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育孩子前,先學會閉嘴!爸媽越嘮叨,孩子越差勁

知乎上也有人問過類似的問題:

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最高贊居然是「父母嘮叨」的時候!下面還有不少吐槽留言:

一名男生說:「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父母說的次數多了,心裡不知不覺就煩……」

一名女生說:「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天天懷疑我早戀,後來我故意早戀,就是為了氣他們……」

沒錯,從小到大,我也頂煩父母的嘮嘮叨叨了!大人、大孩子尚且承受不住父母無休止的嘮叨,那些耐心、理解力還沒那麼強的小孩子,就更是難忍了。

一:?

「超限效應」讓父母對孩子說的話

大打折扣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件趣事:

一天,馬克·吐溫在教堂裡面聽牧師演講,起初,他覺得牧師說的特別棒,感動的他掏出錢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說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說,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牧師演講結束,要求大家募捐時,生氣的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還偷偷從盤子里拿了2元錢。

這就是心理學中說的「超限效應」,意思是:「說得越多,說服力就會大打折扣。」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

二:

少說、多聽、多做

適當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

比嘮叨100句都管用

數落孩子前,先多聽1分鐘

曾經在一個泰國的公益短片中看到:媽媽們在幼兒園門口等著接孩子,當看見滿身髒兮兮的孩子們走出校門時,紛紛開啟了嘮叨模式……

你知道媽媽最討厭你臟髒的,對吧?你為什麼把自己弄那麼臟?

發生什麼事了?你到底在幹嘛?別告訴我你又去玩了!

你幹了什麼「好事」?怎麼會弄得這麼臟?弄那麼臟,你自己洗乾淨……

就在媽媽們還對嘮叨意猶未盡的時候,學校開始播放「今日好學生」的小視頻,主角正是她們的孩子。

原來,孩子們之所以渾身髒兮兮的,是為了幫助滿載花盆、推著獨輪車、摔在泥巴里的園丁爺爺。

不少媽媽在看到孩子「闖禍」後,第一反應大多是喋喋不休的嘮叨、責備,這個時候,原本孩子有慾望解釋,也被媽媽的嘮叨打壓下去。長久下去,孩子會越來越不願意和家長說說自己的事,親子溝通之門就此關閉!

還記得蘇格拉底說的那句話嗎?「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

雖是半句玩笑,卻最為實在。媽媽對待孩子,更應該少說、多聽,別急於給孩子妄下定論,數落孩子前,先耐心多聽孩子1分鐘的解釋。

「不」說得越多,效果越差,孩子越叛逆

如果我們平時總跟孩子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那這種限制性的語言就會失效。

比如,一個天天嘮叨著對各種事情說「不」的媽媽,遠遠不如在關鍵時刻只提醒一次的見效。嘮嘮叨叨把「不可以」說的越多,孩子越不當回事兒。但如果,我們只在最危急的時刻說出「不可以」,孩子更會感受到媽媽話語中的力量,感受到事情的嚴重性,馬上停止!

還有,具體到一些日常容易跟孩子嘮叨的場景,比如出門之前盡量少說:「我們現在出門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類的話,因為這樣的句子,反而容易激發孩子的挑釁的和否定回答。

此時父母說話的原則:少說不,適當說一些可以選擇的事情,不要和孩子廢話。比如不要反覆啰嗦說:「你不能把鞋子放在這裡那裡」,「你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適的說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也可以放在鞋架上。」說具體、可供選擇的方案,孩子更容易接受。

多做,身教的後果永遠大於言傳

這裡說的多做,不是讓媽媽替孩子做很多事情,而是以身作則。比如:

不想寶寶亂扔亂放玩具,與其總是嘮叨孩子:「玩具要收好」「玩具不能放這兒」,不如自己先勤快起來,「臟衣服別亂堆」「用過的碗筷及時刷」及時收拾好。

再比如,不想讓孩子吃零食,與其嘮叨很多「吃零食對身體的危害」「不許吃這個,不許吃那個」,不如先管好自己的嘴,自己先能做到少吃零食,多吃一些健康的食物。

還有,每天嘮叨孩子學習不不認真、不愛看書、總玩遊戲的家長,不如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先放下手機,捧起書本。如果家長都是「手機族」,孩子怎麼可能不愛電子屏?!

三:

適當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孩子更容易記住教訓

曾經在書上看過「美國著名學者斯特娜夫人教育自己女兒維尼夫雷特」的故事:

一天, 維尼夫雷特問母親:「我想去朋友家玩一會,可以嗎?」

斯特娜夫人回答說:「可以,但必須在12點半以前回來。你知道我們下午還要一起去看電影,而且一直打擾別人也是不禮貌的。」

可約定時間都過了20分鐘,也沒見維尼夫雷特,斯特娜夫人安靜地等著,半個小時後,維尼夫雷特回來了。

斯特娜夫人見晚回的女兒,並沒有發火,只是告訴她:「今天時間來不及了,電影是看不成了」,還配上了一句:「這真遺憾!」

維尼夫雷特很難過沒有看上心儀已久的電影,但深深地記住了這個教訓,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失言過。

面對孩子的過錯,斯特娜夫人沒有長篇大論,只用耐心和等待讓女兒明白:如果早點回來,就不會錯過一部好電影。

要問什麼最能讓人長記性?那肯定是「吃虧」啊!其實生活中很多家長訓斥、嘮叨、責備孩子的情況,都可以用讓孩子「吃虧」的方式解決。

正如上面這個小故事中的媽媽一樣,在可行的範圍內,讓孩子承擔因為自己行為的失誤造成的自然後果,更容易讓孩子長記性,記住教訓,下次才會主動做好。這就比媽媽說100遍的效果都強!

說了這麼多,可能很多媽媽更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說話了

沒關係,我們給媽媽們總結了幾個不同情況下,和孩子的說話套路

和孩子說話也講「套路」

當孩子生氣、憤怒、發脾氣時

「傾聽、確認、反應、引導」

孩子有情緒的變化很正常。父母要做到耐心地傾聽,了解實情。無論我們是否同意孩子鬧情緒的原因,都可以嘗試用以下的技巧與孩子對話。以孩子和小朋友爭搶玩具為例:

傾聽:「發生了什麼事?」先放下自己主觀的猜測和看法,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認真地傾聽孩子述說經過。

確認:「你是說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就把他的鉛筆盒摔到了地上,是嗎?」

反應:「我想像得到,你不能玩自己的玩具不高興。」「我能理解……」這樣的話語給孩子的信號是你相信孩子講的是事實,你理解他的情緒。但未必同意他的做法。

引導:「我們來看看,除了摔文具盒,還有別的辦法嗎?」 給孩子幾秒的時間等他回答。酌情給出提示「是馬上要回來,還是讓他玩5分鐘,或是與他交換玩他的玩具?」給孩子2-3個選擇方案,發掘他的想像空間,就是教給孩子處理此類事件的方法。

當孩子扯皮、磨蹭、耍賴時

給孩子選擇權

給孩子選擇權,而不是父母一錘定音糾正孩子的行為和習慣時,需要明確地給孩子一些具體的選擇。媽媽可以體會一下,下面例子中A和B的區別和效果,你會用哪一種呢?

不上床睡覺

A:「該上床睡覺了,別磨蹭。」

B:「你現在上床睡覺?還是看10分鐘書再上床?」

結果:孩子可能會選擇其中之一。

房間髒亂

A:「你的房間太亂了。你不收拾,我們就不出去玩了。」

B:「你是想現在整理,飯後再出去玩,還是現在不整理,飯後不出去玩呢?」

結果:孩子可能選擇現在整理,飯後出去玩。(如果選擇不整理,家長可以進一步引導,如「你想什麼時間整理呢?」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再承諾什麼時候整理。)

日常談話套路

向孩子傳遞積極、正面的情緒

以接送孩子上下學為例來說說,父母怎樣在與孩子的談話中,向孩子傳遞積極情緒。許多父母都會去接送孩子上下學,通常接到孩子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呢?

父母將孩子接回家的第一句話是:

1、今天你在幼兒園裡吃了什麼?

2、你今天學了哪些知識?

3、有人會欺負你嗎?

4、今天老師布置了什麼作業?

在國外,父母問孩子的第一句話是:

1、你今天高興嗎?

2、今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3、你今天有什麼作品嗎?

4、今天與大家玩得開心嗎?

不同的問話體現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在我國,父母更加註重的是孩子的生活情況及學習生活。在國外,父母更加關注的是孩子的情感、興趣、能力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及夥伴交往上面。

前者,只是一味的關心孩子的生活及學習過程,而忽視對孩子的情緒變化、成功感的建立。而後者,會讓孩子想要交談的想法,會使孩子對自己的作為有所體會,會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有所嚮往

總之,如果媽媽能夠掌握一些和孩子說話的技巧,親子溝通會更順暢。比如下面這幾個句式,可以用在很多情境中,媽媽不妨背下來:

信任——「我相信,下次你能做得更好。」

尊重——「我知道你很想……但我們最好先……」

給孩子選擇權——「你是想先……,再……,還是想……」

讚賞——「寶貝,你這件事做的很對。」

包容——「沒關係,你下次會做得更好。」????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