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宗杲:人有賢愚,性即無也(圖)—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網《聖賢法語》欄目894篇

摘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仁乃性之仁(此性指天性、本性而言),義乃性之義,禮乃性之禮,智乃性之智,信乃性之信(按:復性者,即復此性也;見性者,即見此性也。仁義禮智信乃天性所本有,非從外來。我見有仁義之人未曾明道者,但未曾見得道之人不仁、不義、無禮、愚痴、無信者。若無仁義禮智信,性為何性,人為何人也?)。義理之義亦性也,作無義事,即背此性;作有義事,即順此性(做事合乎道義、天理、人倫、能夠利益眾生,謂之義;反之,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和野心,或出於狹隘的國家、民族、宗教的利益,做事違背道義、天理、人倫,毀壞眾生利益,謂之不義)。然順背在人,不在性也。仁義禮智信在性,不在人也(按:天性與生具有,仁義禮智信亦與生具有。人若無私慾和各種的執著妄想,本性自現;本性現,則不仁而仁,不智而智。老子曰:「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即為此意)。人有賢愚,性即無也(人之所以有賢愚的分別,是源於業力、福慧、障蔽的不同,但天性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區別。既然人的天性都是一樣的,那麼人人皆可成聖成賢,個個可明心見性矣!)。若仁義禮智信在賢而不在愚,則聖人之道,有揀擇取捨矣,如天降雨,擇地而下矣。所以云:「仁義禮智信在性,而不在人也;賢愚順背在人,而不在性也。」

  註:括弧內為東方陽熹的注釋。

上傳日期:2017.元.07

推薦閱讀:

TAG: |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