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觀察一個陌生人一樣,觀察你自己
1.人生哲學——「你早上吃早餐嗎?」
兩周前的一個周五,我和N在一起吃午飯。那天我正好去她實習的醫院取回了我的體檢報告。
N是醫學生,一邊吃飯她就一邊看我的報告:「血糖血脂都高,你吃東西要多注意。腦部還有缺血灶,這個沒辦法也不用去管它,但你的年齡本該不會有的……」
我是在差不多10年前認識n的。從認識起,我和她就是看起來很不一樣的兩個人。但在一些更根本的層面上,我又與她惺惺相惜。
我是個很跳脫的人,神經大條,總是丟東西,生活里得靠朋友們多加照顧,朋友們總說我不靠譜。她則是個看起來就特別可靠的人,一群人里總是想得最周到的那個,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
她對待愛情的方式也是我欣賞的。愛一個人的時候,她會毫不計較、掏心掏肺地對那個人好。但一旦那個人不珍惜,不管自己多麼傷心,她也會頭也不回的離開,同時想辦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情緒,還要打起滿滿的精神投入到新的感情中去。
我親眼目睹了這個過程,當時就對她能如此程度地自控感到驚嘆。總之,我一直都覺得她三觀極正。另外,她身上除了真誠善良之外,還給我一種強大的力量感;你可以說是掌控,但她又不給人強勢的感覺。準確地說,她可能是我認識的人中,最是散發「理性」光芒的一個了。
她看完了我的體檢報告。
我問她,你的體檢報告里,是不是都沒有這一些問題?她笑著跟我說,「是啊,那是因為我本來就是個特別克制的人啊。」
「我不科學地認為,一個人一輩子能夠吃的糖、油都是一定的,一輩子能夠擁有的自由和幸福可能也是一定的。所以我在享受幸福的時候也會很小心。我總覺得現在剋制一些的話,我就可以在未來擁有更多一點的自由和幸福。就比如等老了以後,還可以想吃的東西都能吃一點。」
「可是這樣克制的生活多無趣。人活著不就是圖一個隨心所欲。我甚至覺得不需要有日夜之分、三餐之分。困了就睡,餓了就吃。想吃什麼就吃個夠。凡事都要盡興,這樣的日子才比較快樂呀!」
「那可能是因為我媽媽從小對我要求比較嚴格,所以我習慣了凡事都比較自律。每當我特別想要一個什麼東西的時候,我都會提醒自己要剋制。無論什麼事,只做80分,給自己給他人都留有餘地,這種克制本身就能給我一種快樂感。」
「我媽媽從小對我也比較嚴格(兒童教養方式果然是個謎),所以我習慣了有機會的時候就要先盡情享樂,以及要見縫插針地突破規則。當然我願意為它付出一定的代價,就比如你說要留存一些自由和快樂給老年,我可能就願意在生活質量可以預見會大幅下滑的時候,接受安樂死服務,盡興、毫不節制地過完此生。」
我的小夥伴在聽了我的不靠譜言論之後,思考了一小會兒,然後就說:「那也是可以的,能說得通。只是可能那個時間會比你以為的來得更快。」這也是我喜歡她的一個地方,她雖然是一個有自己準則的人,但從不試圖把這種準則強加給誰。
聊到這兒的時候,她忽然問我,你早上吃早餐嗎?
我曾經無數次被醫生問過這句話,可我並沒有認同過「不吃早餐會身體不好」這件事。直到我這個朋友跟我說,吃早餐不吃早餐和身體好不好的關係,很多時候只在於它揭示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能夠每天堅持、且有時間吃早餐的人,大概率上,從這個細節中也已經展現出了很多關於「這個人是誰」的信息。
我當即就和她說,「原來到了一定的年紀,我們每個人都成了自己人生哲學的產物。」
人生哲學原本是一個聽起來極為遙遠和抽象的詞語。但就在我們對話的過程中,我意識到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並正像刀子一樣雕刻出你的樣子。在我和這個朋友身上,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及時行樂和始終節制就是兩種不一樣的人生哲學。而它們塑造的,還遠遠不止於我們的體檢報告。
整體來說,我的這個小夥伴過著一種充滿了框架感的生活,在「恰當」的年齡結了婚,與另一半之間對未來的就業、撫養孩子都有著規劃和討論。她選擇的學業和職業都是臨床醫生,也會考慮有機會的時候再去國外進修學習。而我則是大寫地「順其自然」,也就是說自然是沒有什麼框架可言了。
也許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多地成為我們的內在世界在現實中的一種外顯。吃不吃早餐,也是這種內在世界向外輸出的其中一個結果,它同時也是一個人的人生哲學中浮出水面的那個冰山一角。
2.什麼是人生哲學?
人生哲學這個詞,聽起來很抽象。一個人的人生哲學到底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可能人生哲學首先是一個人關於這個世界運行規律的一系列核心信念。比如,你覺得世界的運行規律對個體而言是友善的還是殘酷的?或者是中立的?這會影響到人們在面對意外時所懷有的心情:是在遇到好事時感到驚喜?還是在遇到壞事時感到不公難以置信?
再比如你多大程度上相信命運的必然性?這會有具體的生活影響,包括會花費多少經歷時間去試圖保持健康。
其次人生哲學是個體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比如,在所有好的東西里,你覺得什麼最好?什麼最值得擁有?真善美哪個最有價值?或者,某個好的東西你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舉一個有趣的小例子,我曾經聽人說過,ta最害怕的事就是失去希望。無疑,在ta的人生哲學中,希望是一個極其正面,有創造性的概念。但在一些學者的人生哲學裡就完全不是這樣了。Anna Potamianou就認為「希望」是一座監獄,它讓人們不斷把過去的事物、越過當下投向未來,從而能夠始終保有它。José Esteban Mu?oz則說希望是人們「卡在了一種與未來之間的關係里、從而對『當下』的不可預見性產生抵抗「的一種表現(a stuckness within a relation to futurity that constitutesa problematic defense against the contingencies of the present)。
也就是說,這兩位學者都認為,希望不是一個正面的東西。它會讓人抵抗當下,留戀過去,痴纏於未來。
可想而知,對「希望」的不同看法,會引發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後者會比前者更多地敢於接納未竟的結果、敢於戳穿現實。而不同的生活態度,繼而又帶來不同的生活結果。比如否定希望的人,可能從「承認現實」獲得了好的人生體驗,最終反過來加強了他們的核心信念。
最後是個體關於自身的一些核心信念。比如,我有多大的能力解決問題?我是否是個比較幸運的人?我是否能夠被人需要和喜愛?等等。這一系列人生哲學對我們生活結果的影響很容易想像。
比如,一個相信自己總是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人,會在問題發生時,更少受到恐慌情緒的干擾。更積極地開動腦筋、尋找資源,以及主動梳理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最終,當問題真的被解決後,這種生活結果又能加深ta對自身的信念。
我們的人生哲學,首先取決於不同的個體因素,智商高低、體質是否健壯等;其次來源於環境,身邊人(尤其是前輩)的信念,環境給我們的反饋(階層、性別等都會有影響),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習得了哪些「真理」;最後,它還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事件,在線性的時間裡,在我們身上累積形成的影響。可以說,人生哲學的形成,根源上是偶然的,而這些偶然最終又形成了我們生命的必然性。
值得一提的是,人生哲學無法偽裝,也沒有好壞之別。簡單來說,人生哲學就是「你是誰」。你可以在言語上偽裝,但你的行為、選擇、以及當下的人生處境都會忠實地反映出你真實的人生哲學。
人生哲學是一種私人意義的「真理」。每個人從生到死,就像是一起在爬一座山峰。出生時我們被拋在山腳下不同的位置,因而只能從不同的道路上山。我們都知道山頂上那個共同的終點叫做死亡,可它一直隱藏在雲霧裡,沒有任何一個還沒爬上去的人看到過它的模樣。
而我們所知的所有與攀登和山峰有關的真理,都只能是自己看到的模樣。
3.「陌生化」的審視
既然人生哲學沒有好壞之分,我們為什麼要討論它呢?
在這裡我想為大家介紹的,是一種重新觀察自己生活境況的視角。「陌生化」是詩學裡一種重要的視角,實際上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它說的是放棄習以為常的眼光,像全然陌生一樣重新去觀察。
你有沒有像審視一個陌生人一樣,審視過你當前生活的全部境遇?你能從這個境遇中總結出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哲學來?
你是否從未意識到,你的境遇一定程度上是你內心世界的輸出和外顯?如果你對自己的某方面的現狀感到不滿意,你又是否理解是你人生哲學中的哪一部分產出了這個結果?
就如同我通過一張體檢報告和不吃早餐,看到了自己推崇酒神精神的人生哲學,我也意識到,假如我希望改變自己的人生境遇,我所需的並不是掌握多少種健康飲食或規律作息的方法,而是深入地質疑自己某些方面的信念,有意識地給自己機會樹立起新的、不同的核心信念。
如前文所說,建立信念的過程必須與實踐相互推進。先嘗試一種不符合信念的行動或許是必須的,只有通過實踐看到的來自現實世界的反饋,才能真正樹立起信念。
當一套新的信念體系被建立起來的時候,假以時日,這種新的人生哲學就會輸出一個新的「你」及「你的境遇」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