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狂愛學習?最有效的做法是……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
孩子怎樣才能進好學校?家長該做些什麼?
孩子就愛玩,追明星、玩手機、打王者,就是不愛學習,非要家長推著往前走,怎麼辦?
讓孩子好好學習,嘴皮子都磨破了,他依然我行我素,拿這孩子怎麼辦?
我們知道,家庭類型多種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
不過,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我們看到很多報道,說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大考之後撕書燒書等,這些都是最可悲的。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我覺得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第一步
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學習
家長平時都給孩子講,現在競爭這麼激烈,要好好學習才能上好大學,畢了業才能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過上好日子。孩子問那什麼才算好日子呢?家長說大概就是有房有車吧。孩子說現在就有房有車了。所以中國人從來說不清什麼是好日子,大概就是比鄰居好的日子叫好日子吧。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腦子裡有4個問題,如果戰勝了這4個問題,孩子將爆發出非常強的學習的動力。
1.學習有什麼意義?
讀書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有時候反而就是無欲則剛。你給孩子說,地球上有人和動物,你看看貓過的什麼日子?一千年前貓怎麼過現在還怎麼過,可人不同。人過的是創造性的生活,因為人會學習,大自然給了人的大腦就是用來學習的,課堂學習是狹隘的一部分。你不學習也可以啊,那跟貓狗來到這個世界是一樣的。
2.學習有什麼用?
課堂學習就是在訓練思維,那麼怎麼看出來思維訓練到一個高的水平呢?你到鄉下去,找個跟我年齡差不多的人,提一個同樣的問題,這時候就看出差別來了。我會三角函數會解析幾何,懂得變數之間的關係。如果這兩個人讓你帶一個回去,你帶哪個呢?
3.不是不想學,可是學習太苦了,怎麼辦?
孩子,苦是情緒,感覺是想法引起的,不是事情引起的。要改的是想法。
比如,有個人請你和一個和尚一起吃飯,桌上全是素菜。和尚一看,覺得這個人太尊重我了。你一看,什麼意思,請我吃個飯全是素菜。同一件事,就是因為想法不一樣,兩個人反應不同。
人和動物不同,耕耘有收穫,人就有樂趣。沒有比課堂學習更體現耕耘收穫的了,這就是人的樂趣。
4.某某某小學沒畢業,現在是億萬富翁,怎麼說?
發財是特質決定的,第一是投資魄力,第二要行動力極強,第三賺一百萬能把四十萬分掉。小學沒畢業,活得很辛苦的人更多。人有兩部分享受,物質和精神,而動物只有物質享受,家長不要把功利的東西套在孩子身上。
家長要跟孩子交流
「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一個人的學習不應該只限於教科書,生活才是最好的學校。
我們都有這種經歷:
去爬山——如果你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那你對大自然的感受一定比別人深;
去海洋公園——如果你對海洋動物的習性很了解,那你一定比別人更興緻勃勃;
去歷史博物館——如果你對這段歷史缺乏了解,看到那些文物提不起很大興趣,只是為了孩子而來;
去旅遊看古建築——如果你沒有建造此建築的背景知識,那此建築只能成為你到此一游的紀念而已。
如果你認為世界是迷人的,你的孩子也會有相同的認識,因為激情是會傳染的。
家長應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理念:
你不是考試機器,你也不是為了爸爸媽媽而學習。
你是為了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從而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學習;
你是為了增長智慧,為了探索你的獨特個性、人生價值,從而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和快樂而學習;
你是為了更充分運用你的特長和才能去幫助他人而學習。
在聊天中告訴孩子,學習的過程是不斷探索自我的過程,你會逐漸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不喜歡什麼、不擅長什麼;會學習到一些知識和技能,讓你今後有更多的選擇權,去做你感興趣的事。
對孩子,你只需要提出3點要求:
①一定要努力,總結經驗就行,但不要過度在乎考試成績。
②在知識更新這麼快的時代,希望你能學到各種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能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尋找資源和自學的能力等。
③希望你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想去探索世界的未知,求知慾強,有終身好學精神。希望你能在學校發現一兩門你很感興趣的學科,希望你能鑽進去,甚至用業餘的時間在網上看更多的相關資料。希望你問老師的問題,老師都不一定能馬上回答上來,而是說「嗯,好問題!我得想想,然後再回答你」。
學習不等於書本知識,更不等於學習成績。書本知識只是學習的一個部分,生活才是最好最大的校園。
第2步
家長不要大包大攬,學會放手
以前帶學生去農村學農,看到孩子們在果園裡摘蘋果。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裡吃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了。
比如:孩子做作業磨洋工、拖拖拉拉、不認真,或者沒完成作業,往往與很多家長以下的行為有關:
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結果;
擔憂孩子今後的發展;
過多涉入本來屬於孩子的責任範疇(比如,家長一遍又一遍叫孩子開始做功課,然後坐在孩子身邊監督,最後再一道題一道題地幫孩子檢查作業,要求孩子把每道題改正對才行)。
結果是,每次交上去的作業都拿滿分或高分,但你能說那是孩子的作業嗎?
當你把孩子的責任攬成了自己的責任時,孩子會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學習不是我的責任,表現出來狀態是做作業拖拖拉拉、心不在焉、不想完成作業。
字寫不好、語法不對、拼寫有錯、有時忘了做作業、或作業落在家裡了,有時考試拿個不太好的成績回家,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經歷。
如果家長因此大動肝火,埋怨、催促和責罵,不僅讓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處理這些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上,而且會加深孩子對學習的厭倦和恐懼,阻礙孩子對學習的責任感和主動性的發展,其後果比孩子最初的「毛病」嚴重得多。
家長要做的就是明確地告訴孩子:
學習是你的責任,不是父母的責任;
你為自己學習,不是為了父母學習。
制定界限:比如,寒假作業在什麼時候完成,必須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完成過程中有困難可以向誰求助等。
逐漸放手讓孩子承擔責任:包括完不成作業開學後需要承擔的後果,作業錯誤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評等,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做其他的約定。
規則制定好後,家長只需要和顏悅色偶爾提醒:功課做了嗎?告訴孩子,如果他哪門學科需要幫助,可以告訴我,我們一起找解決辦法。只要他知道安排時間,知道輕重緩急,不要過多涉入,只是有時表揚他的時間管理做得很好。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抵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更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讀不好的。
第3步
讓孩子感受到責任感和成就感
父母一直是孩子長大的阻力,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只是你自己都不覺得。很多獨生子女的問題,都是因為父母不允許他長大。
長大的最高標誌是什麼?是選擇。
理論上,0—6歲的孩子,父母控制;
6—12歲,共同控制;
12歲後,孩子自己控制。
可是在中國可能嗎,30歲的兒子都是60歲的老娘在控制。這樣怎麼可能培養出有學習責任感的孩子。
1.與孩子站在同一個戰壕里
當孩子經歷自然結果而意識到自己當初的選擇是不明智的時候,我們的態度不應該是幸災樂禍地數落孩子。
——「你看,我都告訴你了,你偏偏不聽,現在知道錯了?」而應該是鼓勵的態度
——「孩子,沒關係!媽媽(爸爸)小時候也做了好多錯事,吃一塹長一智,小孩子就是這樣成長的。」
2.激發孩子的內動力
我堅信每個孩子天生都孕育著積極向上的種子,只要家長對孩子有高質量的陪伴、關愛、讚賞、傾聽和鼓勵,就給這顆種子的茁壯成長創造了條件,孩子的內動力就被激發出來了。當然了,要給孩子進步所需要的時間。
3.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從短期來看,孩子在家長不停地督促監督下的表現也許比家長放手後的表現好,這也是很多家長不敢放手的原因。但孩子在家長監督下的表現來自於外界的控制,而不是來自於內在的力量。從長期來看,來自內在的力量會更強大更持久,我們畢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有內動力走下去,所以一定要接受孩子在成長中表現出的「不完美」。
只要我們改變我們的態度和方式,孩子的很多「問題」也會有所改善的。經常聽到有家長埋怨已讀高中的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表現得不太負責任,這或許是孩子小時候家長越俎代庖過多,或許是家長在「負責任」方面對孩子的期待值過高。
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與磨合,孩子就會有一個飛速的成長,一起努力吧!
推薦閱讀: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