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我到了叛逆期,你們可以幫幫我嗎?

上個月,有這樣一則新聞,讓我到現在都不能平靜。

這個新聞,除了好心疼小男孩以外,我還在思考,到底是什麼樣方式的「嚴加看管」,讓孩子如此恐懼?

而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又該怎麼和孩子做好溝通呢?

為什麼要「嚴加看管」孩子呢?

就我以前的理解來說,因為孩子自制力差,分不清善惡,所以只能緊緊盯著,才能讓他們可能遇到的危害減少,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到正確的事情上。

可孩子一長大,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身心急劇發展,他們叛逆、沒耐性,又急於證明自己,而我們又覺得他們還小,不敢放手。

溝通上的衝突,往往是導致親子間關係惡化最主要的原因。

我有一個朋友特別疼愛女兒,管教十分嚴格。他總是擔心女兒安全,每天一定準時接送,從不懈怠。

別人勸他:孩子都初三了,應該試著讓她獨立。

他說:學校環境單純,校外環境複雜,不看著她進校門我不放心。

可對於父母的愛護,女兒實際上非常苦惱。

她無處訴說,便去網上抱怨。朋友無意中發現女兒有註冊社交賬號,發現她和陌生網友互動頻繁,語言親密。

焦慮之下,他刪除了女兒賬號,並批評了一頓,規定電腦只能用於學習。女兒覺得不被尊重,一氣之下,便奪門而出。

朋友於是和我訴苦道:叛逆期的孩子真難懂。不管,她會吃虧,管了,她更叛逆。

這讓我突然想到湖南衛視教育節目《少年說》,其中有一期初一的龔灝大膽站上天台,向父母大喊:

「我承認,自己到了叛逆期,每一次都想剋制自己,但是好像剋制不住,希望你們可以幫幫我,不要總是批評。

我也想改變,我想變得更好,所以請你們幫我度過這個叛逆期!」

我們總是害怕孩子走錯路,習慣性嚴防死守,苦口婆心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看完那一期《少年說》節目,於是突然明白,我們做父母的看似掏心掏肺,然而有時候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導致忽略了他們的想法。

心理學家說:當孩子的內在需求,得不到滿足,便會向外尋求認同。他們的脫序行為,實際是一種孤獨、不被理解的抗議。

參加親子讀書會,一位家長曾分享自己的教養經歷。

他說自己的孩子,從小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品學兼優,老師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可以考上重點高中。

可初二時突然迷上音樂,和朋友偷偷組建樂隊,天天想著排練,導致成績下滑。

被叫家長後,老師當著母親的面說:上課睡覺,態度散漫,經常和不良少年混在一起,這樣下去,能不能考上高中都是問題!

他的孩子以為媽媽會狠狠教訓他,心情忐忑不安。結果她回去以後卻相當平靜,壓根不提成績,以下是她和孩子的部分對話:

「喜歡音樂很好,為什麼要偷偷摸摸的?「媽媽好奇的問,

「他們都是中輟生,怕你們反對。」孩子低聲道...

"那你認為他們是壞孩子嗎?"她繼續問道。

"當然不是啊,他們很好的。"孩子回答的聲音略微提高了一點。

「那就對啊,而且媽媽也覺得這是很酷的事情,不過你必須先想辦法提高成績,不然會害朋友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

溝通過後,她的孩子學習更加專註,她有時也會參與他們的表演和練習,時間久了,在她的影響下,那些朋友也重回校園,現在均有了不錯的工作。

陳丹青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若能放下個人期望,放下對錯,不看問題,先關注孩子的難處,引導他們去思考,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讓孩子感到被認同,被尊重,孩子會更願意傾聽父母的建議,為自己負起責任。

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一味的看管、斥責,只會讓孩子更加孤獨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