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邙山的歷史地位

余昔日曾遊河洛,登邙山,覽山川人物奇秀,嘆造化鬼斧神工。思為一文以記邙山,然俗事甚雜,未嘗成篇,每每慚愧之。今日始成,文筆不堪,俗庸風雅爾。

地理概略:邙山地處河南省洛陽市,又稱北邙山,位於洛水以北黃河南岸,屬於秦嶺山脈的余脈,崤山山脈的支脈,海拔約300米。邙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邙山起自洛陽市北,沿黃河南岸流勢直至鄭州左近,全長近100公里。狹義的邙山則僅僅指洛陽市北的黃河與洛水的分水嶺一帶的黃土丘陵區,主峰翠雲峰,因古時樹木森列,蒼翠如雲而得名。地處洛北,登高覽勝,伊洛兩川,盡收眼底,故有「邙山晚眺」一景,且地理位置優越,是歷代帝王的理想埋骨處,古墓葬數量驚人。

名稱由來:據說邙山名稱來源於一則神話傳說,遠古時期,一個道士帶著兩個弟子在一處仙洞修行,道士從東海捉到一條蟒,便吩咐弟子們將它放在大鍋里煮不停的加水添柴,一日道士外出會友,弟子們好奇俗世的食物,便約定下山遊玩,於是他們把鍋里的水加滿,柴也添的很多。他們下山開心遊玩,傍晚時回到家裡看到火熄滅了,鍋里的水也被蟒蛇喝乾了,他們放目東望,之間蟒蛇往東海方向遊走,所過之處留下一條黃色的水道,弟子們馬上追趕,追了一天一夜也沒追上眼睜睜的看著蟒蛇逃進了東海,兩人懊惱之餘,道士趕到,說「你們放走了蟒蛇為禍人間,就在這守著水道吧!」,說完弟子們變成了一座山,被叫做追蟒山,後來當地人感覺追莽山不好聽,便改名叫北邙山了。這就是民間傳說中關於邙山的由來。

風水與宗教:在洛陽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諺「生在蘇杭,死葬北邙」這是說北邙山在古人眼中是十分理想的埋骨場所,它橫亘在洛陽城北,頭枕黃河,背依洛水黃土丘陵帶,地勢高出黃河,洛水約150米,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16公里,地形平坦開闊,淺土層滲水率低,土壤黏性好,是十分優越的埋葬地。古時候,這裡樹木茂盛,景色優美,依高而葬,伊洛之勝盡收眼底。故有詩云「北邙山上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優越的地理條件十分滿足古代的風水要求,為達官顯貴爭葬,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西晉司馬氏,東漢光武帝,漢獻帝,杜甫等帝王名家都長眠於此!古代墓葬數以千計,建成有古墓博物館。這裡還是道教的重要地點,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翠雲山上煉丹,後世建有上清宮,呂祖庵等道家聖地。

戰略位置:邙山地處洛陽城北是洛陽城抵禦北方敵人的重要天然屏障,與黃河相互依憑,洛陽城北側幾保無虞。歷史上這裡曾經發生過多次戰爭,東魏和西魏的洛陽之戰,北周北齊的洛陽之戰,勝利的一方全都是佔據了邙山地理優勢的,幾乎可以說得邙山者得洛陽。即便是近代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在面臨巨大優勢的日軍時,佔據了邙山地勢給予日軍沉重打擊。邙山的戰略優勢可見一斑。

詩歌邙山:如此邙山如此景,文人墨客必然留下了諸多讚美之辭。

晉】張載《七哀詩》:「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北魏儷道元《水經注?谷水》曰:「北對芒阜,連嶺修亘,苞總眾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陰,悉芒隴也。」唐代韓愈《贈賈島》:「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閑。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著人間。」

【唐】沈佺期《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惟聞松柏聲。」

【唐】白居易《浩歌行》:「賢愚貴賤同歸盡,北邙冢墓高嵯峨。古來如此非獨我,未死有酒且高歌。」金代元好問《北邙》曰:「驅馬北邙原,踟躕重踟躕。千年富貴人,零落此山隅。」

【唐】王建《北邙行》:「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置處。天涯悠悠葬日促,崗岅崎嶇不停轂。高張素幕繞銘旌,夜唱輓歌山下宿。洛陽城北復城東,魂車祖馬長相逢。車轍廣若長安路,蒿草少於松柏樹。山頭澗底石漸稀,盡向墳前作羊虎。誰家石碑文字滅,後人重取書年月。朝朝車馬送葬回,還起大宅與高台。」

【唐】張籍《北邙行》:「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長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寒食家家送紙錢,鴟鳶作窠銜上樹。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樂府詩·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金】元好問《臨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仰首望飛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鍾。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明】薛瑄《北邙行》:「北邙山上朔風生,新冢累累舊冢平。富貴至今何處是,斷碑零碎野人耕。」

文筆不堪,難盡其意,但是北邙山確實是一個值得駐足的好地方!

推薦閱讀: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