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名賞析(絕知此事要躬行)
佳名賞析(絕知此事要躬行)
陶行知
丁乃非
白謙慎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處事哲學,中道。中庸,謹言慎行,慎獨,知行合一,當後來融合了道家,佛教思想。等等,造就了中國的士人君子之風。
丁乃非,女,台灣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乃非,即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之「覺今是而昨非」。出自《淮南子·原道訓》的:「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年齡越大,閱歷越多,越知道反省自己。
這句話出自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凡人 中壽七十歲,然而趨舍指湊,日以月悔 也,以至於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 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難為知,而後者易為攻也。」
白謙慎先生,當代著名藝術史家,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書法研究工作。
而,儒家之,慎獨,謙恭思想,則體現於具體行事之中。
「慎獨」,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其意是當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此則能,「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謙: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以及,《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無不體現出一種,謙虛內斂的民族精神。
然而最高的境界是「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改名為陶行知。
何謂知行合一?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因此,知行合一可以說是傳統儒士修身之基礎,慎獨,謙恭,乃是由此而發出者,至於「的:「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乃是修行到一定境界的頓悟吧。
筆者用一句詩總結「絕知此事要躬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