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無需共患難,朋友只是同行一段路而已!

「你能走多遠,取決於你與誰同行。」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的一句話,很多人都是以此為處世交友的原則。

或者說,從一開始,我們就對「朋友」這個東西抱有某種期待和目的,我們總是想要從別人那裡得到些什麼。

人為什麼喜歡同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

因為那樣對自己有好處,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處世技巧。」

大多數人都把朋友當做了自己成功的助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朋友,不過是一場資源交換的生意。

而生意,總是充滿了計算和計較,索取到的要比付出的要多才算滿意,這樣的才是好朋友。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們早已習慣了這種定位。

為朋友兩肋插刀是影視劇中的演義,但在社會,在現實當中,朋友只會是錦上添花,而很少有雪中送炭的。

於是好多人就受不了,抱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卻不想想自己,人家憑什麼給你雪中送炭啊?

不要用「朋友」去進行道德審判和綁架,朋友幫你是人情,不幫是公道,你又不是人民幣,哪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實際上,朋友無需共患難,朋友只是同行一段路而已!

每個人安頓自己的生活都已經精疲力盡了,哪有太多餘力去照顧你?人,歸根結底還是要自己照顧好自己。

當然,世上也會有種神經病,老是把朋友之情、兄弟之義看得太重,結果就是害人害己誤終身。

比如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里的李尋歡,不但幫了朋友,還把錢、房子給了朋友,更過分的是朋友喜歡他的女人,於是,他就給了...

所謂大恩如仇,想要害死一個人就像李尋歡這樣做就夠了。

最後朋友背負罵名壞了、死了,最愛的女人也死了,李尋歡自己也傷心到要死——這些本來都是不應該發生的。

朋友就是朋友,何必在它身上摻雜太多,朋友本來單純,都是人們玷污了朋友。

兩個人再好,也是必須保持距離的。

真正的好朋友不需要天天在一起,天天在一起的朋友未必就是真朋友,所謂朋友,就是你精神世界裡的一個位置,無論時間和空間怎麼變化,這個位置都一直存在。

「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

這是宮崎駿《千與千尋》 里的一句話。

朋友就是如此,朋友並不意味著陪著我們到老,世事離奇,人生總是充滿了意外,所以我們時刻都有可能面臨朋友的離散,這不是說友情沒了,那只是朋友必須要下車了。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大多數朋友都難以再回來了。

有個作家感慨道:

青春年少時,大家無憂無慮,那是走在人生的平原上,大可以和朋友歡歌載舞、攜手同行,平原末了,進山了,每個人都開始專心開闢自己的路、避開荊棘,已經越來越沒有力量去照顧他人。也許在某一段路上、在共同的目的地導向下,你還是會有同伴,但那種行走在平原上單純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

人生總是離別多,所以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珍重緣分。

那麼,怎麼才算是珍重呢?

要主動去創造共同的經歷,經歷就是體驗,就像你請朋友吃一頓飯,如果在這頓飯的時間裡你們有彼此受益的交流和快樂,那麼,不管以後怎麼無常,「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份友情,這個快樂的體驗都是伴隨一生的。

人生是一個大課題,我們都有自己的功課要做。

愛情,友情,名利,成功...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徐靜蕾說,「無論今天是好了還是不好,我們真的都是在路上,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而已。所以都不要太得意,也不要太難受。」

無論愛人還是友人,都是我們的寄託,是我們的心錨。

「人生不過是居家,出門,又回家」,錢鍾書先生說,我們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上的思鄉病。想找一個人,一件事,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的世界有個安頓的歸宿。

想一想自己的念頭,我們交朋友的動機應該是更純粹一點,不功利,不勢利,這也許會讓我們的人生更純粹,更有意義。

要想交到好朋友,讓自己變好先: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推薦閱讀:

TAG:朋友 | 人脈 | 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