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建立人生準則

前段時間百無聊賴之際無意翻閱到一部日漫《十二國記》,看之前我先翻了翻豆瓣評價(下意識的去評估投入產出比),評價的人不多,但是很多評價說兒時的這部日漫奠定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我隨之著了迷,到底是一部什麼動畫有這麼大的魔力?

在看了前幾集的略顯拖沓的情節後,越發後面越來越精彩。看到女主從一個柔弱的女高中生,在不斷面對自己內心的批判與掙扎中變得越發強大,看到了活在自己痛苦之中的鈴,看到也不知道為什麼而存在的淺野,其中有很多讓人深思的對白,從這部動漫的各個人物角色中,總能找到那個似曾相識的自己。

活出自我

我從小就是那種乖乖孩,周邊幾乎所有的親朋好友對我的評價基本都是「聽話、懂事」,無論是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的關係,還是在家與父母親人的關係,我都處理的很融洽。我曾一度認為這是自己處事得體的結果,看到了陽子面對自我的時候,才知道了原因。陽子像畫出來一樣的優等生,私生活和家庭都很踏實,和同學的關係十分友好,老師們也很喜歡她,不過一般來說這種事是不可能的,對老師來說都額好孩子,在同學間就會被梳疏遠,在朋友心中受歡迎的話,在父母看來就像是走上了歪路一樣,每個人眼中看起來都好的孩子,往往只是為了讓別人認同自己而喪失了自我,一味地迎合別人而已

反觀自己又何嘗不是呢,以前都在按照別人的眼色與期望生活著,活成了別人期望的樣子,反而丟失了自己。以前父母任何的決定,我幾乎都是順從,老闆的任何安排與要求我也是全盤收納,知道有一天,我覺得我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以及對事物的價值判斷了,我開始嘗試的去獨立思考,對父母意見的反駁讓他們很是意外,讓他們讓為一向很乖的兒子變了,變得不再聽話了;對老闆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即便是雙方都沒能很好的控制好情緒。此刻,我覺得我才是我,之前接近三十年似乎都活在一個皮囊之下。

最近延禧攻略比較火,魏瓔珞得到皇后的格外恩寵,究其原因,竟然是:瓔珞就像當年的自己,所以保護瓔珞就像保護當初的自己。魏英璐是在為自己而活,而其他人都是在為別人而活,活成了別人期望的樣子,以至於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 ????

投資回報

有人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永遠不變的友誼,只有不變的利益」,單這句話我是贊同的,畢竟這個世界運行的基礎就是以經濟發展為基本規律,一切利益化,也不是我們能改變的社會規則。職場上,大家成為相互的朋友的前提是在能力圈範圍差不多的時候,你有的東西正好是我要的,如果不在一個朋友圈內,這種關係也很難維持。生活中,人每隔七年的交際圈會發生一次改變,不是因為友誼不在了,而是因為我們在考慮投資收益比的思維習慣影響下,那些低價值的社交被我們主動過濾掉了。成熟的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開始思考,對我有什麼好處,我能得到什麼,即便是愛一個人,也會去衡量我是不是愛他比他愛我多一點點。其實,計較的太多,讓我們過的異常疲憊,社會其實不負責,複雜的是人心。

陽子曾說:就算被人背叛,那也只是背叛別人的人變得卑鄙!因為不是出於善意就不相信人嗎?如果對方不親切對我就不能對他親切嗎?我相信對方,和對方是否背叛我,沒有任何關係!我只是一個人,這就是為什麼所有有關我的事有我自己決定!就算沒有任何人對我好,就算怎樣被其他人被背叛,我也不會成為一個不相信任何人的卑鄙小人!跟世界各他人無關,因為我想對人親切所以親切,因為我想相信別人所以相信!

比慘心理

因「蝕」被捲入十二國的大木鈴,一度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跟別人比不幸。有時人在說『我好不幸』時也許與說『我好幸福』時一樣充滿了自豪!人一般都不願承認自己是這個世上最幸福的人,倒是拚命與別人爭奪『我是世上最不幸的人』,至少『在某一方面我就是這個世上最不幸的人!』從而給自己自憐的理由,從而認為大家都應該同情我,順從我,這其實是奢望更多幸福的一種心理!

若一個人實在是無法忍受時,他必定會逃,如果他沒有這樣做,不管是什麼理由,那必定是還可以忍受,並潛意識地把自己置於這種悲慘的地步,一面在自憐:『我為何如此不幸?』一面在自欺:『一定會有人給我幸福!』。

祥瓊曾說:只是在炫耀自己比別人更不幸,不是嗎?說什麼那傢伙很可憐,自己更可憐什麼的,只不過是在刻意讓自己覺得不幸而已。有痛苦的事很偉大嗎?能夠忍受痛苦很偉大嗎?我的話就想辦法讓自己不那麼痛苦。說什麼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更痛苦根本是假話,每個人其實都有同樣多的痛苦.真的痛苦的話,人就會拼了命想辦法從那種情況下逃脫出來.沒有逃走,是因為姐姐只是喜歡把自己置身於不幸的感覺里不是嗎?對這樣的人為什麼要同情?

這個世界上的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半幸福,一半痛苦。遇到痛苦的事情,不要以為是社會獨對自己的不公,應盡全力突破困難,化危機為機遇,讓困難成為自己成長的助力器。

為行為負責

以前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我們做任何事情一旦決定了,就需要為結果埋單這件事。沒有誰提醒過這個是現實世界的生存法則之一;也許我看到或聽到別人說過,但是沒有體感,絲毫不認為這條可以成為人生原則之一。直到去年在看《畫江湖之不良人》中張子凡的九叔的情節,讓我有所領悟。 張子凡九叔叫李存忠,奉老大李嗣源的命令找回張子凡,在找到張子凡之後,按理說任務完成了,就該回去了,但子凡請求其救出李星雲,其明知要在汴州營中撈人按期的武力就是以卵擊石,又考慮到如果如果能順便把李星雲帶回通文館的話,又是立功一件,此時擺在李存忠面前的是一個選擇題,要不要做這個風險與收益並存的支線任務呢!結果如大家預料的一樣,任務失敗,害的十二叔李存孝慘死汴州,自己也深受重傷,張子凡也沒能如願帶回,在回到通文館向李克用請罪時,迫於壓力被李嗣源的射殺,當場斃命。

我們在小的時候不需要為行為負責或者沒有被教育要為行為負責,是因為父母是我們的庇護傘,我們在外面闖禍犯錯了,父母總是說會想辦法擺平,我們反而逃避了懲罰,這就導致了缺乏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思考。小孩子的世界與成年人的世界不同,需要按照成年人的遊戲規則生成。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謹慎考慮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其結果,如果不能或者不願,那就不要做這個決定,不要要讓自己成為巨嬰,做了事情又不遠承擔結果的人。

無論生活還是工作當中,也是如此,你要想有所成績,就必須做好因成績不佳而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比如因做阿里雲而苦守多年受盡激諷的王堅博士,比如因推進阿里做社交軟體來玩的前CEO陸兆禧,做成了一代功臣高高在上,做失敗了,退出歷史舞台。人生中的機會並不多,做好每一次的決斷,不要事後為你改承擔的結果而嘖嘖不休。

無論你聽過再多的道理,當你沒有經歷過一些事情或者心智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你是不會理解這個道理的,所以人們會常常說「道理我都懂,然後並沒有什麼亂用」,那是因為你經歷的還是太少,痛了你就明白了。

人生信仰

以前我是不太相信信仰的,這可能跟中國大環境下缺乏信仰有關。從小到大,沒有任何教育說要建立個人信仰,要建立個人人生準則與道德底線,也不知道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個合格的人。那時候大人們只會問,你長大了想當什麼,我們會回到當醫生或者警察亦或者老師,但是也說不清楚為什麼相當。直到從《十二國記》中看到了樂俊,我覺得,他就是我想要找的那個人生導師。真誠待人,而不是懷有功利心;即便整個社會都不接納自己,自己也要努力拚搏,活出自我;強大的包容心,對過失的包容,對不公的包容,對人心陰暗面的包容;樂觀積極向上,睿智而博學。

在我們面對教條主義式的價值觀灌輸時,我們往往都是懷有抵觸心理的,像動漫這種以動人的故事來告訴你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值得推崇與堅守的,更能讓人信服。有了人生導師,就應該在生活中踐行,做到知行合一。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主動讓座,主動拾起垃圾,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多以有愛的眼光看到這個世界,你會發現,有底線、有準則、有信仰、有關愛的人就在你我身邊。

推薦閱讀:

TAG:人生 | 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