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的想法和計劃很完美,實施起來卻問題重重?

原創作者:劉熱生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才是一個人成長的正確打開模式。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說過: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我們現在的很多教育,往往是本末倒置,這也是很多孩子在學習、成長中出現問題的根源!

昨天期中考試成績出來了,老師很快把孩子的成績單發給我,成績在下滑。

兒子這次成績有波動 在我的預料之內。他沒有長遠規劃,又不能系統地學習。在我看來,孩子的心智還不夠成熟,隨時都在變化自己的學習狀態。如果今天老師批評他了,他可能就會馬上投入學習;如果今天老師表揚他了,他可能就會飄飄然,開始給同學們講解歷史故事,講的眉飛色舞,就是這樣一個完全保持天性的兒童狀態。

1

理想

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從老師的角度很不滿意,因為老師認為他還能考得更好。從兒子的角度看,他自己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考完試時,他認為自己考得很糟糕,成績會很差,所以成績出來,比他自己預期的要好一些,他就很滿足了。在學校里,老師指出了他的問題,他自己也做了反思,做了總結,似乎找出自己的問題在哪了。

可晚上吃完飯後,孩子明顯進入了放鬆的狀態。他說今天的作業少,自己可以很快寫完作業,結果,到了十點半作業還沒寫完。孩子的想法和他的行動完全不能匹配。在開始學習之前,自己滔滔不絕地說,今晚要做哪些複習,總結哪個問題,結果十點半還沒有寫完作業,還說自己有點累了,顯然計劃是沒有法實現了。

這樣的事情常常發生,每個周末都是信誓旦旦說自己要複習什麼,可最後都會因為沒有抓緊時間,導致實現不了自己的計劃。這讓我想起了那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2

語言

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不僅兒子存在這樣的問題,其實,很多孩子也都有這樣的問題。

鄰居家的女兒,看起來也是一個很要強,很努力的好孩子。常常下決心要好好學習,結果,每次下完決心,真正到了學習的時候,她還是無法克服困難。比如,到了晚上十一點,她就會覺得自己累了,不想學了。雖然每天都在下決心要去努力學習,可真正在學習中只要感覺到任何不舒服,她都會選擇退縮。

最近,我們給很多孩子做了學習能力的診斷。我們發現,現在的很多孩子表面上看什麼都明白,但是在行動卻一直跟不上他自己的思想。一直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爆炸,無處不在的信息衝擊著我們每個人,讓我們目不暇接。一會兒健康頻道告訴我們我們吃韭菜好,因為韭菜有什麼營養,一會又有人說吃土豆好,土豆未來可以變成主食,當然也有人說不能吃太多土豆,因為澱粉含量高,容易變成脂肪,不利於健康。總之,關於一個事物就可能有好幾個版本,而且每個版本似乎都有它的道理。顯然,生活中自圓其說的講道理的信息鋪天蓋地了。所以,孩子們也不自覺地學會了這些道理。

很多人認為懂了道理,有了想法就離成功很近了。其實,知道和做到有著質的距離,相差的太遠了,甚至可以是天壤之別。但是在關注知識的時代,很多人在拚命地學習知識,他們以為知道了這些知識,就會獲得成功。王陽明過,「知」一定要和「行」統一,沒有「行」的「知」,不是真正的知。只有把「知」轉化為「行」,這時才是真正的「知」,「知」指導「行」,「行」也會給「知」帶來反饋和調整。

3

「知」和「行」

不和諧

今天的孩子,之所以暴露出"知"和"行"的不和諧,更多的源於我們的家庭教育。我們很多時候是在給孩子講道理,而很少讓孩子獨立行動。而沒有獨立實踐行動的孩子,常常會處於"想當然"的狀態。他們所遇到的現實,總是和自己的想法不吻合,常常會有矛盾衝突,而這恰恰是改變孩子們的最佳契機。但是,我們的家長們很多時候為了讓孩子有好的成績,好的結果,我們常常等不及孩子自己去慢慢成長。我們會指揮、控制孩子們行動的過程,這使他們完全感知不到自己行動的局限性。

當然,有的孩子還會把父母給鋪墊的成功,當著自己的能力,不斷地炫耀。這樣,他們常常不能量力而行,常常會天馬行空的下決心要去實現什麼目標。但是,在做的時候卻又能力不足,無法完成。這時,他們很難客觀、理性地去分析原因,只會抱怨別人沒有給到他足夠的支持和幫助。當然,這也是青春期的基本特徵,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歷程。

放手孩子們吧,讓他們獨立面對風雨。無論是跌倒,還是爬起,無論是汗水還是淚水,這些經歷都是孩子們在積蓄成長的力量。只有在實際、行動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夠真正的獲得生命和成長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來和明天!


推薦閱讀:

TAG:想法 | 計劃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