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中式咖啡?
02-24
討論「中式咖啡」是不是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地球人都知道,咖啡原產於非洲的衣索比亞。咖啡,對中國人來說,是典型的舶來品。中國既沒有種植咖啡的歷史,也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哪來的「中式咖啡」?其實,「中式咖啡」的提法,並非原產於中國,而是來自墨西哥。墨西哥不僅存在中式咖啡,而且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它風靡了墨西哥中產階級一代人,是伴隨他們成長的美好記憶。
旅居墨西哥的西班牙裔作家荷西·德·拉·科林納,曾經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叫做《咖啡西施李玫瑰》。文中講的是一個叫李玫瑰的中墨混血女孩,是作者年輕時的單相思對象。後來她因為生計從中餐館輾轉到了紅燈區。但是她倒咖啡時的美妙形象,永遠定格在作者的青春記憶中。「在伊莎貝爾街和烏拉圭或薩爾瓦多街的拐角處,有一個狹窄、幽深、抑鬱的中式餐廳,老闆是一個高個、沉默的廣東人,似乎永遠都在讀著中文報紙。他的矮胖的墨西哥太太則日復一日,在櫃檯後面打著瞌睡。唯一在不停工作的,就是他們的混血女兒,招呼客人,端茶送水,最後遞上一杯醇香濃郁的中式咖啡,再配上可口的牛奶和麵包。那個甜美、嬌小、秀麗、嫻靜、而又不苟言笑的女孩啊。但是當她笑起來的時候,就像一把尖刀、一束鮮花、一朵黃玫瑰……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擬。李玫瑰呵,你如此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又如此瑰姿艷逸、儀靜體閑。你就像北方鄉村民歌唱的:你,只有你,是我所有淚水、所有驚夢和所有絕望的根源。為了忘掉你,
中式咖啡不僅在四五十年代的墨西哥風靡一時,即便在美國的一些知識分子階層,至今仍有不少人氣。1992年,紐約百老匯排演過一部戲劇叫《中式咖啡》(Chinese Coffee),由好萊塢巨星阿爾·帕西諾擔綱演出,中式咖啡成為劇中人物對白的線索。2000年,帕西諾還獨立出資,把這齣戲劇改編成了同名電影,不過走的是小眾和文藝路線。故事講的是兩個窮困潦倒的中年作家,在紐約曼哈頓一間靠近唐人街的斗室里的徹夜長談,話題涉及寫作、人生、友誼、背叛等等。由帕西諾扮演的主角在激動處,不顧已是子夜時分,揚言要去附近的唐人街來一杯中式咖啡。這種伴以牛奶和麵包的濃咖啡(跟墨西哥的中式咖啡一致),用他的話說,「可以使我的內心平靜下來」。但是由於身無分文,主角最後還是悻悻然放棄了。這部電影后來還被西班牙翻拍,仍叫《中式咖啡》(Cafe Chino),而印度則排演過百老匯的同名戲劇,看來其故事主題在一些小眾群體中引起了不少共鳴。在西班牙語中,「咖啡」拼寫成cafe,與餐廳cafeteria的縮寫cafe完全一致,中式咖啡叫cafe chino 或cafe de chinos,與「中餐館」或「中式餐廳」在西語里的叫法正好重合。其實,墨西哥早期的中餐館都賣中式咖啡,外加簡單的食物,所以兩者名稱的混用不是偶然的。20世紀四五十年代是墨西哥電影業的黃金時代,湧現出了無數經典的黑白影片。1949年,著名導演荷西里多·羅德里格斯執導了一部反響熱烈的電影,叫Cafe de Chinos,可以翻譯成《中式咖啡》,也可以翻譯成《中式餐廳》或《中餐館》。故事講的是,一個叫埃琳娜的年輕女孩懷孕以後,被男朋友拋棄,流落到了一家賣中式咖啡的餐館,老闆張生收留了她。埃琳娜隨即生下了女兒,認張生為養父。在張生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埃琳娜的身體最終康復,女兒也健康成長。張生漸漸對她萌生了愛意,但老實忠厚的他羞於表達。美麗的埃琳娜不斷跟男人約會,卻不曾對張生有所愛戀,最終不顧他的挽留,投入了別的男人的懷抱。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唐人街,還存在著跟墨西哥差不多的「中式咖啡」或「唐人咖啡」。在新加坡,這種加奶的咖啡也被人叫做「新加坡咖啡」。另外,在馬來西亞丹戎的唐人街,還存在一種風格迥異的「中式咖啡」,與墨西哥及美國的同名咖啡不太一樣。這種「中式咖啡」是用黃油烘焙過的咖啡豆研磨出來的,別有一番風味。有理由相信,早期華人移民全球各地,除了拚命工作以圖立足客鄉之外,也無意間把這種叫「中式咖啡」的咖啡文化,通過唐人街等中轉樞紐,傳播到了世界的許多角落,甚至融入到了當地文化中。如今,在國內,叫「中式咖啡」更追求咖啡加入的中式元素和咖啡館的中式風格。比如,五悲作為第一家中國式咖啡館,其蘊含禪意的名字,本身就蘊含一種中式美學概念和表達。
「五」,取自河圖,洛書卦象正中的「五」,其他卦象都會變,只有正中的「五」恆久不變,「五」對應五行,五行是萬物孕育、演化的根本。「悲」,取自佛語「慈悲」,即「化解,帶走」的寓意,也寄「悲中見喜,否極泰來」的寓意。作為中國風的咖啡館,五悲從屋院到內設,都將中國風味的元素運用得淋漓盡致。中國風十足的院子、木門、盆景、擺件、飾物、音樂、服飾等等,每一個細小的部分,都兼具中國風味的特色。在古色古香,富麗典雅的意境氣息中,透著些許中國式的靈秀和恬靜。香港上環開了一家中式咖啡館叫Halfway Coffee 。老闆 Tommy 喜歡收集中式瓷器,他的咖啡館裡有超過 100 只中式茶杯,用來裝咖啡。有從景德鎮帶回的瓷杯、有紅畫印著的萬壽無疆字的茶樓杯、也有從佐敦排檔婆婆買回來的茶杯。這些杯按照大小分著用來裝espresso、拿鐵、cappuccino ,冷咖啡的玻璃杯也是帶花兒的。
除了「中式」咖啡,店裡也做西式簡餐,既能吸引內地遊客,又能吸引在香港的外國人。美味出自於人之手,服務於人的味蕾,也屈從服務對象的地域、文化屬性和飲食習慣。今天我們說的星巴克,其實是改良成適合中國人口味的「中式」星巴克。在韓國,它就是「韓式」星巴克,在美國,她是「原味」星巴克。所以,不管是墨西哥的中式咖啡,還是國內的各種「中式」咖啡,或多或少都蘊含著中國的元素,服務於中國人的口味和審美。(文章部分來源於中拉智訊,原作者陳勇,墨西哥學院亞非研究中心教授)
推薦閱讀:
在當時,不管是政界人士、知識分子、工薪階層,還是一般的家庭聚會,都喜歡喝這種號稱最便宜的中式咖啡。由於價低量足,加上相伴的美味麵包,那些賣中式咖啡的店面往往人頭攢動。
這種所謂「中式咖啡」,其實就是咖啡加牛奶,伴以店家自己烤制的麵包。在近二三十年咖啡連鎖店興起以前,中式咖啡是墨西哥最為流行的喝咖啡方式之一。中式咖啡的前世傳奇中式咖啡的起源,跟19世紀後期移民美洲大陸的中國人密切相關。從19世紀晚期開始,美國推出了排華法案,很多早期移民美國的華人於是轉戰墨西哥,同時也把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慣帶到了新目的地,其中就包括在美國接觸到的喝咖啡的習俗。不過,與其他民族喝咖啡的習慣不一樣,他們在咖啡文化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獨有的元素。這一時期移民美國和墨西哥的華人,大多從事修鐵路、開礦山等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所以量多管飽的火腿煎雞蛋和咖啡加牛奶、麵包的組合,成了他們最喜愛的早餐樣式。後來不少華人建築工和礦工轉行做起了餐館生意,咖啡加牛奶自然也就上了他們的食譜,漸漸到20世紀早期演變成了「中式咖啡」。這種咖啡所用的原料是一種濃縮咖啡,價格便宜,味道濃厚,喝了很容易上癮,所以要加牛奶中和一下。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很多墨西哥中產階層來說,每一次光顧中式咖啡店,幾乎都是經歷一場宗教儀式。其中最神聖的部分,就是觀看身材曼妙的女服務生倒咖啡時的精湛表演,當時基本都是年輕女性從事這項工作。上咖啡的時候,女服務生先拿一把鋁製的咖啡壺,把深褐色的濃縮咖啡汁倒進一個玻璃杯,一般不超過杯子的四分之一。最難也最精彩的部分是倒牛奶的時候。杯子里要事先放一把不鏽鋼勺子,以免滾燙的牛奶把玻璃杯燙壞。這時,女服務生拿來另外一把盛滿牛奶的鋁壺,先從玻璃杯的緣口倒起,然後把壺漸漸往上提,直到高過她本人的頭頂時,杯子也就倒滿了。這一點頗似成都高檔茶館裡的茶道表演,小生把茶壺高舉過頭頂,細長的壺嘴對著兩米開外的茶杯,然後將茶水絲毫不差地注入茶杯中,引得一幫茶客的驚呼讚歎。中式咖啡最講究的地方,是滾燙的牛奶從壺裡倒出時要成一股涓涓細流,在杯子里衝出汩汩聲,伴著淡淡的泡沫和濃濃的香味,一眾咖啡客也就如痴如醉了。我在酒精里沉醉自己,
隕落自己。跟你相處的最後一夜,我想要忘記,卻不能自已;那若夢若幻的驚鴻一瞬,怎叫我不終身銘記。中式咖啡與藝術
影片的結局有一些淡淡的苦澀,但卻帶有巨大的震撼力。有意思的是,男主角張生是由墨西哥名演員卡洛斯·奧雷亞納扮演的,雖然沒有華人面孔,其純熟的演技卻廣受好評。
令人驚訝的是,中式咖啡不僅成為電影和戲劇的故事線索,甚至還成為音樂和電視的構思題材,影響也不限於墨西哥和美國。法國有一支叫Swift Guad的樂隊,就出過一首叫《中式咖啡》(Chinese Coffee)的饒舌歌曲,講的是年輕移民在巴黎的屌絲人生,跟咖啡無關,但背景是亞洲面孔、街景,還有牆上的毛澤東像。埃及有一部頗受歡迎的情景喜劇叫《中式咖啡》(Cafe Chino),內容也與咖啡無關。此外,在美國休斯敦、英國倫敦、埃及開羅、丹麥、荷蘭、印度博帕爾、和巴基斯坦拉合爾,都有叫Cafe Chino的餐廳,其中除了休斯敦的Cafe Chino明確標明是湖南餐館以外,其他的似乎都與中餐無關。倫敦和博帕爾的餐廳在Cafe Chino的名字下面,還專門印上了咖啡的標識。而開羅的餐館更神奇,在「中式咖啡」(Cafe Chino)的餐館名字下面,特地寫明了是黎巴嫩餐館(Lebanese Restaurant)。似乎還嫌「中式咖啡」的名稱不夠凌亂,美國百事可樂公司2006年在印度發布了一款新飲料,偏偏也叫「中式咖啡」(Cafe Chino),是可樂和咖啡的混合飲品,還請來了2000年的印度籍世界小姐冠軍恰普拉做形象代言人。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