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本能論(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後期思想認為,人有兩種本能,一是愛的本能(或為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設性的,後者是破壞性的。兩種本能雖然作用相反,但卻同時並存,此漲則彼消,此消則彼漲。

弗洛伊德引用叔本華(Schopenchauer)的話斷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死亡本能,或有時也被稱為死亡願望的最重要的派生物是攻擊,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攻擊是指向外部對象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一種自我毀滅的需要;弗洛伊德認為,殘酷、自殺、謀殺以及攻擊都是死亡本能驅使的。雖然弗洛伊德從沒有把死亡本能理論發展的像求生本能理論那樣完整,但這一理論仍然是他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弗洛伊德認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人類兩大基本本能。弗洛伊德認為,「一切有機體的本能都是保守的,都是從歷史上獲得的,並且朝向回復某種較早期的狀態」,「原始生物實體從一開始就不想改變,如果條件不變,它就總是只重複同樣的生命歷程」,「有機體的保守本能已經每一種強制性的變化被同化到有機體生命的過程中,並且把它們儲藏起來,以供今後的進一步重複」。

可見,弗洛伊德認為,世界本來是無機的,生物的出現就是因為世界發生了變化,世界環境的變化使得生物有了繁殖的能力,也就是說有了生的本能,但明顯這是外界促使其在生物體中形成的,真正先天存在的是無機的本性,死本能就是把人帶向無機的,所以,生物的目標就是向死前進,生物的真正本能是死本能。弗洛伊德認為,「正是通過愛欲這個機構,指向外部世界的破壞性本能才從自身發生轉向」,「本能衝動的本身一定是愛欲和毀滅性的混合」,就是說,死本能,它是與生本能同行的,死本能是生命活動真正要達到的目的,生本能必定和死本能同行,而且為死本能服務而已。由於「死的本能在本質上是緘默的,生命的叫喊大部分是從愛欲發出的」,因此,要達到死本能的目的,其途徑是迂迴曲折的。


推薦閱讀:

TAG: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