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也會得關節炎嗎?

說到關節炎,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肩關節和膝關節這些活動範圍較大且解剖結構更大的關節組,而對於頸腰椎的疾患,往往歸咎於「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肌勞損」。其實,椎體之間的關節雖然小,但它們所產生的炎症也還是很「要命」的。

然而,因為這些部位之間的關節位置很深,所引起的臨床癥狀又和椎間盤突出很類似,所以常常容易被混淆,加上學術界對其認識還不夠,曾經很少被重視和關注。這些歸因上的認知錯誤所帶來的後果就是,針對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或保守療法根本無法解決反覆持續所存在的腰腿酸痛麻木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腰椎關節突雖然小,但它們的結構和其他任何帶有滑膜的大關節都是一樣的。關節囊、關節滑膜、關節軟骨,這些結構到底怎麼回事,可以移步參閱另一篇圖文——

孫悅禮:關節勞損與關節炎之間,差了那麼幾聲彈響?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在急性創傷和慢性勞損下,椎間關節周圍發生滑膜炎或關節囊炎雖然不似膝關節那麼多,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為腰椎關節多節段組合且成對排列,當受力不均或受到外傷後,往往好幾節腰椎關節同時產生炎症,而在脊柱周圍的神經節又比膝關節、肩關節周圍的外周神經離中樞更近一些,反饋機制更豐富,因此這區域的炎症會帶來更強的疼痛感知和更敏感的生理反饋。

腰椎椎間關節周圍的神經分布與壓痛的原理

腰椎小關節之間包裹著含有神經末梢的小關節囊,在小關節囊上分布著兩種「感測器」,分別為「傷害感受器」(nociceptive receptors)和「小體感受器」(corpuscular receptors)。當肌肉拉傷產生炎症物質刺激到腰椎小關節的關節囊時,「傷害感受器」會受到刺激引起神經衝動,從而產生疼痛。另一方面,「小體感受器」為了抑制疼痛感覺,會自發性地調整身體對傷害的耐受度。常見的推拿手法、針灸等物理治療,原理上都是通過外部物理刺激促進「小體感受器」對自我傷害疼痛的抑制效應而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的。

如果腰椎小關節發生滑膜炎,關節囊表面的這些感受器就會進入異常狀態,即使沒有拉傷或扭傷,腰部也會反反覆復出現疼痛,腰部深處有壓痛,腰部活動困難,但不伴隨神經放射的癥狀,一般局部關節囊封閉注射後,疼痛就會消失。

因此,根據現有的認識,脊柱小關節之間創傷性滑膜炎可能主要的引起腰痛的病因之一,其權重甚至高於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小關節之間的滑膜炎雖然局部影響比較有限,但如果不積極治療,滑膜組織會不斷增生增厚,充滿在空間有限的小關節腔,嵌頓和擠壓頻繁發作,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生活和工作。描述腰痛常用到的「痛到直不起腰」的說法,其實表達的就是一種「被動體位」,當腰不直起時,腰椎椎間關節之間的壓力較小,他們之間的滑膜炎對周圍神經感受器的刺激減弱,就會稍微緩解一些疼痛的感受。

但如果長期維持這樣"不直起腰"的被動體態,就會破壞骨骼、肌肉、韌帶之間的原有平衡,產生更長久的問題。骨盆前傾、骨盆左右傾斜、脊柱側彎,都來自於被動體態的代償改變。

當骨盆前傾時,腰椎靠近骶骨的區域會受到很大的壓力,由此引發的疼痛非常嚴重,並放射到臀部和下腹部,但不會引起下肢坐骨神經分布區。

因為該情況和「腰椎間盤突出症」很類似,很多情況是病人因為劇烈腰痛來醫院拍片子,片子上發現腰突症就誤以為是本次腰骶部疼痛的病因,然而即使針對腰椎間盤做了手術,卻很難有效緩解腰骶勞損的癥狀。

現代醫學過度依賴於直觀的影像來觀察解剖結構的改變,卻忽視了活動過程中功能的改變,MRI、X線、CT雖然一目了然,但仍不完美。最基本的腰椎活動度檢查、腰部體征檢查、神經放射檢查等一系列體格檢查雖然繁複,但的的確確可以發現更多影像學所無法表現的狀態,加之脊柱結構複雜,治療方法多樣,就更需要系統全面精準的診斷,才能對症治療、標本兼治。

友情提示:如果感到不適,雖然網上可以尋求到不錯的建議和指導,但及時就醫仍然是您不二的最佳選擇。


我是孫悅禮,上海中醫藥大學骨科醫學博士,目前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脊柱病研究所工作,參與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的諸多臨床工作和科研項目。研究方向涉及用力學刺激促進骨折癒合、治療骨質疏鬆,以及脊柱退變性疾病新葯開發等。業餘時間愛好畫畫,並結合這一特長投身科普數年,屬於那種「可以把疾病搞明白,還能把道理給人講清楚」的人。

歡迎在知乎上關注我,以及我的知乎專欄:桑小尼畫說賤骨頭,我會堅持把自己掌握的骨科和康復醫學知識,用擅長的方式做一些科普常識,期待大家的留言、互動和反饋。

推薦閱讀:

TAG:腰痛 | 健康 | 體態矯正(體態校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