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必須二十八貼對子

今天看到一個非常搞笑的說法,說今年的春節對聯要農曆二十八貼。為什麼呢?因為今年公曆2月4日中午的11點28分立春,所以2月3日,也就是農曆二十九為傳統的絕日,絕日貼春聯不好。

作為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我就得說兩句了。首先說說這個絕日,中國民俗中有四個絕日和四個離日。很多人覺得這個離字,絕字不好聽,所以認為這幾個日子不吉利。其實這就是屬於沒文化鬧的笑話。中國的季節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開始的,所以每一個節氣前一天代表上一個季節的徹底結束。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剛好是每一個季節的中心點,春分開始,白天開始比黑夜變長,春開始遠離了;同理夏至開始,白天開始一天天的變短,夏也開始遠離了;秋分開始,黑夜變得比白天長,秋開始離開;而冬至以後,白天開始變長,東開始遠離了。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節氣點的前一天,代表著當令的季節開始遠離,所以用離字。

古人講究喜慶,不喜歡在絕日和離日去做一些重大的事情,比如結婚,搬家等等,主要是為了討彩頭,畢竟離和絕不是啥好聽的詞兒。

再說說我們貼對聯,對聯前身是桃符。在春秋時期,人們傳說在桃都山上有一顆三千里樹冠的桃樹,桃樹的東北方枝條稀疏,形成一個門,就是傳說中的鬼門關。百鬼在此通過。有兩個神仙,一個叫荼,一個叫鬱壘。他們負責檢查來往的鬼卒是不是幹了壞事。如果發現就用蘆葦結成的繩子捆起來喂老虎,或者用柳枝抽打。後來人們開始用懸掛蘆葦繩以及柳樹枝的方式來趨鬼。還有人把桃木削成寬一寸長七寸薄片,上面繪畫荼和鬱壘的畫像來辟邪,後來嫌麻煩,在秦漢時期開始用在桃符上書寫名字的方法改良。但是荼和鬱壘名字字數不一樣,所以在荼之前加一個神字,滿足對仗關係,這就是對聯的雛形。

到了五代時期,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這個風俗在富裕的宋代更加流行。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宋朝的春聯還是寫在桃木板子上。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用紙來些對聯呢,傳說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好熱鬧,他要求除夕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貼上紅紙對聯,顯得喜慶。所以從明代開始家家戶戶都有了用紅紙寫春聯的習俗。

說完對聯再來談談這個春節。在辛亥革命之前,老底子就有春夏秋冬四個節。一個是立春的春節,一個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這個節一般在夏至前後(參看五毒日),還有秋分左右的中秋節,還有冬至的冬至節。這四個節挺重要的,但是沒有另外一個節重要,那就是元旦。元旦節在我國的歷史很悠久,傳說起源於上古時期,但我認為真實的起源是在西漢以後。不管什麼時候起源都可以說歷史悠久。我國的元旦以前是指農曆的正月初一,新年的開始。

1912年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提倡使用西方的儒略曆,所以就把公元1月1日定成了一年的開始,稱為元旦節,要求廢止舊曆。但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過正月初一的元旦然後放假休息,所以取消舊曆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對,學生遊行示威要求恢復舊曆。後來政府妥協了,恢復了之前的元旦節。但是因為已經把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這個名字不能用了,於是就用與農曆正月初一最接近的春節名來代替原來的元旦的名字。從此人們把大年初一稱為春節。而原來的春節,就成為立春,又叫打春。

說了這麼多個點,現在五傷先生要歸納總結了:

首先,我們老百姓過的是正月初一,不是立春,所以立春不立春跟我們春節沒太大關係。因此過去我們說的與立春有關的寡婦年、光棍年就不要去聽信,那是沒文化的表現。

其次,四絕日就是代表前一個季節結束了的意思,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你要是不喜歡聽可以不在這一天娶媳婦,但是這一天娶媳婦跟別人跑的概率,絕對不會比其他日子高。

第三,貼對聯這件事情其實是一個非常小,就和你洗車是一樣的事情。你會在洗車之前看看黃曆嗎?如果不會,那麼貼對子也不用看是什麼日子,春節前都行。

綜上所述,我告訴大家,今年必須在農曆二十八之前貼對子純粹是謠言,無稽之談。

不過我又想了一下,也不能說農曆二十八貼對子一點好處都沒有,起碼這個謠言可以讓賣對聯的小夥伴們早點回家過年。

但話又說回來,這二十八貼對子的謠言怕不是你們那幾個賣對聯的傳出來的


推薦閱讀:

TAG:對聯 | 民俗 | 農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