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性格養成的重要性 ——《萬箭穿心》觀後感

(圖源自百度百科)

原生家庭對性格養成的重要性

——《萬箭穿心》觀後感

《萬箭穿心》是一部於2012年上映的現實題材國產片,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一個武漢家庭的悲劇。女主角李寶莉精明、能幹、語言刻薄,得知丈夫搞外遇,舉報其嫖娼,導致其在後來的下崗潮中失業。得知真相的丈夫選擇跳河自殺。李寶莉毅然成為一名扁擔工,供養兒子和婆婆10年,卻被長大後的兒子埋怨和疏遠,最後離開了家,如同萬箭穿心。

本片可以說是近幾年新寫實主義國產片的扛鼎之作,榮獲國內多項大獎,女主角的扮演者也憑藉此片拿到了好幾個「最佳女主角」。只可惜叫好不叫座,票房遠遠比不上其口碑。只能說在現在的中國院線,還是特效爆炸的商業大片和流量明星齊聚一堂的電影更合觀眾的口味。

本片的成功,離不開原作作者的筆力,導演和編劇的指導,更離不開演員們的演技。可以說,這些專業的演員們幾乎把角色給演活了。但其中一個角色——兒子——卻有些爭議,部分人認為,兒子明明是當時武漢市的高考狀元,卻沒有表現出相應的判斷能力。如果說在他小的時候,因為父親的去世,而對母親抱有怨恨是理所當然。但十年過去,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因為母親的賣力工作才能上學,怨恨應該早就被抹消了,為什麼還會疏遠母親,甚至要把母親趕出家門呢?

我認為,兒子這個角色不正常,但合理。一句話概括,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鍋」。在影片的開頭,兒子與父母有一段互動。

母:來,兒子,背首你昨天學的詩。

兒:(觀察父親的神態)

父:(愁眉苦臉)

兒:爸爸不想聽,我不背!

母:(微怒)你可還真是姓馬(指丈夫家)的!(扭兒子的耳朵)

從這個情節,可以對各個成員做個簡單分析:父親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廠辦主任)和文化知識,但性格文弱。母親性格強勢,但沒什麼文化,在家庭中佔據「統治地位」。雙方多有衝突,兒子感情上更偏向相對弱勢的父親。父親負責對兒子的文化教育,在性格的培養上卻沒下多少工夫(兒子更在乎父親的情感,沒有對母親的同理心)而母親因為沒有足夠的文化知識,對兒子的文化教育不足,且因為和兒子的溝通不足,和兒子的關係較為僵硬。

這可以說是90年代很多中國家庭的一個縮影,因為時代的原因,很多父母的婚姻觀、教育觀都較為落後,十天一大吵,三天一小吵,給子女帶來了陰影。只重視文化教育:「作業寫完了沒有?」「昨天學了什麼?」而一旦子女不合自己的預期,動輒體罰,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和子女的情感溝通不足,互相不了解。

我國一直崇尚子女的「恭敬」,講究父母的「威嚴」。認為「慈母多敗兒」,「父嚴子立」。但現代教育告訴我們,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以下資料來源於1959年的亨利.哈洛博士的恆河猴實驗Harry F. Harlow』s rhesusmonkeys experiment

哈洛博士將剛出生的恆河猴幼崽從母親身邊拿走,放在一個鐵籠子里。鐵籠子里有一個由絨布做的布偶和一個鐵絲做的餵養裝置。餵養裝置上有一個橡膠制乳頭供應奶水,而布偶什麼也不能提供。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嬰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後續實驗哈洛從這個實驗中觀察到了一些問題: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於是,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嬰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進後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也就是說,父母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僅僅給予經濟援助是不夠的。沒有足夠的陪伴、溝通、愛撫和理解,孩子就不能真正地健康成長。我一直認為,父母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幾乎不可替代的。由單親家庭、隔代撫養、或在孤兒院里長大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比起原生家庭大很多。(參考資料《「隔代撫養」的弊端要重視 》 .長江報[引用日期2012-10-25] 《單親家庭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的調查報告分析》作者:呂剛,王秀香《120名在校孤兒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調查研究》作者:李國強,鄭力)順帶一提,比起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收養家庭的孩子反而普遍提高了生活滿意度,獲得了更為有利的社會性發展(參考資料《淺析養父母、收養家庭對養子女心理發展的影響》作者:馬藝丹,薛威峰 來源自2009.12《法制與社會》)這似乎可以說明,合理的情感溝通,甚至比起血緣關係更為重要。

反觀片中女主角,單親母親李寶莉的情況,由於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外出工作,賺錢養家。雖然影片外的我們被感動得淚流滿面:啊,為了家庭如此努力工作,犧牲自己本應有的娛樂時間,為了不給孩子帶來困擾而不再婚,捨棄原本「體面」的售貨員工作去挑扁擔,多麼偉大的母愛,多麼偉大的奉獻精神啊!但是只有上帝視角的我們能夠完整地看完所有人的故事,而兒子並不明白母親的付出。在他的眼中,童年時母親刻薄地擠兌父親,不關心自己,只在乎自己的成績。父親忍無可忍,只好提出離婚,去尋找自己的愛情。而母親則從中作梗,舉報父親嫖娼,導致父親失去了廠辦主任的地位和名譽,母親則藉由此事更加隨心所欲地使喚父親。後來的下崗潮中,父親甚至丟了工作,在調查中明白了是自己的妻子間接導致了自己的事業,受到過大打擊的父親最終跳樓自殺。而在之後的十年中,兒子一直鬱鬱寡歡,仇恨母親,認為母親所做的一切都是給父親的死「贖罪」。兒子還認為,母親在父親去世後,不懷念父親,和其他男人交往(哪怕在法理上這是完全合理的)是對父親的「背叛」。這些狹隘、偏激的想法是由他本身的性格產生的,而成長時又沒有人來糾正他的性格,(爹死了,媽整天忙工作,奶奶有代溝,從小到大沒有朋友和好老師)這就導致他的性格越發扭曲。(片中提到過,母親甚至從來沒看到過他和其他孩子一起歡笑打鬧過)

綜上所述,這個家庭的悲劇是溝通的悲劇,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有錯,但最後每個人都受到了深深的傷害。父親死了,母親無奈出走,兒子留下難以散去的心理陰影。我們可以猜想,再過幾年,兒子走上工作崗位,準備成立家庭,也會因為自己的心理陰影而遭受很多本不必遭受的痛苦。

從電影回到現實,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深刻了解原生家庭對於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性,和學生、學生的父母積極溝通,讓他們了解,教育不僅僅是在學校的學習,更是性格的培養。而作為學生,我們也應該多和父母溝通,傾訴成長的煩惱,同時也聆聽他們工作上的苦衷。如果原生家庭給我們留下了心理陰影,那麼我們應該積極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還挺貴的,建議多攢點錢)也許原生家庭給你帶來的傷害無法挽回,但是大多數人以後還是要組建自己的家庭,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我們不能重蹈自己父母的覆轍。

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看見的,往往是自己父母的臉,而父母在離開這個世界時,也希望能夠看到自己子女的臉。家人之間的愛意,是發自基因的愛意。原生家庭的傷害,往往不是來源於惡意,而是來源於對於現代教育體系的無知、對於子女權利的不尊重、對於父母心理的不理解、溝通能力的短缺、自身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可以通過學習、溝通來緩解甚至解決和避免的。就像影片的結尾,女主角李寶莉推著麵包車,最後走出了那個讓她萬箭穿心的家一樣,我們也是可以用自己的努力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畢竟無論如何,日子總得過下去。

推薦閱讀:

TAG:性格養成 | 原生家庭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