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便秘知識分享,不懂得媽媽可以點進來看一下

在兒科門診上,很多吃飯少、個子矮的孩子也常發現有便秘的存在。很多家長認為便秘只是一個簡單的癥狀,實際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一直會困擾孩子很久。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使大家能認識到便秘的危害,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早期預防很重要。

便秘可由腸道病變引起,也可源於飲食、精神及習慣等諸因素影響。如嬰兒期就發生的便秘多以餵養不當有關。非母乳餵養,以配方奶為主,又沒有注意添加有益排便的富含纖維素的蔬菜等輔食。

到幼兒期,又以糊狀精細軟食為主食者,便秘就更為嚴重。這些孩子又因得不到咀嚼多渣食物鍛煉的機會常常發生嘔吐和厭食而影響正常的生長。

由於經常出現便秘或大便乾燥,就導致肛裂或痔瘡,使孩子因為疼痛而不敢排便產生恐懼心理;宿便會令人口臭、腹脹、使食慾減退。長期便秘糞便久積於腸道,會發酵產生大量有毒物質,不僅影響腦功能,阻礙孩子的智力發育,也嚴重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注意力。

小兒本身易生內熱,缺乏合理的飲食,長時間偏食肥甘厚味且不吃蔬菜水果,使食物滯留在腸道內產生內熱,兩熱相加,損傷體內津液,形成便秘。其基本病機為大腸傳導功能失調,大便在腸腔內水分被過量吸收,使糞便過於乾燥硬結。

解除孩子因排便產生的恐懼心理,保持大便軟化狀態是非常必要的。注意:少用或不用刺激性瀉藥,如番瀉葉、大黃片等;肛門塞劑如開塞露、肥皂頭等方式會產生依賴使大腸失去彈性加重便秘過程,不可長期持續使用。

行為干預(如鼓勵、訓練如廁、飲食調理、增加運動等)可能只對部分患兒有效,對有些嚴重患兒,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能起到治療作用,必須與藥物治療配合。治療和恢復腸胃協調功能需要療程和時間,切不能稍有好轉就停止必要的藥物。

為防止便秘,出生兩個月起就應該訓練良好的按時排便習慣,排便最好在清晨或晚上臨睡前,早晨排便最好;飯前大便可使孩子吃得好,但不要飯後大便。媽媽應根據孩子的情況,有意識的訓練定時排便,排便時媽媽要和他一起發出「恩恩恩」的聲音。

從寶寶階段,剛開始還不會控制排便,大約要到2歲左右,才能養成排便習慣,如果這時候,父母不注意幫孩子養成好的習慣,也容易引起便秘的問題。有些孩子活動少,平常運動量不夠,也會引起便秘。

大孩子整天窩在家裡玩遊戲機看電視,也可能會造成便秘。孩子兩三天無排便,父母不必緊張,其實只要排便都很順暢,就不能算是便秘。平常鼓勵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補充水分,飲食上還可安排吃芝麻、核桃、紅薯等,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逐步讓患兒在不知不覺中建立正常的生理排便機制,才能真正改善便秘的問題。

小兒便秘的定義和成年人有點不一樣。成年人一個星期排便次數少於3次就是便秘。孩子排便的時候非常用力、大便又粗又硬或像羊便,或是每次排便時,都會疼痛、哭鬧不安、出血,出血此情況,不管排便幾次,都視為便秘。

正常小兒每日排便次數可有較大差別。有的可一天幾次,有的則每3-5日一次,只要大便有一定數量,不十分乾燥又不稀,同時又無不適癥狀,就均屬正常。即使大使次數較少,但大便質和量無不正常情況,又無食慾減退等癥狀,亦不能認為是不正常。

如大便乾燥,量少又較難排出,即使一天有2-3次,但總量比平時明顯減少,亦應視為便秘。特別是同時有食慾減低、腹部脹滿者。如果平時排便較規則,突然二天以上不解大便,還可能伴有腹痛或腹脹,即應視為便秘,要及時尋找原因。

新生兒生後24-36小時應有正常胎便,如無胎便排出或排出少量不正常胎便,均屬不正常情況,應注意有無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疾病。許多腸道病變均可導致便秘或無便,常見的有腸套疊、各種原因腸梗阻、嵌頓疝和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等。

推薦閱讀:

TAG:孩子 | 便秘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