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都像去取經:保持快樂,是一種高級的自律
01
前段時間,微博上掛著一條熱搜:被通勤難偷走幸福感了嗎?
中國青年報也出了一個名為「通勤久容易抑鬱」的報道,內容里談到,調查顯示,通勤在1小時以上的上班族,抑鬱幾率高出平均水平33%。
「別人上班像旅行,而我上班像取經」……有報告顯示,北京平均通勤路程13.2公里,平均用時56分鐘;而排名第十的武漢,平均通勤路程8.2公里,平均用時43分鐘。
長時間花在上班路上,的確是一件令人煩躁的事,更別說還要擠公交、地鐵的痛苦了。就像有人說的,「這嚴重影響了工作狀態」。
在一堆「我也快抑鬱了」的評論中,我看到了一條不一樣的評論:
朋友每天搭地鐵從佛山到廣州上班,經常分享擁擠途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還有閱讀中令人莞爾和捧腹的段落;
我每天上下班塞車超過兩個小時,過程中我聽完了一個個大部頭的世界名著,收穫頗豐;作家蔣勛捨棄公司為他提供的住房,每天上下班除了乘車還要搭渡輪,卻樂在其中。客觀條件選不了,但心態可以。
同樣是漫長的上班之旅,有人只能夠在其中感受到枯燥、難熬,而有人卻能在其中享受樂趣。
這讓我不免想到哈佛幸福課的主要設計者肖恩·埃克爾,在《快樂競爭力》里所說的:
事實上,我們大腦運作的巔峰狀態並不是在情緒低落或中性時,而是情緒高漲之時。
不過諷刺的是,在當今世界,我們為了追逐成功而將快樂拱手相讓,反而讓我們的大腦從巔峰狀態跌落,成功概率也大大下降。
只有當自己保持積極的心態,擁有快樂時,才會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就像這漫長的通勤路上,那些擁有積極心態的人,就會利用這段時間閱讀、收穫知識,觀察身邊的人事物,讓路程不再枯燥乏味,反而擁有更多可能。
02
埃克爾在書中指出,人們常常會誤將快樂當作是奢侈品,或是辛勞一生後的獎勵,還有人甚至會認為快樂是你還不夠努力的跡象。
然而事實上,快樂會讓你更願意去努力。
上面提到,我們的大腦在積極的狀態下工作,相比較在中性或者消極的狀態下時,所能取得的效能是具有明顯優勢的。
心理學家的研究也得出結論,快樂狀態下,醫生看病的準確性及快速度,都比不快樂狀態下的醫生好很多。
因此,讓我們處於最佳狀態的秘訣之一,就是我們控制快樂水平的能力。
並且這個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在《生而不凡》一書中,作者介紹了提高這種能力的方式,並將這些方式稱為「快樂自律」,也就是把快樂當作一種自律。
03
心理學家羅伯特·愛默生的一項研究表明,那些寫下5件上周值得感恩事情的人的快樂水平,比寫下5件上周讓人感覺不好的事情的人的快樂水平,要高25%。同時,他們表示自己感覺更健康,運動量也增多了。
他在另一項研究里,讓人們每天寫下那些積極的事情。那些人不僅表現出更多的感恩心,而且會更多地去幫助他人。
因此,快樂自律的方式之一,就是感恩。
終身成長詞典詞條《535:感恩》里提到,感恩是相對稀缺的習慣。那麼在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時常擁有感恩的體驗呢?
向後看即可。
我們總是習慣向前看,常常會因為自己沒有達到理想目標,而感到鬱悶。但是,我們卻忘了自己已經得到了多少。
即使再困難的時期,你可以轉個身,向後看看你已經走了多遠,學了多少,你一路走來得到的支持和幫助。
和拚命向前追逐快樂相比,學會感恩並珍惜現有的一切,更可能給你帶來快樂。
04
埃克爾說,快樂對於每個人的定義都是不同的,這些感受可以歸結成為「積極情緒的體驗」。
即除了愉悅之外,還包括深刻的意義感和目的感,它包含著對當下的積極心態和對未來的積極展望。
因此,快樂自律的方式因人而異,你可以在感恩中獲得積極的力量,你也可以在給予別人善意里,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但無論如何,每天的生活工作,如果都能夠在快樂的狀態下進行,就不存在被什麼偷走了幸福感的事情了。
希望我們都能夠做到,不僅仰望星空,心中有夢;且以快樂為舟,活在當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