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嫉妒過別人嗎,嫉妒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02-25
嫉妒是指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應當團結的人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或者是敵視的心理狀態,故一旦放任即可能產生嫉妒心,它讓人感受到難過的滋味,嚴重時,人會產生恨的情感。
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下來,就都先天具有一種強烈的自我為尊的意識,即自己是猴王,自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強的,更是不容置疑的第一號人物,這就是人人都有的猴王心理。 當有人把自己當成是最重要的人或自己認可自己是最強者時,人會表現出很喜悅,很安慰,很高興的情緒。而相反,當有人不把自己當成是最重要的人,自己也承認自己確實不如人時,人也都會表現出自卑、傷心、不安、焦慮、煩躁以及恐懼等情緒,伴隨而來的往往是痛苦。這就是說,猴王心理是與人的焦慮反應緊密聯繫,其是能夠讓人有痛感,有負面情緒的。當與自己處於同一領域的競爭者在自己面前表現的十分卓越,並且自己也在自己心底認可承認該人確實很卓越,比自己強,比自己更能夠贏得更多人的擁護和喜愛時,從這位確實很卓越的競爭者及其擁護者傳送過來的信息,以及自己心底反饋過來的信息會告訴他自己:那位確實很卓越的競爭者才是真正的猴王,而自己則不是。從自己心底反饋過來的自己確實不是猴王的信息,即會馬上挫傷自己的強烈的「惟我獨尊」的猴王心理。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發現自己不是最強的人,而是最弱的,最可憐的人,這一信息會嚴重挫傷每個人的猴王心理。而根據猴王心理的特點我們能夠知道,被挫傷的猴王心理往往會伴隨著自卑、傷心、不安、焦慮、煩躁、恐懼等負面情緒,而這些情緒又會讓其很痛苦。一個人的卓越給自己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人的報復心理機制決定了人一定會採取措施給該人以報復,對卓越者進行人身傷害,財物破壞,以及言辭傷害是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的很正常的現象。
推薦閱讀:
嫉妒
嫉妒 (Jealousy)一詞源於希臘語「zelos」 ,意為爭勝、熱情和強烈的情感。是在與別人比較 ,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時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緒狀態。赫舍克 (HelmutSchoeck)認為嫉妒「是隨著人類社會生活 ,不可避免地要出現的一種伴隨現象。」是「迄今為止未曾被人注意到的人類共同生活的一項動機」「正是由於有了嫉妒 ,才使社會可能出現」。麥獨孤 (Medougall William)的研究表明人在兒童期就可能表現出嫉妒感。長期以來 ,嫉妒一直認為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 ,是人類的一種常見病。弗洛伊德認為嫉妒「深深根植於無意識之中」,如果它表現為一個人人格及行為的迷失,那麼必定是他屈從於強烈的壓抑,並且把這種壓抑深埋於自己的潛意識中。他認為嫉妒是童年的潛意識創傷經驗的復現。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未被意識到的衝動、慾望、恐懼和創傷性記憶。這些潛意識經驗,常常是有意識行為的對立影像,成人的生活模式往往受其童年的潛意識經驗支配,無論在人格定型上,亦或是在伴侶選擇上從來都不是隨意的,而是為了滿足他們在童年時代沒有滿足的情感需求。並且,弗洛伊德認為只有在與童年創傷經驗相似的情境下,才可能引發承認的嫉妒。嫉妒分為幾種?
理性的嫉妒 如果你希望和某個人維持一個長久的聯繫,可是由於你的愛人對旁人付出了關心,你因此就擔心自己和他之間的關係,則你就會發出一種合乎理性的嫉妒。 比如,你所愛的人有可能移情別戀,而與你疏遠,你會失去和他相處的機會,或是他本身,由此,你很輕易地就可以證明,對方會離你而去。會讓你在各個方面蒙受損失,因此,你絕不會喜歡這種感受,於是你就有嚴重的挫折感,這就是理性的嫉妒。在情感中,吃醋是普遍的一種心理感受,即使彼此深深相愛,也會因為某個事件,其中一方還是會吃醋。理性的嫉妒不會導致你採取極端的手法,你在遇到情感問題的時候,你會用愛來應對,也就是說彌補自己的愛,用更加完美的愛去牢牢拴住對方。
非理性的嫉妒 有一些人對感情產生某種不安的感覺後,就會採用非常極端的手法,比如像福爾摩斯一樣找出對方的蛛絲馬跡,或者竊聽對方的電話,或者偷看對方的簡訊,甚至去派人跟蹤對方。這些極端的手法非但無益於問題的解決,而且會加速你本來珍惜的家庭的崩潰,這些源於「非理性的嫉妒」。 產生非理性嫉妒的思維模式通常有以下幾種: 1.「我在婚姻方面,一定得有保證,保證對方只對我動心,並且用無盡的愛來對待我。」2.「如果我不是愛人惟一的心動對象,我就糟糕透頂,這種事情我是絕對無法忍受的。」
3.「如果愛人對別的人動了心,就說明我不好。」 生活,包括感情,從根本上講沒有什麼保證,愛不是婚姻的全部,婚姻是一種生活方式,根本沒有人會一生一世地愛著你。用語言和情緒去交換彼此的忠誠,是沒有實際效用的。那該如何獲得婚姻的忠誠呢?你要全心全意地努力著,和伴侶創造一個僅僅能容納你們雙方的親密關係,並且將這段親密關係經營得很好,這樣就讓你的愛人不會再想和他人建立相同的關係,同時還非常高興地和你相處在一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嫉妒分層
弗洛伊德將嫉妒分為三個層面:一般嫉妒;投射嫉妒;妄想嫉妒 一般嫉妒是指個體在競爭中失去了愛的對象,從而遭受到的一種心理體驗。通常會有幾種感覺,諸如失去愛的客體而產生的痛苦、自尊的喪失、對競爭者的憤恨、由人際交往失敗導致的自責。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嫉妒也是由於自戀或自尊達到一定程度而被他人疏遠所導致的傷害性情感。起源於客觀事實,是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有些看起來不嫉妒的人,並不是沒有嫉妒,而是壓抑了嫉妒。 投射嫉妒是一種產生於嫉妒者對現實事件的經歷或者對不忠實行為的觀察,再由嫉妒者投射到被嫉妒者身上的過程。例如,一個辦公男坐在辦公室想像自己與美女約會,他幾乎立刻會想到那些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是否也會有這種想法;然後他會進行下一步的推理,認為自己的伴侶也會有這種想法,並且可能已經做了。這種嫉妒在婚姻中最常見,既不澄清別人的清白,也不試圖揭示自己實際或臆想的不忠。 妄想嫉妒產生於對同性吸引力的防衛機制,在對同性吸引力排斥的認可中,將其投射到異性身上,從而導致嫉妒的產生。比如說,我覺得某位男性吸引我,這是假的,所以我拒絕認可。如果他吸引像我一類的人,那麼我的配偶可能或者已經與他發生了關係。
為什麼你會嫉妒別人? 嫉妒源於同一領域的競爭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嫉妒心理是具有等級性的。只有處於同一競爭領域的兩個競爭者才會有嫉妒心理和嫉妒行為。一個男子的多個配偶之間,一個女子的多個追求者之間,一個職位的兩個競爭者之間,為了爭取考試排名第一的同班同學之間,同事之間,同一競爭領域的且經常接觸的兩個人之間往往爆發激烈的嫉妒心理。人只會嫉妒與自己處於同一競爭領域的表現比自己強的人,而不會嫉妒處於與自己不在一個領域的人,也不會嫉妒同一競爭領域裡表現比自己弱的人。周瑜嫉妒諸葛亮是由於諸葛亮和他同處一個領域並且能力比他強;周瑜不嫉妒劉備、曹操、孫權,由於他們不在同一競爭領域。白雪公主被後母皇后嫉妒,由於在競爭誰的容貌更美這一領域裡白雪公主比後母皇后更漂亮。
嫉妒源於某種被破壞的優越感
人只有在自己具有優越感時,並被別人超越才會產生嫉妒,如果不具有優越感其只會表現為自卑和羨慕,而不會有任何的嫉妒。如,我們經常見這樣一種情形,小孩看到別人的父母抱他們自己的孩子時會產生羨慕心理,可不會嫉妒。可是當其看到自己的父母抱著的是別人的孩子而不是自己時就不樂意了。為什麼呢?由於其在別人的父母面前不具有任何優越感,可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卻具有絕對的優越感,這是小孩身上最明顯的嫉妒心理。同樣,一個一無所有的乞丐決不會嫉妒皇帝的權利、地位、財富,以及獲取皇位的機遇,與皇帝相比,其從未在這些方面產生個人優越感,沒有個人優越感也就不可能產生嫉妒。只有那些可以對皇帝產生優越感的人才會嫉妒皇帝,如,皇帝的兄弟和手握重權權臣等。 嫉妒源於猴王心理與報復心理結合以往研究表明,嫉妒感非常普遍地存在於現代人中 ,甚至可以說人均有嫉妒之心 ,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嫉妒心理不僅普遍 ,而且強烈 ;嫉妒中雖有理智的參與 ,但仍具有很強的內隱性 ;就嫉妒而言男女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嫉妒來了怎麼辦?
妒忌最大的壞處在於嫉妒這件事會使得你的追求和需求不會是你內心真實的需求和追求。顯而易見的,嫉妒容易讓人失去理智和冷靜,從而把關注點轉移到不重要的點上去。 正確看待嫉妒 如果每次你在感受到嫉妒這種情緒的時候,都能跳出自己的局限,去好好觀察一下這種神奇的嫉妒之火升起的過程。其實你很容易明白,這不過是一種情緒而已。它不是善之花,也不是惡之源,它只是心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發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可是如果你能靜下心來觀察你此刻的心,你就會從中知道,你嫉妒的本身,便是一個不夠優秀的自己,或是一個不夠「公平」的世界。 克服自私心理 嫉妒是個人心理結構中「我」的位置過於膨脹的具體表現。總怕別人比自己強,對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這種心態的「營養基」——自私。只有驅除私心雜念、拓寬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確地看待別人,悅納自己,即常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 正確認知 客觀公正地評價別人,也要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別人取得了成績並不等於自己的失敗。「人貴有自知之明」。強烈的進取心是人們成功的巨大動力,但冠軍只有一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爭強好勝就一定能超越別人。一個人只要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現實地衡量自己的才能,為自己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產生。 提高自己 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強。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斷地學習、探索,使自己的知識、技能、身心素質不斷得到提高,那麼,也可以減少嫉妒的誘因。而且,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將自己的閑暇時間填得慢慢的,自然也就減少了「無事生非」的機會,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References: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愛情心理學.第1版.北京: 作家出版社,1986,6 約瑟夫·洛斯奈著(美),鄭秦安譯.精神分析入門--150個問 題的解說和釋疑.第1版.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29更多心理學知識,關注微信訂閱號小麥心理X(xiaomaixinlix)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