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樣正確地「犒勞自己」?

撰文丨大胯

寫在前面的話

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 明知道自己必須努力,但是總是沒有好的方法來犒勞自己;
  • 甚至即使犒勞了自己,一不小心就沉迷進去,甚至「淪陷」了,爬不出來。

這其中有不少人甚至還會悲觀地認為:

  • 自己天生就有「缺陷」,無法改變。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更可能的原因是:

大多數人並沒有給自己設置一個切實可行的「犒勞機制」。

究竟怎樣正確地「犒勞自己」?


正文

如果你讀過之前的一篇文章《究竟怎樣正確地「行動起來」?》,你會了解到:

如果你從一開始就覺得某件事情需要努力、毅力和堅持才可以做到,那麼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這件事情做不成

如果後來做成了,那隻能是個意外;做不成,才是常態。

原因很明顯:

因為需要努力、毅力才能做的事情,說明你從「骨子裡」就不願意做啊!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你就會發現一句話根本不是嘚瑟:

那些在二十多歲就找到自己終身熱愛的事業的人,是真的幸福。

因為這項事業是他們骨子裡願意做的事情,工作怎麼能是痛苦的呢?不幸福才怪呢!

不管是想減肥,還是想要學習一個新的技能,本質上都是想要讓你的「骨子裡」願意做。

但是你一開始就給它賦予了太多的痛苦,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棄了。

不信你試試,反正你這輩子都放棄那麼多回了,也不在乎多這一次。

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實是:

要想讓自己行動起來,首先就不要給自己「痛苦」的暗示。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

要想讓自己行動起來,首先就要給自己「快樂」的暗示。

你會發現現在的這篇文章是之前那篇文章的「接地氣版本」。

這裡的「接地氣」並不是指之前的文章太浮誇或是這篇文章太初級,而是指:

  • 之前的文章更適合本身具備「延遲滿足」屬性的少部分人使用;
  • 而這篇文章更適合所有人使用。

就好像很多人都想實現財務自由一樣,但是根本沒有明確自己想要實現哪一類的財務自由,又怎麼能夠實現呢?

財務自由分為三個階段,你可以對照一下:

  • 第一階段:「菜市場」財務自由;
  • 第二階段:「家樂福」財務自由;
  • 第三階段:「免稅店」財務自由。

大多數人都處在「菜市場」和「家樂福」財務自由之間,這部分人只要想努力就能夠達到第二階段。如果你屬於這類人,那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

如果你連第一階段都懶得考慮,那看什麼文章都沒用。

先給自己定個位,只要你是個想上進的人:

就要想方設法「關照」自己的感性腦和小心臟。

如果對這句話有疑惑,就再去看一遍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

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爸媽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方式就是:

  • 把今天學校的作業做好,檢查無誤之後,獎勵玩手機40分鐘。

大概率的情況下,效果的確不錯,因為這類獎勵符合以下的機制:

  • 獎勵不一定是錢,但是錢往往更有效;
  • 一旦完成目標,就給獎勵,不能賴賬,這是大腦的運行機制;
  • 獎勵是每次小額頻次較高,比如每天1次、每周1次或者每完成某項任務獎勵1次。

請注意:以上三個條件務必同時滿足。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來規劃犒勞自己的方式,比如:

  • 犒勞金額或等值的物品的價格建議設置為月收入的20%左右;
  • 核算一下自己每月的稅後收入,假設為6000元,如果是學生就核算一下每月的生活費收入;
  • 想想自己最近一個月(按30天計算)想要買的但又捨不得買的東西,比如:一雙1200元亞瑟士跑鞋;
  • 拿出一張A4紙,畫上30個方框,每個方框內寫上數字40元(1200元/30天),並張貼在自己的桌子旁或床的旁邊;
  • 確定自己這30天內每天的目標,比如:對外發布一篇不少於2000字的文章;
  • 完成一篇就用紅色記號筆在方格內打上一個勾,務必控制節奏,即使狀態來了,也別多寫,每天如此重複,直到任務完成。

請注意:即使中間出現斷檔,也別灰心,還記得之前所說的么:

要想行動,首先就不要給自己「痛苦」的暗示。

這個方案的好處在於:

  • 將原本沒有進度條的目標通過A4紙畫方格的方式表現出來,形成一個可見的進度條;
  • 將原本的大目標(1200元)拆分成小目標(每天40元);
  • 原本的任務可能是一件「苦差事」,但是通過每天打勾完成進度的方式將「苦差事」變成了「樂差事」;
  • 本質是:讓「理性的自己」給「感性的自己想要花錢」找一個自己能夠說服自己的正當理由。

如果你深入自己的大腦,就會發現裡面是這樣對話的:

  • 感性腦對理性腦說:哎呦!寫啥玩意啊!還不如睡覺或者打遊戲呢!
  • 理性腦說:那可不行,我可不能墮落,我還有任務沒完成呢!
  • 感性腦說:那多辛苦啊!想想都累,啥時候是個頭啊?
  • 理性腦說:要不咱倆做個交易?
  • 感性腦立馬來精神了說:啥交易?快說說!
  • 理性腦說:上回你不是說,你想要一雙1200塊亞瑟士跑鞋么?
  • 感性腦說:對對對!怎麼?你想滿足我了?
  • 理性腦說:是的,只要你乖乖聽話,不鬧騰,讓我每天有2小時來專門寫作,我就每天給你40塊錢,30天你就能湊滿1200塊去買鞋子了,你看成么?
  • 感性腦說:當真?不反悔?你可別騙我,要是騙我就再也不相信你了!
  • 理性腦說:當真,不騙你!
  • 感性腦說:成交!就這麼辦!

其中值得重點關注的是:

  • 用自己收益的20%來獎勵自己,並不過分;
  • 如果這個獎勵都不足以讓感性腦興奮,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 完成目標之後,一定要盡情享受獎勵,讓感性腦記住這種感受;
  • 萬一真的出現斷檔,也不要對自己進行道德指控,比如覺得自己「沒用」,這是起不到什麼效果的,這時你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修正犒勞機制。

被大多數人嚴重誤解的是:

真正擊垮一個人的不是「半途而廢」,而是因為某一次的「半途而廢」,就認為自己真的是個「廢人」的錯覺,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內部衝突,會破壞一個人的內心自洽。

一旦一個人內心自洽被破壞,他就會自己把糾結、畏懼、害羞等情感同時惹上身,這會造成嚴重的損耗,進而產生如下的後果:

  • 嚴重影響他和周邊關係的和睦;
  • 嚴重影響自己在組織內的地位和發展的機會;
  • 嚴重影響自己應對困難的能力。

如果你的目標是環球旅遊、一輛新車或者是大房子,那務必先拆解目標,之後再仔細閱讀之前的文章:

《究竟怎樣正確地「行動起來」?》


寫在最後的話

人這個物種特別有意思:

  • 30歲之前,大家更容易把「親密關係」排在前面,會經常思考:「我們能改變什麼」和「怎麼改變」;
  • 30歲之後,部分人就開始覺醒,會特別努力工作,就會逐漸把「金錢、事業和尊重」排在前面,會經常思考:「我們不能改變什麼」和「在不能改變的情況下能做些什麼」。

但是請注意:

只有部分人在30歲之後開始覺醒,並不是所有人。從人口結構上來看,這是個概率問題,而且概率還挺穩定。

30歲之前是個好機會,給自己確立一個具有誘惑力的「犒勞機制」,爭取早日被那個「覺醒態」翻牌子。

剩下的就看你了。

祝近安!

推薦閱讀:

TAG:職場 | 生活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