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避免被原生家庭毒害?

一個人的出身是沒辦法選擇的,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扭轉局勢,讓自己登上高峰,殊不知,這中間需要多少努力?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不幸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一個在幸福家庭出生的孩子,會笑容燦爛,積極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因為他們背後有父母的鼓勵與支持,他們無所畏懼。可即使是一個發自內心的笑容,對於不幸家庭的孩子而言是多麼奢侈。

小美是我的一個學生,看起來很乖,但很不合群,大家一起做遊戲的時候,她總縮在一邊,每次我有意讓她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的時候,她都用還有功課要複習的借口跑開,一來她成績不錯,也不調皮,幾乎不犯什麼錯,我也就隨她去了。後來從某個周二下午她沒來上課,周三我上門去家訪了解情況,開門的是一個女人,門剛打開我就聞到了一股酒味,正猶豫不決的時候,小美叫了我一聲「張老師...」,我便鼓起勇氣進去了。環顧四周,家裡幾乎可以用凌亂不堪來形容,凳腳邊還有在白熾燈下閃閃發光的玻璃渣子。那個女人是小美媽媽,但似乎並不想說什麼,我試探性的問她為什麼不讓小美上學,這個女人還沒應聲,隔壁房間傳來一陣響動,有個男聲粗聲粗氣的回答了一句」上學有什麼用,這些年上學交的學費也沒見變出一個子來,喝瓶酒至少還有個空瓶」,我試圖跟他講道理,但似乎忘記了,跟酒徒講道理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整個過程中,坐在我對面的女人沒有吱聲,像是花瓶,又像是完成花瓶的歷史使命,而小美躲在了不知哪扇門後面,我能感受到那扇門後的眼睛裡傳達的渴求。那天,我像是儘力去做了什麼,但似乎也沒有做成什麼,小美的座位還是空蕩蕩的。

後來我看了幾篇關於小孩的報道:

其一

>8月3號晚上7點,蘇州市立醫院東區,衝進來兩個神色匆忙的赤膊少年,醫生一問才知,一個男孩與家人發生爭執後,一氣之下服用了劇毒農藥百草枯。

更令大家意外的是,這名男孩,竟然是幾年前爆紅網路的 "殺魚弟"。

其二

>當警察到了之後,經過警察仔細的詢問吳某康,終於承認了,笑著說,是自己殺害了母親。他的神情並不害怕,甚至還有點陰森的笑容,並且指認了現場,就當吳某康被警察帶走的時候問她為什麼要殺害自己的母親,他卻說「我就是恨她」。

看完這些報道,我開始在想小美最後會變成什麼樣,面對她的無助,我很擔心卻很無力

你也許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也許費勁全力能在物質上跟別人平起平坐,但從自尊自愛的角度,這些原生家庭殘酷里走出來的孩子,依然很難活的像那些幸福的花朵一樣

想到一句:最後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至少不缺錢,物質上的富足使他們得以全力追逐更高的精神層次,所以在被策反的時候更能堅守本心,而那些受過苦難的孩子,從一出生可能就在拚命逃離,逃離原來那個會給他帶來傷痛的家庭,他們本能的害怕被打回原型。

但好在,萬事不是絕對的。我們能通過自修嘗試做出改變。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術語:」陰影「,意思是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餓能控制的破壞性方式出現,而武志紅老師指出,當覺知之光照亮陰影時,就可以將其化解。所以我們在面對這些陰影時,可以通過提高覺知力來避免陰影積蓄帶來的傷害。現在的心理診所在接待病人的時候,通過對病人了解,和病人交談,這種撥繭抽絲的方式來達到喚醒病人覺知達到治療的手段。而很多心理學讀物也通過收集一些案例,對其進行分類,分析和提煉,幫助讀者提升自我的覺知力。比如《情感敲詐》和《原生家庭》等就是這樣一類。

《原生家庭》里通過對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進行拆分,總結出了7大類,並以一句話概括該類別的特點和屬性:

1. 」他們當時只不過是想幫我「——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2. 」你不是故意的,但不代表你沒有傷害我「——不稱職的父母

3. 」為什麼不能讓我過自己的生活「 —— 操控型父母

4. 」這個家裡沒有酒鬼「 —— 酗酒型父母

5. 」你永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事「 —— 身體虐待型父母

6. 」你要是沒生出來多好「 —— 言語虐待型父母

7. 」父母對我做的事情永遠都不可以告訴任何人「 —— 性虐待型父母

這些類別下的案例都很扎心,也讓我開始心生擔憂,你不知道身邊一位此刻還笑談風聲的人,心中有著怎樣的陰暗,所以我有一種急迫感,迫切想要分享這本書里的案例和每個案例後的解決方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尤其是內心有傷痛的人,能夠對照著自我治癒,最起碼不受過去所擾。但我又害怕,書中的案例都很刺激,而這種會不會讓那些本來就很敏感的人,受到刺激,反而做出一些非常的舉動?所以我簡單分析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期能解釋清楚框架和流程,而其中內容需要我們自己去《原生家庭》中找尋。

因為經歷過酒鬼家庭,所以就以酗酒型父母為例進行闡述:該章開篇有這樣一段話:

>「正常家庭」的偽裝對孩子來說尤為有害,因為這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確性。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迫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謊,那麼對她來說,想要培養強大的自信心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酒鬼是不認賬的,他喝酒,但這是正常行為,所以也會逼迫其他家庭成員認可這種行為。

《原生家庭》中給出了一段格倫的經歷:

>「在我最早期的記憶里,父親下班回到家都是直奔酒櫃的。這是他每晚的慣例。幾杯之後,他就會端著酒杯過來吃飯,他那該死的杯子從來就沒有空著的時候。晚飯過後他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喝酒。所有人必須保持安靜,以免打擾到他。天哪,你可能會覺得他是在做什麼重要的事情,可這個混蛋總是喝的酩酊大醉。我記得很多個晚上,媽媽,姐姐和我都得一起把他脫上床,我負責脫掉他的鞋襪。最糟糕的是,家裡人對我們所作的事情隻字不提。我們每晚做著同樣的事情,以至於好長時間我都天真的以為,拖爸爸上床是常規的家庭活動,家家都是如此」

書中對該案例的分析指出:格倫很早就意識到父親喝酒是個秘密,即使母親沒有特別叮囑他守口如瓶,他也會羞於捅破這層窗戶紙,全家人對外擺出一副:一切都很好的樣子,其實是一個「正常家庭」的偽裝,而這個偽裝讓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確性,負罪感會讓他懷疑人們是否會相信他。所以,他們會刻意迴避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去流露任何情感。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他往往就不去與人交朋友,所以形單影隻,內心十分孤獨。於此同時,長期不正常的保守秘密還滋生一種盲目的是非不分的忠誠,久而久之他的生活受到破壞和控制。格倫在接下來的日子由於酗酒家庭缺乏對孩子正常的關愛,而變得孤寂,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認同感降低,為了刷存在感和認同感,格倫開始做一些「壞」事,嘗試引起關注,而酗酒者的脾氣又是暴躁的,不允許有反對和反抗,這進一步壓抑了孩子的表達自由,格倫變得越來越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毒的家庭就是這樣一點點摧毀一個孩子的內心。。。

而《原生家庭》在給出這些分類之後,和心理諮詢師的治療流程一樣,開始分析,所不同的是《原生家庭》給出來一些分析手段,需要我們自己對照著實踐。如:

1. 「我認為上帝想讓我好起來,而不是想讓我原諒」—— 原諒的陷阱

2. 「我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可為什麼自己感覺不到」—— 觀念,感受,行為調查表

3. 「我就是沒辦法丟下他們不管」 —— 自我界定

4. 「你不該為...負責」 —— 不再自我懲罰

有時候,我自我治癒沒有效果甚至有反作用的時候,你可能需要警惕是不是自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有所跑偏,或者採取的手段太過偏激,此時就需要去諮詢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接受專業正規的治療。

最後 「我能保護自己的孩子」—— 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

第一條支持,原諒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對部分人來說是壓抑感情的表現,並非真的原諒,而是保持沉默。

打破沉默是治療的第一步,因為不打開心窗,覺知的光芒就無法照射進來。而知道自己的真實感受並理解自己的觀念和感受之間的關係,是停止自我毀滅性行為的重要一步,書中據此給出了一些關於我和父母的關係清單,在我和父母的關係中,我持有的觀念對比表;我的感受對比表;我的行為對比表;可以幫助自我界定

最受觸動的是書中那句:回應而非反應。因為回應,說明你在感受的同時也在思考,你能意識到自己的感受,但不會任憑他們驅使你衝動行事。所以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是一劑良藥。而這時治癒的開始。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前者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而這本《原生家庭》是她眾多出版書籍的其中之一,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版榜首。後者是影視編劇兼製片人。


推薦閱讀:

TAG: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