的夢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