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行30年零差評,蔡康永終於道出真相:每個年輕人都必須要小心這個高情商陷阱

01

那些想成為高情商的人,99% 都誤解了

這些年,朋友圈流行著諸如「真正優秀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這樣的論調。

就像村上春樹

說的,「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

曾經,這也是我認為的高情商。

直到上兩周,我遭遇了一場來自朋友的「網路暴力」,開始重新思考「高情商」到底是什麼。

臨近年底,大家都在沖業績,我經常加班到凌晨 2 點,每天只睡 4~5 個小時。脫髮、黑眼圈、皮膚粗糙,脾氣暴躁......恰逢朋友找我吐槽辦公室政治,我忍不住回了一句:「你又不是三歲小孩,麻煩自己解決好嗎?我已經幫你很多次了,真的很累」。

朋友特別生氣,居然把我倆的聊天截圖在朋友圈「公佈於眾」。結果,底下一群我們都認識的人瘋狂diss:

「她不是情商挺高的嗎?都是裝的吧。」「她那麼正能量,怎麼這兩天的朋友圈那麼喪,看著太不舒服了」「沒想到她居然是這樣的人,裝得把我們都騙了,高情商的人原來這麼假啊!」

我氣炸了。

在別人眼裡,我人緣好,性格好。

誰和誰吵架了,我總是充當調解員的角色,化解無數「絕交」的矛盾。

毫不誇張地說,我是朋友圈公認的高情商代表。

可是,此時的我不禁思考,高情商的人,就是要不發脾氣、不爭不搶八面玲瓏、跟任何人都能聊得火熱無欲無求、走到哪裡都很佛系、時時處於樂於助人、老好人、熱心腸的狀態的人嗎?

終於,我在北京的「人生答疑館Live」活動上,我與蔡康永聊了聊,他揭開了我長久以來的困惑:

「正如大家都覺得林志玲是高情商代表,但我遇到她的時候,都會當面和她說,你不要再這樣子,你很溫柔體貼,很照顧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開心,但你自己會很累。」

「很多人誤會情商是閹割自己的情緒,變成一個五官模糊,沒有情緒,永遠微笑的人。但,恰恰相反,高情商的人是懂得照顧和表達自己情緒,即使那是憤怒、悲傷、痛苦。」

這句話,拯救了我。

02

高情商的背後,或許是自卑和敏感

今年年初,蔣方舟自曝迎合與恭敬成了她 28 年來的唯一標籤。

工作的時候,面對比自己年長的大人,她都會恭敬地說:「您說得太對了,再給我們來一段唄」。

其實,她內心很想去反駁。

做任何事情之前,她的第一反應都是「能不能滿足他人的期待」「會不會被他人喜歡」,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更害怕暴露自己最不堪的一面。

某期《圓桌派》,她在「是否介意男性怎麼看待自己」的問題時說道:「我還是屬於兩性市場上,在被挑選的過程」,承認心裡有股自卑。

儘管她 7 歲開始寫作,9 歲寫成散文集,12 歲和余秋雨一起接受採訪,24 歲就擔任《新周刊》雜誌副主編,在眾人眼中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實際上,不僅是蔣方舟,就連在《奇葩說》擁有高人氣的顏如晶也說,每一個看起來很親切的胖子,都會告訴你們,他很快樂。

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體型不被喜歡,所以只能嘴硬著說不介意,讓別人以為自己情商高,性格好,這樣才能交到朋友,實際上內心非常敏感與忐忑。

顯然,沒有誰能做到完全不介意地「做自己」。

我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情商低,是否會得到不好的評價?所以,我們往往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迎合他人,還安慰自己「這是為人處世,提高情商」。

沒有人知道,在這種迎合、強迫改變的背後,其實是「我看不起自己」的那份自卑與自我厭惡。

我問他:「如果一個人總是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而不是表揚,怎麼辦?」

「沒有人能豁免於世界的眼光,年輕人除了面對自己,還要面對別人和大眾,他們就是到死為止都不會放過你。同學評論也好,同事評價也罷,我們都創造了好多為難自己的標準,而別人評論你的時候,你需要問自己,這樣的我能不能接受?」

蔡康永若有所思。

03

大多數中國孩子的迎合與自卑

是從小被情感忽視開始的

人生來就有情緒,難過會哭,開心會笑。可是,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閹割自己的情緒,反向地去迎合呢?

或許,是從小被父母情感忽視開始的。

蔡康永坦言,「情商探討的其實是檢討『聽話』下長大的孩子。無論哪個場合,我收到最多的疑問都是:『爸媽讓我怎麼樣,但是我不想這樣!』你放棄了喜歡的工作,放棄了居住的城市,放棄想要結婚的對象,然後呢?」

「你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會說,當初那個聽話的孩子去哪兒了?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一切以大人的情緒為情緒,關鍵在於爸爸媽媽會不會滿意,而不在於你,你不能有自己」。

忽而想起上周看過的一部電影,《狗十三》。

13 歲女孩李玩,性格直率,有什麼說什麼,從不會掩藏自己的內心。

第一次被忽視,是父親把她喜歡的物理興趣班私自篡改成英語班之後。在他眼裡,一旦把英語成績補上去,拿下口語大賽的大獎,就能直接保送重點高中。說白了,他真正關注的,只是成績單上的數字,而不是她的真實內心。

不過,成長中的傷痛總是來得比想像中的快。

第二次被忽視,是李玩丟失了一隻狗之後。全家人選擇隱瞞丟狗真相,買了一隻相仿的狗糊弄她,未料被她識破了。

這一次,她歇斯底里地反抗,還弄傷爺爺的腿。對於她來說,那是父母離異後,她僅有的安慰與陪伴。

一氣之下,父親將她暴打一頓,酒瓶碎渣剜著她的肉,鮮血淋漓。

第三次被忽視,是那隻被家人拿來糊弄的狗被送到狗肉店的時候,因為它咬傷了弟弟。李玩哀求父母不要把它送走,決絕的父親開著車揚長而去。

失去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的李玩,終於放下執念,徹底變得「懂事」「成熟」。畢竟,多次反抗得到的都只是挨打,不如學會接受成人世界的規則,默默隱忍與妥協。

她努力拿下年級最高分,接受自己不喜歡的英語班;

在飯局上,為了不讓爸爸難堪,她忍痛吃狗肉。

看著終於「長大了」的女兒,父親情不自禁地在車上興奮地唱起歌來。

電影里還有一幕,李玩羨慕表姐有個帥氣的男朋友,更羨慕這個同齡的表姐比自己身材發育得更好。所以,她時常偷偷地獨自對著鏡子,露出胸衣來比較,這個年紀的她充滿自卑與敏感。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感忽視」,如果孩子從小只能得到來自父母的迴避與否認,情感需要沒有被父母接納。

久而久之,你會懷疑自己的情緒感受:「我有這樣的感受,是不是我不正常?」,甚至會開始為自己有情感需要感到羞恥,認為是自己太貪心。

直到最後,你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情緒需求,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長期被「社會標準」的框架束縛,被社會所賦予的如「貧窮會被人看不起」「胖或丑會被嘲笑」等觀念同化。

你甚至被迫「學會」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劉慈欣說過:「在中國,現實的引力實在太沉重了,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

那段被迫接受世界規則的歲月,終將讓我們誠惶誠恐地長大,拚命迎合社會標準,卻無法自我接納。

04

承認吧,其實你可以不那麼強大

馬東在《奇葩大會》上說過,他喜歡蔡康永,是因為他有顆「惡毒」的心。

這種「惡毒」在於,當整個社會都在宣揚同一種主流觀念時,他敢於跳出來戳破生活的真相,毫不忌諱地承認世界的不堪,然後帶著自己的堅持一路前行。

蔡康永出生在一個上海貴族家庭,父親在外忙碌工作和應酬,家裡客人總比親人多。11 歲開始幫父親拍油畫,去拍賣所好像逛商場。

他曾在某次採訪中透露:「家人對我的好,是那種客套的好,我甚至從來不與母親談心事,從小便懂得投其所好」。

所以,學京劇是為了討大人喜歡,從小也順著爸爸的意思好好念書。原本錄取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又轉到外文系。

直至他開始接觸不同階層的朋友,有意識的自我覺醒,終於不再順著父親的安排過下去,一心想學電影,恰好父親也想讓他出國念書,只是百般不想如他所願,因為那是戲子才幹的事。

後來,討價還價之下,他終於可以隨心所欲,進了 UCLA 讀電影電視研究生。

我們常說做自己,現實卻是我們經常對當下選擇的方向很不確定,我很好奇:「自己到底是怎樣」?

蔡康永告訴我,你可以栽培一個「分身」。從心理學上看,這就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相互制衡。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它不顧一切地尋求滿足和快感,是非理性的慾望與衝動。自我是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現實中的自我意識。超我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所謂的「分身術」,其實是將現實中的自我分成兩半。

當我們處於社會標準之下的超我過於強大,導致自己很不舒服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放下當下的自己,通過獨處時不斷自問自答,自說自話,從而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問一問自己:「我到底哪裡不舒服?為什麼不舒服?」

此時,「當你覺察完畢後,又該如何處理過於負面的情緒?」

他很淡然:「我們的認知系統里,總是存在著『樂觀是好的,悲觀是不好的』、『外向是好的,內向是不好的』、『自信是好的,自卑是不好的』等各種過於『正確』的觀念。所以選擇去迎合社會標準,去強迫修正自己,可我們忘了,真正的樂觀是你得承認悲觀的存在。」

「那些所謂的負面情緒是很棒的體驗。例如,因為後悔你才知道下一次要珍惜。你只要去體會,不斷反問自己這一路走來是很舒服嗎?一旦感受到自己不舒服,這就是轉化的契機與開始」。

如果我們可以承認明天也許不會更好,承認自己沒那麼強大,你活得更舒服,也更容易找到改變的出口,而不是一想到過於沉重就迴避。

你還是可以去打遊戲,和朋友喝酒、鬼混、失戀,只不過你要知道,這一切都會結束,如何找到一個平衡的支撐點,這才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遇見蔡康永,是一次偶然。

台上的他,說話是溫柔的台灣腔,與不同城市飛來的人,說著不同的口音,差點忘記自己身處霧霾罩天的京城。曾經困擾我的「情商困惑」,或多或少,獲得一些啟蒙式的思考。

在北京涮肉的季節里,仍會不經意地思考蔡康永說的一句:「情商從頭到尾就是一件自己對自己的事,也是探索自己的樂趣。當你樂在其中,對很多人云亦云的標準放到一邊,不被控制,那麼,你真的很酷。」

- The End -

碗仔手記:

壹心理首次舉辦的「人生答疑館Live」活動,幸運遇見蔡康永,也遇見一群自我覺醒的年輕人。

他們或是經歷另一半的背叛,不知如何才能從這場情感創傷中處理負面情緒;或是多年的漂泊者,不知該堅守一線城市,還是該離去.....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惑,接下來期待與你在不同城市裡相遇,世界和我愛著你。


推薦閱讀:

TAG:蔡康永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