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的初心
這是專欄《博士的圍城》的第四十一篇文章。上篇文章後,我們專欄的關注人數突破了一萬人, @秋木 和我在這裡再次感謝大家對我們的支持。作為一個非盈利的專欄,我們的文字不討好,不顧慮,只是純粹的希望可以給特定的人送去一些及時的啟發,正如幸運的我們在成長道路中曾經歷過的一樣。
在專欄的介紹中,我說這個專欄「說說讀博士為什麼,怎麼讀,讀完又該做什麼」。兩年過去,後面兩個話題說了不少,但是第一個話題卻一直未能涉及。趁著當下還算是博士申請季節,我就來用幾篇小文談談我們讀博為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可能要再翻翻博士這個學位的歷史。我在之前的文章就提過,現代意義的「博士」學位並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所以,哪怕是在百年前的歐美,教授不是博士也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在我看來,博士學位的出現,其根本原因還是人類知識體系的高速複雜化,產生了對新知拓展工作的分工的新需求。
回看20世紀初期,明顯會感覺到現代科學各領域之間的「隔離」更加明顯,一個科學家同時在多個領域均有建樹的難度逐步增高。如果希望繼續穩健地為人類知識的「高塔」添磚加瓦,那麼培養「高級泥瓦工」也就十分必要。這些「高級泥瓦工」不僅要在高塔上站得穩(掌握已有知識),還得能繼續往上「砌磚」(拓展新認知)。所以這裡就可以看出PhD和後來發展的MD/JD的一個本質的不同,後者更強調對已有知識的系統性掌握,而前者則更強調對新知識新認知的拓展能力。
了解了PhD學位的意義,也就能幫助我們理清為什麼要去讀博,讀博又能幫助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自認為讀博最重要的還是掌握一種學習做事的方法論,往窄了說是西方的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往寬泛了說是人類探索新知的能力。並非說本科或者碩士就不可能具備這種能力,而是說讀博提供了專門的時間空間資源讓我們去構建這種能力。就我自己來說,確實感覺在讀博後,對學習新知識,觸碰新事物有了更強的信心,也更容易在短時間找到入門的途徑。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的知識後,也能夠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前人的認識上也敢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所以該帶著怎樣的初心去讀博士?最理想當然是喜歡所選專業,希望對這個專業的知識進行較為系統性的掌握,並且希望繼續拓展某一細分領域人類認知的同學們。但是退一步說,我覺得所有有自主學習力,希望進一步提升自己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同學都是適合讀博的。
這樣說可能很多人會反駁覺得現在已經畢業的博士也未必真的做到我的描述,且現在的導師也未必有能力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這樣的人。是的,我也這麼覺得。這是博士教育在經歷了百年歷史後出現的系統老化問題,這個問題在圈中已經探討多年,Nature和Science上幾乎年年有文章在探討,但是學術圈這樣複雜級別的組織變革問題絕不可能一朝一夕得以解決。作為即將入圈或者想要入圈的同學們,還是應該把更多時間花在如何選擇一個優質的環境,以一種優質的態度,獲得最優質的個人成長為核心目標,真的在能力和認知上形成突破。而不是在一個老舊的學術系統里混日子,混文憑。如果能做到前面的優質目標,不論最後你是否選擇什麼圈作為個人發展的下一站,我相信你都能比周圍的人走得更快也更穩健。
好的,務虛的問題說完了,下一次我們談一些務實的問題。我也來聊聊選國家,選城市,選學校,選專業,選導師的那些事,以及准博士們應該如何準備。
---
順便說兩個我過去經常被問的問題。
p.s. 「是不是只有希望進學術圈的同學才應該去讀博」?
前面這麼多鋪墊,可以看出來我是覺得不管想不想進學術圈的同學都可以讀博,就當自我提升,順便為科研圈做點貢獻也沒什麼不好。但是,我非常反對為了讀博而讀博是真的。至少先去實驗室體驗一下,學術文章看一看,如果實驗完全沒有興趣,文章完全看不懂,那就真的不要浪費自己和周圍人的時間了。沒有博士學位,也可以過好這一生。可別因為讀博士學位,而毀了自己這一生。
如果還有人反過來問讀博是不是就應該進學術圈,那請去看我之前的文章《走自己的路——談博士的職業選擇》。
p.ss. 「讀xx學科博士會不會更好找xx工作」?
找工作是個供需問題,涉及的外部變數包括行業,城市,年份,內部變數有性格,能力,家庭資源等等等等,學位和工作之間真的沒有什麼強關係。我只能說理論上正確方法正確態度讀博,你的個人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升,這自然可能成為一個亮點,但請先控制其它變數相同。
參考文獻
1.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hD http://www.neuwritewest.org/blog/2014/6/23/a-brief-history-of-the-phd
推薦閱讀: