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怒斥老師沒給孩子換濕褲子, 其他家長回復:老師又不是保姆!

這兩天「小朋友穿濕褲子回家」的截圖

在家長朋友圈裡炸了

起因是孩子回家後

媽媽發現孩子穿著濕褲子

家長立刻在微信群斥責老師

老師在家長群中這樣回復

但家長仍不肯罷休

指責老師不負責任

最後其他家長看不下去

霸氣回復

直接懟了回去

尿褲子這件小事家長就要這樣鬧

如果在幼兒園磕著碰著了

那豈不是要投訴到教育局?

追根究底

是因為很多家長對幼師的看法還停留在

「幼兒園老師就是保姆」

孩子送到幼兒園,

就是老師的事了。

要時刻關注每個孩子,

不能有一點差錯。

愛自己的孩子、關心孩子的點滴,為人父母,人之常情;

但是,你知道嗎?

作為幼師,她每天要照顧30個或更多的的孩子; 幼師也是普通人,精力是有限的 。

所以,她不可能每次都能及時地發現某個孩子尿濕褲子;湯撒地上或者遊戲中細小的磕碰等等。

那麼,作為家長,請您理解、尊重老師的工作,認可老師的付出;而不是隨意地要求老師,甚至是不問緣由地質問老師。

幼師不是保姆

當孩子尿褲子,家長往往給孩子換完再說他兩句就了事,但老師卻不同,她往往會這麼做:

  • 選擇教室中相對私密的地方,幫助孩子更換尿濕的褲子;
  • 在更換濕褲子的同時,用輕柔的語言去詢問孩子原因,並和孩子討論如何能做到下次及時如廁;

  • 在晨談活動中,就順利如廁和孩子討論;

  • 圍繞如廁培養展開集體學習活動;

  • 在自由活動、區角活動、午睡前等一日活動中,提醒個別幼兒及時去如廁;

  • ……

尿褲子這樣一件小事,老師都會通過各種直接、間接地方式去做,是因為其背後專業的教育內容的支持:

  • 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不隨意批評或嘲笑孩子;
  • 保證孩子的個人隱私,選擇相對私密的地方更換褲子;
  • 不會把這件事當著所有幼兒面來說,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
  • 及時與孩子溝通,了解原因,並及時進行相應的策略安排;

這樣您還認為幼師是保姆,就是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嗎?您還認為幼師多輕鬆,不就是陪孩子一起,玩一玩,誰還不能做? 您還會不相信老師,隨意地質問老師嗎?

我想您不會了,但是,光靠老師,孩子就能學會嗎?

習慣養成,光靠老師是不行滴

答案當然是不可能。

幼兒園裡都會認同這樣一個算式:5+2=0,即幼兒在幼兒園接受了5天的學習,但在家過了一個周末後,孩子又回到了原點。

尤其是孩子的習慣養成,如果沒有家長在家的培養,光靠老師是絕對不行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孩子如廁為例,研究表明,寶寶18-24個月,是接受如廁訓練的最佳時機;2歲左右孩子會用簡單的詞語表達想法。

所以說,如果孩子在入園前得到適當的入園準備,就不會出現4歲的孩子還頻繁尿褲子。

這件事中,4歲孩子想小便卻不知告訴老師, 一天在身上尿了3次,明顯是家長自己在孩子培養中的缺失,而家長卻一味責怪老師,這樣做並不合適。

正如有位家長的留言,「幼兒園老師又不是保姆,天天給你家孩子洗褲子,那別的孩子還管不管了?這麼大的孩子連上廁所都不知道說,你教育的也不咋地!」這話說得直接,但所表達的意思小編還是認同的,即:家長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家長的留言,也反映了大多數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

作為家長,您可以……

其實,這位家長在回家發現孩子穿著濕褲子時,更為明智的做法是:

01

不在群里直接質問老師

因為家長群主要是為了將學校里發生的事情,老師能第一時間通知給各位家長的 溝通群,而不是各種孩子事情在群里問老師的,這樣不僅會讓其他家長錯失學校的信息,還會干擾老師和其他家長的生活。

02

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尿褲子

是褲子太緊導致來不及脫下來、身體的不適、還是玩得太開心剎不住,找到具體的原因,以方便和老師的溝通。

03

私下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近期情況

同時結合在家中的表現,與老師商量相應的對策,共同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寫在最後

其實,孩子的每一步的成長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比如:日本一位植物學家的孩子不認識某個植物,去問老師,可老師也不知道,然後請小朋友回家問爸爸。

第二天,孩子告訴老師:爸爸也不知道,還順手把爸爸寫的信給了老師(信中具體說明了這個植物的特性,並附言說老師來回答更為合適)。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這位家長的做法很高明,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支持老師,形成了家長和老師共同支持孩子成長的良好環境。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最好的三角關係是:家長支持老師,老師支持孩子!

更多學前教育資訊,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幼師口袋(ID:qujiaohuodong),記得在公眾號內回復「知乎」,我為你準備了一份神秘大禮哦~


推薦閱讀:

TAG:孩子 | 教師 | 保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