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和潮流扯上關係,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感謝給我靈感的 @阿Nel Nel 哥以及這篇文章:

阿Nel:球鞋,應不應該和潮流扯上關係??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不管你承認與否,球鞋現在已經被徹底劃入了潮流版圖中。除了衣服,腳上的鞋子也成為了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時尚的重要依據。但另一方面,對於很多純粹喜歡球鞋的人來說,這是個最壞的時代。喜歡的球鞋永遠無法原價買到,稍微有點兒特色的鞋款也能炒起難以想像的熱度;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個最壞的時代。在我個人看來,球鞋和潮流掛鉤,是利大於弊的。它帶給個人,也帶給球鞋,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

找任意一個八零後或者更年長的 Sneakerhead 聊天,談話中有幾個詞是永遠迴避不了的:NBA,球鞋店,雜誌。在那個網路尚不發達的年代,是運動的魅力+對球鞋的好奇,讓他們成為了我們這些後輩眼裡純粹的 Sneakerhead 。一雙鞋,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雙鞋,也是一段故事,一段回憶,一段旅程。有些特殊配色的故事與來歷,更是如數家珍。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與情懷,是很難進入這樣的圈子裡的。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覺得球鞋圈子像個硬核而又純粹的小團體。這樣的團體,讓人充實,讓人思考,讓球鞋文化可以蓬勃發展,簡直不能再棒了。

大概到了 2013 年前後,能感到球鞋市場開始火熱起來。經歷過那個時間段的人,應該都對女款 AJ 的火爆有印象。同一時期,也有很多潮流 icon 通過互聯網變得知名起來,相應就出現了很多愛(模)好(仿)者(者)。最好的例子,就是 converse 1970s 與余文樂。

余文樂與 converse 1970s

余文樂作為一位潮流 icon ,用工裝搭配 1970s 本來是其個人愛好,是自己的搭配方式。但是在那個球鞋和潮流結合還不是很緊密,資訊也沒有現在這樣爆炸的年代,有一群人把余文樂作為自己的潮流 model 進行學習,組成了我所稱之為「工裝才是政治正確」的小團體。在他們看來,1970s 就必須要和工裝進行搭配,否則就是不正宗,不是行內人。隨著這幾年的發展,1970s 在國內變成了我最討厭的樣子:強行和某種風格掛鉤。上網搜一下 「1970s 搭配」,看到的都是這樣的:

除了工裝,就是基本款。有人會說,這樣百搭,好看。那我想問一句:憑什麼只有這樣才好看?憑什麼買了 1970s 後就必須是這樣的風格才是會穿?

因為這種堅持所謂「本質匡威」,在所謂「匡威愛好者」群體里固執己見的人。這樣的人,不是蠢就是壞。這樣的小團體,和之前的球鞋小團體完全是兩回事兒。前一種是進步的力量,後一種則正好相反。


這是歐陽娜娜 po 在 ins 上的一張照片:

紅色的慢跑褲+ 1970s cdg 白低,還隱隱約約露出了船襪的邊緣。按照所謂的「流行人士」的觀點,我是不是要說一句:這打扮真的丑,一看就不會穿?

但人家是匡威的代言人。

Nike 運動短褲+壓縮褲+ ow converse 1.0,是不是也會有人覺得很土?

但你仔細看看 @王遲 老哥一身的單品,他對潮牌對流行的理解是怎樣,相信很多人心裡都有數。「這些很迷的搭配,都是建立在舒適性的提前上」,「鞋子的搭配,不要拘泥於一種方式」,只是坐井觀天罷了。


這是今年 innersect 展上 Nike 方面的全明星陣容:Jerry Lorenzo 、Matthew M Williams 、Edison Chen 、Yoon Ahn 、Samuel Ross。沒有人的穿著符合流行趨勢,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潮流 icon。對於余文樂來說也是這樣。因為潮流和球鞋開始結合起來,每個人有更多的選擇,也有更多的方式用球鞋表達自己對時尚的理解。如果我們只是堅持所謂的「標準搭配」,那和開倒車有什麼區別?

縱使球鞋和潮流結合,有熱鬧和浮躁的成分在內;但它最大的好處,就是把球鞋劃入時尚這一趨勢中,讓潮流資訊得到普及,讓人們對球鞋有了新的認識,也讓球鞋具有了新的可能性。信息不對稱,守舊的思想,通通拋到一邊,你可以在各類趨勢中選擇你喜歡的去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這樣,你可以自豪的說:是我在穿鞋子。

而不是鞋子在限制你。

多樣性萬歲。

推薦閱讀:

TAG:球鞋 | 潮流 | 匡威(Conver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