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成功?怎麼成功?愛因斯坦:大部分人一生的追求都毫無價值
星爺有句台詞說得好:人要是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幾乎所有人都有夢想,人人都有要實現的目標,比如豪宅豪車,比如功成名就,比如打發時間...
人生在世,所謂成功,就是我輩俗人孜孜以求的得償所願。
但有史以來最聰明的科學家之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說,「當我處於少年時期的時候,我就深深地意識到,大部分人一輩子追求的目標和想要實現的願望,都是沒有一點價值的。」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願望、目標和成功才算是有價值的呢?
「不要去嘗試做一個成功的人,要儘力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愛因斯坦認為,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於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
他說,「不要去嘗試做一個成功的人,要儘力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在愛因斯坦看來,「一個人的價值應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看他索取什麼。」,至於個人的感官刺激和享受,對物質財富的佔有,對名利的追逐,簡直是豬欄一樣的願望。
這些都是狹隘的,自私的,低級的,自我的。
「我評價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只有一個標準,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擺脫了自我。」
評價一個人的成就,古人有蓋棺定論的說法,也就是看這個人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盤算他究竟對這個世界、社會、家庭、國家和後人等留下了多少貢獻、價值。
「世界因他而更美好」,是對一個人一輩子的最大肯定。
所以,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世界因我而更美好」就是了。
那麼,怎麼才能夠成功呢?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要去的地方。」
做科學家需要天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樣的天賦,誠然科學家對世界的貢獻比較大,但做音樂家、政治家、企業家等的價值也不小。
實際上,對普通人來說,組織化的創業行為更容易對社會形成較大的貢獻。
如馬雲和阿里巴巴,誰能否認其對科技互聯網、零售改造升級、文化等社會各個領域的推動作用?
「創業永遠挑選最容易做、最快樂做的事情。創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你喜歡他,你喜歡這個工作,你喜歡做這件事情,那是最大的激情、最大的動力所在。」
馬雲對年輕人說過,如果你為了掙錢,我告訴你,永遠有比你想的更掙錢的東西。你選擇是因為你喜歡,你喜歡你就不要抱怨。你們一定會替我們找到未來。不是每個80後、90後都會成功的,但是有人會成功。
「誰會成功?你勤奮、你執著、你完善自己、你改變自己,這樣的人會成功。我不是一個成功學的人,我不喜歡看成功學,我只看別人怎麼失敗,從別人失敗里反思什麼事情我不該做,從別人成功里也會反思,他為什麼成功?我要學他的成功還是學他的精神?」
所以,想要成功,你先要有一個喜歡的、要去的地方,這就是你的目標,你的方向。
目標究竟有多重要呢?
網上流傳過這樣一個實驗:
據說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有一年他們對即將從哈佛大學畢業的一群學生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這群學生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27%的人,沒有目標。
25年後,合佛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了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安逸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特別的成績,恢復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的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所以,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也就沒有生活。
昨天我說過,有正確的方向,有努力,有堅持,再有一點點運氣,才會有成功。要想成功,先要問問你的理想,你的興趣,你的才能是什麼,「你有什麼,你要什麼,你放棄什麼」,你的興趣和理想就是你的方向,沒有方向的追求,或者說目標錯誤的方向,都是沒有意義的。
蒂姆·費里斯在《巨人的工具》里指出,真正厲害的人,想的不是掙更多的錢,獲得更多的權力,而是想干成一兩件有價值的事,不杜此生,證明自己的存在。找到自己願意付出一切的使命,為之努力。做一件事情,不是為了完成一個某個具體的「目標」,而是為了發展一個「系統」,「目標」著眼當時當刻能完成什麼,「系統」則是綜合發展。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系統,一個生態,因此你要有個「系統」思維。
但有了目標和方向還不夠,因為到達目標的道路從來都是曲折的,坎坷的。
就創業而言,創業者必須具備起碼的水平,「一個領導人重要的素質是方向、節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
任正非說,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而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
「灰度是常態,黑與白是哲學上的假設,所以,我們反對在公司管理上走極端,提倡系統性思維。或許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是錯誤的,在錯誤的邊界之外,我們就一定走向正確的方向。」
我們現在創業,經驗可以摸索,道路可以跟隨,唯有系統性思維只能是自己下工夫。
而有了目標,有了方向,還要有信念和堅持才有機會達到成功。
如果沒有牢固的信念,你就會在任何一個方向上淺嘗輒止,最多是做個跟隨者,永遠無法達到頂尖的水平。
創業是如此,各行各業都是這樣,如拳王阿里從12歲開始打拳擊,打了一輩子,他告訴人們他成功的秘訣是:每一拳打出去都要更有力;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也曾做過一個調查,驗證了「一萬小時定律」:學小提琴大約要從5歲開始練習,起初每個人都是每周練習兩三個小時,但從8歲起,那些最優秀的學生練習時間最長,9歲時每周6小時,12歲8小時,14歲時16小時,直到20歲時每周30多小時,共1萬小時。
卡爾·威特說,「堅韌不拔,在我看來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美德,它是與上帝同在的。」
看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人士,你都可以找到「目標、信念和堅韌不拔」的三個成功要素。
「什麼是偉大的事情?偉大的事情就是無數次平凡、重複、單調、枯燥地做同一件事,就會做成偉大的事。」
馬雲所說的,就是堅持的力量。
要知道,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鮮花和掌聲只在最後,甚至最後都不會出現,一路漫長,充滿了無數的枯燥、簡單、重複和平凡。
但那又如何,只要你相信自己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就夠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